第一百六十八章
作者:雪中灰影      更新:2021-11-27 10:08      字數:2891
  待一行人到達後,提前得到消息的王黃等人早己經在後山附近等候。

  “大王。…”

  “諸位不必客氣,我和徐大人一起特來看看我們的神物。”

  土豆也叫馬鈴薯。

  因為本身就適合在寒帶,南區主要以東北及內蒙和山西為主。

  至於從什麽時候開始傳入中國,這個很難確定。

  不過將閭肯定的是現在至少係統已經把土豆提前帶入中國了。

  土豆本為草本植物,根須係,在後世畝產可達8000斤。

  而在這裏…

  “徐大人不知道土豆按照試驗田的標準,我們每畝可以達到產量多少斤。”

  聽到了將閭的問話,

  “每畝大概可以達到500斤。”

  500斤?

  王黃等人聽到後眼睛一亮,按照目前的生產力來算的話,

  聽到了每畝可以產土豆500斤,群臣們紛紛麵露喜色,500斤絕對不少了。

  畢竟在當時普通的小麥等農作物不過是當時不過是畝產百十來斤,

  如果在天災幹旱季節的話,產量會更少。

  大家都不是笨蛋,相反還很聰明,可豈會不知糧食的重要?

  糧食就是命根子啊,是救命的仙藥啊!在這個時代,任何一丁點的災荒所引發的後果,都是無比巨大的。

  就如同管內政的王黃等文人更加清楚這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糧食意味著什麽。

  後世的人們最為稱頌和推崇,且號稱為最盛名的皇帝中,照樣有無數‘歲饑,人相食’的記錄。

  每到一個國家被滅國的時候,兵災是一回事,其實還是大家沒有吃的,大量的天災開始出現,就更不必說了。

  這土豆的厲害之處並不是完全替代主糧,可是也差不多了,這玩意也是一年吃到頭,其實和吃黃米飯也沒什麽區別,它的重要性在於,一旦遭遇了災荒,它可以使人活下去,即便是在豐年,將這土豆替代一部分主糧也完全足夠了。

  以現在大秦的土地和承載的人口,憑著這個,如果全麵推廣,完全可以解決饑餓的問題了。

  何況他的手裏不還有係統嗎?係統才是真正的神器啊,將閭相信以後番薯會有的,番茄會有的,辣椒會有的,所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土豆已經足夠解決現在的饑荒問題了。

  在不解決饑餓的情況之下,不管是哪位掌權者其實是完全無用的,你看就連穿越者王莽也是,他知道曆史,有用嗎?

  什麽徹底打破士農工商的結構,簡直就是笑話,其實這重農輕商的思想,最後還不是被穿越者劉秀幹掉了。

  因為這涉及到的,乃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孔子的時代,王莽雖然不錯,可是還不是手裏沒糧食問題,可到了後來,卻為何開始輕商和重農呢?

  而那些反對者的問題,也正是以此煽動才推翻了王莽。

  其實這個時代是如此,即便是中世紀的歐洲,也好不到哪裏去,農業生產低下的情況之下,他們的城市規模亦是小的可憐,直到馬鈴薯和番薯傳入歐洲之後,大量的勞動力才從農田中解脫出來,湧入了城市,以至於到了後來,在糧食問題解決的情況之下,貴族們為了發展工商,獲取更高的利潤,索性將農地改為牧場,養羊來獲取羊毛,進行紡織。

  王莽實在是太心急了。

  試想一下,若是沒有馬鈴薯和番薯導致的糧食大增產,大抵的解決掉了饑餓的問題,哪個白癡會將這大好的農地變成羊圈?

  任何一個學說,都有其現實的基礎,絕不可能是某個人一拍腦袋,便突然想到,結果全天下都甘之如飴的接受的。

  因而,不解決民以食為天的問題,這士農工商的問題,便永遠都不可能解決。

  可是現在問題是,又沒有必要讓土豆向著附近的郡推廣,這樣算不算資敵呢?

  這又和國事掛鉤了。

  所謂的國事,不就是錢糧的問題嗎?

  發生了災情,需要錢糧,發生了叛亂,這兵馬未動,還是得糧草先行,天底下的事,總是逃不過這兩個字啊。

  畝產500斤可不少啊,這樣可是可以少餓死多少人,可是如果推廣了,將閭心中也不甘,算了,要不此時讓賈詡等人操心吧。

  “既然如此,那就開挖吧。”

  第一顆土豆終於露出頭來了,說是碩大,是因為它大抵有尋常孩子的小臂粗。

  這自然不可以和後世的那等巨型粗壯的土豆相比了,方繼藩漸漸刨開土,猶如蓮拳頭的長條土豆便完全暴露在眼前。

  呼……

  幾個校尉睜大著眼睛。

  其實此前,他們不是沒有刨過。

  隻是那時候,大多土豆還未成型,隻是刨開用來其中一個罷了。

  這是一顆。

  繼續刨……

  在這一株蔓藤之下,與這顆土豆相連的,又一顆土豆顯出了雛形。

  這個土豆,若是將其比擬為人類,那麽大抵它和第一個土豆相似。

  好吧畢竟濃縮就是精華。

  雖然不大,可是也不小了,拳頭般的大小已經足夠了。

  待第二棵完全裸露出土,接下來還有……

  一株苗,便是一大串,雖然不如葡萄一般,一株可以結出數十顆果子,可這一株苗,卻是生生結了五個土豆。

  有大有小,還有一顆,甚至比雞蛋還小,這孩子……呃,顯然是沒救了。

  可大的,如同宇文成都的拳頭一般大小。

  隻見徐光啟目光炯炯,將它們一道捧了起來,大呼一聲:“秤!”

  屯田 校尉自是早有準備,帶了秤砣來的,於是忙取秤砣一稱。

  努力地調整著秤砣的校尉,眼裏閃著光,道:“大人,有三斤。”

  三斤……

  若是後世的土豆,幾個土豆下來,怕是不下六斤吧,畢竟它們可是高產農作物。

  可將閭還是很高興了,這效果,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之外。

  右北平郡人口不多,再加上是第一次種植,效果已經很好啦。

  不要忘記了,這一大畝地,可是足足有數百株啊。

  “大王需不需要換算一下。”徐光啟向著將閭問道。

  於是,所有人大眼瞪小眼,將閭腦子也懵了,他從前計算能力還算不錯的,可是……現在卻需不斷地換算單位,最重要的是,情急之下,有點激動,頭腦不清呀,於是他咬咬牙道:“算!”

  “一五作五、二五作十……”

  屯田的校尉們不敢怠慢,紛紛地掰著手指頭,開始掐算起來。

  倒是在這時候,有人將自己背上的背簍取了下來,激動地道:“我帶算盤了,我帶算盤了。”

  好吧,將閭也比較無語了,看來有空要教一教他們傳說中的九九乘法表了。

  畢竟這個年代的計算方法還很落後,就連一斤等於十六兩也是秦始皇規定的。

  說起來這個還有個個典故。

  “半斤八兩”一詞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

  這一詞語的來源有二。

  一說東漢時流通三種貨幣,分別是黃金、白銀和五銖錢,其中五銖錢又簡稱錢。將一千個五銖錢用繩子串起來,稱為一吊,通常,一吊錢可以兌換一兩白銀,七十兩白銀可以兌換一兩黃金,而一斤有十六兩。這就是半斤八兩的來曆。

  另一說法是: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為統一度量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當時為了統一計量而製定了斤兩的十六進位製,有的書上記載了這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丞相李斯很順利地製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麵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麵沒了主意,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製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半斤自然就是八兩。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這也是成語“半斤八兩”的由來。

  隻見校尉們從背簍裏取出了算盤,劈裏啪啦一陣。

  老半天,將閭對著一行人:“算出來了嗎?”

  “……”

  得到的是,沉默……

  此時的將閭就差翻白眼了,體育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都比你們算數好啊。

  不過記的小時候,我的算術就是音樂老師教的,還好還好。

  將閭皺了皺眉頭,想要好好的算一下,客室咬著牙,他腦子卻依舊亂糟糟的,索性也不算了,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