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作者:雪中灰影      更新:2021-11-27 10:07      字數:3081
  好吧,對於爆表的五個人,分析一下,分別是智商爆表的李世民好基友長孫無忌,北宋名相韓琦,唐朝著名官員王玄策,北宋開國名將潘美及終極大魔法師光武帝劉秀。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劉秀因為準備單幹,可是你單幹出生地在我旁邊就不對了。

  這個劉秀可是妥妥的氣運之子,從頭到尾一直氣運加身,如果說當皇帝,靠運氣最多的話,那麽他妥妥的就是一個傳奇。

  當然了,並不是說劉秀本事不咋地,其實劉秀真的很不錯的,領兵,治國都算得上一流,不過都被他的好運氣給蓋下去了而已。

  要不要派幾個刺客去刺殺劉秀呢?

  此時的將閭開始猶豫起來了。

  好吧,劉秀到不說了,其他四個人分別投靠的是李世民,武臣,李建成還有楚王熊心手下的宋義。

  而韓琦現在正在趙國武臣的手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暫且不提。

  有趣的倒是李淵了,這次雖然給李媛增加了兩個人才,而且還是大才,關鍵是這兩個人給的不是梨園,而是李淵的兒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這就值得玩味了。

  比如說現在他們正處於患難的時候還好,可是一旦李淵以後真的有了自己的地盤實力變大了,那麽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必有一戰。

  這次把王玄策分配到了李建成的手下,估計說不好,王玄策還能讓李世民吃個大虧。

  那麽最後要說的就是投靠了楚國的潘美了,說到潘美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但是,要說到另外一個名字,想必很多人都認識,他的名字就叫潘仁美。

  沒錯,就是記載和楊業不大對付的那個。

  要說到楊業和潘美,就不得不提他們二人的恩怨了,二人同為北宋名將。

  楊業,原名重貴,戲劇或小說中又名楊繼業,並州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代州判官,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於陳家穀(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回身力戰,全身受到數十處創傷,士卒死傷殆盡。楊業麵無懼色,手刃數十百人。馬匹重傷不能前進,力竭為契丹軍所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潘美,字仲詢,漢族,大名人,北宋開國名將。父親潘瞞。

  在常山當過軍校。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後,受到重用,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鎮守揚州、潭州,累遷防禦使。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後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等重要戰役,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潘美被削三任,降為檢校太保。次年,又複舊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病逝。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武惠。

  故事傳說裏,潘楊兩家恩怨重重,潘美必欲置楊業於死地。事實究竟如何呢?

  楊業與潘美是因為抗遼的共同需要才走到一起的。五代末年,周世宗曾收複過燕雲十六州中的瀛、莫兩州。979年,宋太宗打下太原之後,豪情大增,準備趁勢收複其餘各州,但因兵馬連續征戰過於疲憊,在逼近幽州之時,已是強弩之末,被遼兵大敗,北方邊境形勢處於非常不利的態勢。

  楊業與契丹打交道30多年,老於邊事,洞曉邊情。為了加強北部邊防的力量,宋太宗將他調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隸屬大將潘美部下。潘美是三交都部署。代州和三交都在今天的山西,當時是抗遼前線。楊業與潘美大約相當於前線指揮官和邊防總司令的關係,小說故事裏描述的先鋒與元帥的關係也算靠譜。

  宋太宗做出這一決定的時間是979年冬天。楊業於979年8月歸宋,11月即轉任邊防。這年冬天,山西北部的天氣異常寒冷,潘美與楊業的關係也微微帶著股寒意。一個是戰功赫赫的邊防總司令,一個是剛剛歸順急於譜寫老兵新傳的前線指揮官,不同的出身、地位,不同的經驗、閱曆,使得兩個人的合作令人期待,也充滿懸念。

  979年宋軍征遼失敗,助長了遼軍的氣焰,他們不斷地南侵,宋軍形勢非常被動。宋軍雖然打下了大半個中國,但對陣野蠻剽悍的遼軍卻沒有什麽經驗。楊業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對邊境情況非常熟悉,無論地理、民俗、敵情,都算得上了如指掌,雖然已是50多歲的老人,但英勇不減當年。傳說楊門七子個個勇猛非凡,盡管史料無法證實這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楊延玉、楊延昭兩個孩子經常追隨楊業一同作戰。

  應該說潘楊最初的合作是成功的,這從雁門關一役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宋軍在潘美和楊業的率領下打了漂亮的翻身仗。雁門關地處代州北麵雁門山的斷崖絕壁間,道路曲折地勢險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雁門關一役恐怕是楊業歸宋後最傑出的表現。

  公元980年3月,十萬遼軍進犯雁門關,當時鎮守代州的楊業隻有幾千兵馬,雙方力量相差懸殊。危急時刻,老將軍沒有慌亂,憑著對地形的熟悉和過人的膽識,親率少量騎兵從代州北麵西陘寨出發,抄小路直逼雁門關北口,從遼兵背後突然殺出。遼軍做夢也沒有想到宋軍有如此奇妙的一招,一時間陣腳大亂。潘美與楊業合擊遼軍,大獲全勝,遼軍損失慘重。駙馬蕭多羅當場斃命,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被活捉。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雁門關一戰對宋朝來說有著非同凡響的重要意義。自979年以來,宋軍對遼作戰一直處於頹勢,遼兵屢屢南侵騷擾河北、山西一帶,宋軍束手無策。雁門關一戰之後,遼兵有所忌憚,不敢輕易發動進攻,雙方的局麵暫時穩定下來。

  雁門關戰役的勝利固然源於楊業的有勇有謀,也得益於主帥潘美的密切配合,否則僅憑楊業的數百騎如何抵得過遼國十萬大軍?過分誇大楊業的功勞不夠客觀,主帥潘美也是功不可沒。作為北漢降將,雁門關一戰既是揚名也是正名的機會,雁門關大捷的消息傳到開封,宋太宗很是高興,提拔楊業為雲州(大同)觀察使,仍兼代州刺史。觀察史是一個正五品的官階,楊業等於升了一級。

  楊業是北漢降將,說白點就是外來戶,他的聲望上升很容易引起朝中大臣以及習慣勢力的另眼相看。史書上記載,防守邊境的主將因此妒忌他,向皇帝打報告,說他的壞話。宋太宗看了之後並不在意,也不追問,隻是將奏折轉交給楊業,讓他自己看。

  究竟是誰說的,說了些什麽不得而知。有人據此推測,潘美很可能打了楊業的小報告。這種指責經不起推敲,根據事實分析,潘美打小報告的可能性為零。

  其一,潘美用不著嫉妒楊業。他自己因邊事屢受封賞,在此期間被封為代國公,隨後改封忠武軍節度使,又加封韓國公。楊業隻不過被提拔為正五品的觀察史,兩人地位相差懸殊,楊業威脅不到潘美,他犯不著嫉妒楊業。再者,潘美從無上書譖謗他人的曆史,他也沒有這個必要。他與楊業已共事六七年,配合默契,處置邊事諸般順利,屢傳捷報,雁門關大捷是最好的詮釋。

  其二,潘美是兩朝重臣,根正苗紅,深受皇帝信任,在部隊威信很高,又是楊業的頂頭上司,若對楊業有什麽不滿,直接招呼就行了,用不著避近就遠,驚動到皇帝那裏。

  其三,打小報告的人若真是潘美,皇帝應該不會將報告轉給楊業。試想,潘美與楊業是正帥和副帥,皇帝這樣做不明擺著挑撥雙方矛盾嗎?將帥不和是軍中大忌,宋太宗是馬上皇帝,還算英明,國家正值用人之際,他怎麽會把將帥放在一個籠子裏,鼓動他們自相殘殺呢?

  打小報告的人,十有八九是那些既嫉妒楊業又拿楊業無可奈何的人,宋太宗將報告轉給楊業,也是希望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退一步講,即使是潘美打的小報告,也算不得什麽。宋朝是鼓勵互相揭發的,準許“風聞彈人”,不一定有真憑實據,且不必負太多的責任,目的在於加強監督,使官員時刻警醒,不敢胡作非為。臣僚們互相告發彈劾是常有的事,禦使每月必須奏事一次,如上任百日而無糾彈就要受到處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