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大梁投降
作者:萬古青蓮      更新:2022-02-16 16:58      字數:1659
  大梁皇宮。

  金鑾殿內。

  蕭平風坐在龍椅上,失魂落魄。

  整個人仿佛都沒有了精氣神。

  坐在那裏,顯得頹然。

  而大臣們也是一樣。

  一個個無精打采。

  如同霜打的茄子一般。

  雖然平原一戰,大梁王朝算是守住了。

  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

  而大夏王朝依舊有著進攻的力量。

  不用想也知道。

  要不了兩三天,大夏王朝的大軍修整完畢,必然會再度來襲。

  到了那時。

  大梁王朝還能再一次守住嗎?

  誰都不敢保證。

  誰心裏都沒有把握。

  而且更大的可能,是大梁王朝頂不住下一次來自大夏的進攻。

  導致平原之地盡數失守。

  那樣的話,大梁王朝的國土基本算是淪陷一半了。

  蕭平風也知道了老祖蕭凡塵與兩大尊者聯手都未能殺掉葉雲。

  這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就在剛才。

  已經有好幾位臣子,希望蕭平風可以向大夏王朝遞交降書。

  若是平時,蕭平風必然大怒。

  甚至可能會直接讓衛兵將那幾個勸降的臣子斬了。

  可是現在。

  蕭平風自己都已經迷茫了。

  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歸降?

  難道真要帶著大梁,向大夏王朝投降嗎?

  那自己豈不是成了整個大梁的罪人?

  “太子殿下。”

  又有一位臣子站了出來。

  這是一個老臣,白發蒼蒼,但卻能夠站在群臣最為靠前的位置。

  代表著他的地位。

  此人乃是三朝老臣。

  是整個大梁王朝群臣之中,資曆最高的一位了。

  “張太傅有什麽就直言吧。”

  蕭平風苦笑道。

  張太傅歎了口氣。

  “太子殿下,現如今我大梁王朝隻有投降這一條路可走,否則便是萬劫不複的境地啊。”

  “還望陛下能為大梁蒼生著想。”

  說完,張太傅直接跪在了地上。

  群臣見狀,也是立馬齊齊下跪。

  “請太子殿下為大梁蒼生著想!”

  眾人齊齊高呼。

  蕭平風渾身顫抖。

  眼中滿是絕望。

  他沒有立刻做出決定。

  而是去找了老祖蕭凡塵。

  想看看蕭凡塵還有沒有什麽辦法。

  可沒想到。

  蕭凡塵壓根就沒有理會蕭平風。

  蕭平風連蕭凡塵的麵都沒有見到。

  如此一來。

  蕭平風更加絕望了。

  他終於屈服了。

  做出了決定。

  親手寫了一封降書,讓人送去了亂凶域。

  而收到降書之後,大夏王朝並沒有退兵。

  反而是從亂凶域內又調集了一路兵馬,直接就壓在了大梁平原外。

  擺出一副隨時都要進攻的樣子。

  大梁王朝上下驚慌。

  蕭平風也傻了。

  自己明明已經向大夏王朝遞交了降書,怎麽大夏王朝還要這個樣子?

  難道是他們壓根就不打算接受自己這邊的投降嗎?

  要趕盡殺絕?

  這未免有些欺人太甚了吧?

  不過很快。

  亂凶域內也有人來到了大梁王朝。

  這是大夏王朝的使者。

  使者告訴大梁王朝君臣眾人,大夏王朝並不滿意你們大梁的降書。

  若誠心歸降,則重新寫一份降書。

  這可把蕭平風氣得夠嗆。

  自己降書都寫了。

  結果你說我降書寫的不夠真誠?

  這不是欺負人是什麽?

  蕭平風氣得差點就把那大夏使者給斬了。

  好在蕭平風還是有理智的。

  要真是把這個大夏使者給殺了。

  那自己就算是寫一百份降書,隻怕也挽救不了大梁王朝被滅的命運了。

  於是乎。

  蕭平風當著使者的麵,又寫了一份降書。

  讓這位使者帶了回去。

  三天之後。

  大夏王朝便是將降書公之於眾。

  昭告天下!

  大梁王朝認輸投降!

  天下震驚。

  各方勢力之人都沒想到,大梁王朝居然這麽快就不行了。

  直接認輸投降!

  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情啊。

  大梁王朝屹立至今,一向是和大夏王朝針鋒相對的。

  雙方始終是誰也奈何不了誰。

  結果現在。

  大戰爆發。

  大夏王朝摧枯拉朽,直接把大梁王朝給打崩了。

  大梁投降!

  百姓們哀嚎不已。

  蕭平風也是在群臣麵前痛哭怒吼。

  可這些改變不了什麽。

  隨後。

  一場受降大典在雙方邊界之處舉行。

  這場受降大典,是大夏王朝發起的。

  蕭平風壓根就不想去參加。

  因為太丟人了!

  自己一國太子,現在卻要代表大梁王朝,去向大夏王朝投降。

  這是把自己梁氏皇族的顏麵丟得一幹二淨啊。

  可蕭平風有選擇的餘地嗎?

  沒有!

  若是父皇蕭漢還在,那代表大梁去參加受降大典的,就是蕭漢了。

  可蕭漢已經落到了大夏手裏。

  所以隻能是太子蕭平風代表出麵了。

  受降大典的這一日。

  大梁君臣基本上都來了。

  而大夏這邊,太子姬昊明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