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偃武修文 續10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6      字數:2123
  第二節驕奢淫逸

  晉武帝自滅吳之後,享樂無度。

  前麵已經有描述,武帝後宮本身有好幾千人,後來又把孫浩後宮5000多人都納入自己的後宮,這樣,武帝的後宮就有近萬人的規模。

  大家想想,這樣龐大的後宮,如何才能管理?

  首先,這麽多的後宮宮女,必須配備一支強大的宦官隊伍來進行服務,管理。

  其次,這些妃嬪宮女的吃喝不是普通老百姓的標準,很多妃嬪除了吃喝用度,還有穿的各種綾羅綢緞、胭脂、花粉、頭釵等等,這些東西全是專供品,全靠老百姓的民脂民膏來供養。

  再次,這些宮女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好多年也難以見到武帝一麵,而宮女還要經常補充新鮮血液。

  這些奢侈的場麵隻會限製你的想象力,這種負能量的東西還是少點為妙。

  可見武帝奢靡到了何種程度!

  其實,曆代帝王家天下,國家就是家,家還是家,因此,不奢侈的帝王基本是鳳毛麟角。

  對於這種常態不多贅言,但是,沉溺於某種事情程度太深,則一定物極必反。

  晉武帝由於整天沉迷於音樂及酒色,以至於得了病。

  簡單說,就是掏空了身子,腎虧。

  那個時候的科技不發達,醫療手段有限,因此,隻要常年沉迷於酒色,離死就不遠了。

  閑話少敘,言歸正傳。

  即便武帝沉迷酒色,朝廷還得運轉,工作還得有人做,武帝不能親曆親為,隻好借助大臣的力量了。

  楊駿嫉妒汝南王司馬亮,就把他排擠除了朝廷。

  為什麽楊駿可以排擠司馬家族的人呢?

  很簡單,楊駿是前皇後的父親,現在皇後的叔叔,屬於外戚,而且位高權重。

  最根本的原因,此時的武帝由於沉溺於酒色,身體不太好,很多大事都被楊駿所操縱,因而,他有機可趁。

  大家已經知道,齊王司馬攸就是被排擠出京憂憤而死的。

  齊王的情況特殊一點,主要是齊王太賢能,影響武帝的傻兒子接班,所以,武帝受到奸臣挑唆,毫不猶豫的打發齊王離開京城。

  我認為,晚年的武帝,由於酒色過多,思維已經有些遲鈍、混亂,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力。

  公元289年11月,司馬亮被任命為侍中、大司馬、都督豫州諸軍事,鎮守許昌。

  說的好聽點,就是明升暗降。

  官嗎,封一大堆,隻要離開京城這個權力中心,就很難掀起浪花。

  因為,這畢竟是和平時期。

  接下來,很多的王爺都被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

  遷南陽王司馬柬為秦王,都督觀眾諸軍事。

  任命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都督荊州諸軍事。

  任命濮陽王司馬允為淮南王,都督楊、江二州諸軍事。

  以上諸王,都持節去他們自己的封國。

  這波操作,很顯然是齊王事件的後續影響,武帝也想這些自家的王爺可以鎮守一方,永保司馬家族興盛發達下去。

  立皇子司馬乂為長沙王、司馬穎為成都王、司馬宴為吳王、司馬熾為豫章王、司馬演為代王。

  皇孫司馬遹為廣陵王。

  接著又封淮南王的兒子司馬迪為漢王、楚王的兒子司馬儀為毗陵王。

  遷扶風王司馬暢順陽王、司馬暢的弟弟司馬歆為新野公。

  封琅琊王司馬覲的弟弟司馬澹為東武公、司馬繇為東安公。

  武帝生前把自己家族都封王、封公,可是,後果他並沒有想到。

  在眾多的王爺裏麵,永遠隻有兩個人最重要,司馬衷和司馬遹。

  司馬衷是太子,自不必說。

  司馬遹是司馬衷的兒子,但是,武帝特別喜歡這個孫子,正是因為這個孫子很聰明,武帝才認可自己的傻兒子做太子,甚至想好將來讓皇孫接替自己的兒子。

  這個孫子和武帝頗有淵源。

  司馬衷和賈南風大婚以後,一直沒有兒子,武帝也很著急,就把自己的才人謝玫賜給太子,結果這個才人很爭氣,生下了皇孫司馬遹。

  話說一天夜裏,皇宮中失火了,晉武帝登樓觀望。

  武帝身邊有很多一起觀看的人,包括他的孫子司馬遹。

  當時,司馬遹隻有5歲,他顯示出了超越常人的非凡能力。

  他拉著武帝的衣角要武帝走進昏暗的地方,他對武帝說:“夜裏突然出事,要防備突如其來的狀況,不能站在明亮的地方,讓人看見您。”

  這話一出來,晉武帝立馬對司馬遹另眼相看,非常的高興。

  晉武帝因此認為司馬遹將來很不一般。

  由於心情不錯,武帝在大臣麵前誇耀司馬遹,頗有宣帝(司馬懿)遺風。

  大臣都是人精,就開始傾心於司馬遹。

  晉武帝知道太子沒有才能,但是,太子有個好兒子啊。

  所以,晉武帝這才沒有廢黜太子的想法。

  晉武帝為了確保太子的地位,接受了王佑的計策,把太子的同母弟弟司馬柬、司馬瑋、司馬允都派出去鎮守要害地區。

  晉武帝為了這個傻兒子,也是操碎了心。

  晉武帝還擔心太子會受到楊家的迫害,又任王佑為北軍中候,掌管皇帝的親兵。

  武帝還為了皇孫司馬遹的未來,用很高的標準挑選他身邊的僚屬與輔佐臣子。

  選來選去,選中了散騎常侍劉寔,武帝覺得他為人清正廉潔、品格高尚有德行,因此,劉寔被任命為司馬遹的老師。

  劉寔是個怎樣的人呢?

  劉寔早期看到當時的官場風氣是很多官員喜歡趨炎附勢,既不廉潔也不懂得謙讓,他看不下去,就幹脆寫了一篇文章?崇讓論?。

  主要觀點就是初次被授予官職的人應該是能夠舉薦賢能、懂得謙讓的人,這樣的人才可以當官。

  如果官職有空缺,那麽就要挑選平時謙讓最多的人來擔任。

  簡單說,就是不能讓老實人吃虧,謙讓是美德。

  劉寔從人的本性上來分析,他認為:“如果為了當官而爭鬥,就會毀謗比自己強的人;如果謙讓呢,就會爭相推薦比自己強的人。所以如果爭鬥,官員好壞難以區分;如果有了謙讓的風氣,那麽,賢能、有才智的人就會湧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