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一統山河 續40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6      字數:2086
  第四節伐吳之戰

  經過幾年的準備,晉國內修政治,國家治理初見成效,糧食儲備豐富,人民生活一派和諧情景,經濟上已經有了伐吳的基礎。

  軍事上也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戰船雲集,士氣高昂,物資供給充足,隻待最高統帥下定決心。

  公元276年10月,羊祜被拜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羊祜給武帝上書,請求討伐吳國:“先帝在西麵平定了巴蜀地區,在南麵與東吳會籍地區和平相處,整個九州之內不再兵戈相向,都得以休養生息。但是,吳國卻再次背信棄義,在邊境地區製造事端。命運本來是上天給與的,而功勳業績必須由人來成就。如果不用一次大規模的行動把敵人徹底消滅,那麽兵役就沒有停止的時候。平定蜀國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吳國也應該一同滅亡,到現在已經13年了。晉國謀取滅亡吳國的人很多,但是,決定隻需要一個人做。凡是憑借天險得以保全的,是因為其國家的實力不同,即使有天險,也保不住。蜀國作為一個國家,其地勢並非不險要,人們都知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到了我軍進軍的時候,天險也並沒有阻礙我軍前進的步伐,大軍由北向南席卷而下,直接攻到了成都。漢中各城,猶如棲息在樹上的鳥兒,都不敢出動。並不是蜀軍沒有抵抗之心,實在是實力太過懸殊,無法與我軍抗衡。等到劉禪請求投降,各個要塞便土崩瓦解。現在長江、淮河的險峻根本無法與蜀國的劍閣相比,孫皓比劉禪殘忍百倍,吳國人遭受的苦難超過了巴蜀,而我晉國的兵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盛,不在此時統一天下,卻還在一些要塞堅守,會使晉國疲於遠行守邊而難堪,將士們常年出征,很多人由年輕人變得衰老了,這樣下去是不會長久的。如果現在梁州、益州的兵沿水路、陸路一齊出擊,荊楚之兵進擊江陵,平南、豫州的軍隊直指夏口,青、揚、徐、兗各路兵馬在秣陵(今南京江寧區)匯合,這樣的話,吳國憑其一隅之地,抵擋強大的晉軍,必然會分兵把守,所守之處,必定處處危急。然後,乘其空虛,從巴、漢出奇兵襲擊,隻要有一處被摧毀,就會引起吳國朝野震動,即使再有謀劃之士,也無能為力了。吳國沿長江建立國家,從東到西幾千裏,防守的戰線過長,所以難以安寧。孫皓放縱任性,為所欲為,常常猜忌臣下,使將官在朝中疑慮不安,使士兵在外守邊而疲憊不堪,都沒有保衛國家的信心和打算。平常的日子裏就考慮要離開吳國,更別說打仗的時候了,一旦戰事爆發,一定不會齊心協力以死效命,這是肯定的。吳國人的習性是快,但不持久,他們使用弓弩盾戟等兵器不及中原地區的士兵熟練,他們最熟悉的是水戰,如果我軍一進入吳境,長江天險也就不再是他們要保住的,等他們回過頭來救援城池,就是丟掉了長處,用短處和我軍作戰,這樣一定不是我們的對手。我軍深入敵境,人人有獻身效命的決心。吳國人因為牽掛後方,都懷有離散之心,這樣,過不了多久,我軍一定能打敗他們。”

  晉武帝很高興,同意羊祜的分析,兵采納了他的意見。

  當時朝廷正議事,為秦州、涼州的胡人而憂慮。

  羊祜又上書:“平定了吳國,胡人自然就安定了,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去完成偉大的功業。”

  朝中不少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見,賈充、荀勖、馮紞尤其不同意伐吳。

  羊祜又道:“天下不如意的事情,常十之七八。上天賜予時機人卻不去取得,這豈不是讓經曆其事的人以後扼腕長歎嗎?”

  當時隻有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與晉武帝意見相合,讚成羊祜的計劃。

  皇後楊豔去世後,楊豔的堂妹楊芷被立為皇後,楊芷不僅容貌美麗,而且頗有德行。

  晉武帝當初和皇後訂婚的時候,皇後的叔父楊珧上表:“自古以來,一家出兩位皇後,還沒有能保全其宗族的。我請求把我所上之表收藏在宗廟裏,哪一天如果我的話應驗了,我也因此可以免於災禍。”

  晉武帝答應了他。

  12月,皇後的父親楊駿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加封臨晉侯。

  尚書褚?(同略音)、郭奕都上表,認為楊駿度量狹隘,不能委以國家重任,晉武帝不聽。

  楊駿驕傲,自以為得意,胡奮對楊駿說:“你仗著女兒越來越強橫了,看看曆朝曆代,凡是和天子結親的,沒有不遭滅門之禍的,隻是早晚而已。”

  楊駿說:“您的女兒不也是在天子家裏嗎?”

  胡奮說:“我的女兒隻是給你的女兒當女仆而已,不可能造成什麽樣的好處或害處。”

  公元277年7月,衛將軍楊珧等人認為:“古時候分封諸侯,是為了保衛王室,現在諸公都在京城,這就失去了保衛的意義。”

  還建議:“異性諸將領居住在邊境地區時,應當讓皇室的親戚參與其中。”

  晉武帝於是小詔書,諸王根據食邑的多少被分為三等,大國設置三軍共5000人,中等國家設置二軍共3000人,小國設置一軍共1500人。

  諸王中任都督的,各自遷往封國靠近任所。

  8月,扶風王司馬亮轉汝南王,出任鎮南大將軍,總領豫州諸軍事。

  遷琅琊王司馬倫為趙王,都督鄴城的防守事務。

  遷渤海王司馬輔為太原王,監理並州諸軍事。

  徐州的東莞王司馬伷,遷為琅琊王。

  關中的汝陰王司馬駿,遷為扶風王。

  太原王司馬顒,遷為河間王。

  汝南王司馬柬,遷為南陽王。

  諸王中不擔任官職的,都把他們遣回各自的封國。

  諸王因為留戀京都,一個個地流著淚走了。

  接著,又封司馬瑋為始平王,司馬允為濮陽王,司馬該為新都王,司馬遐為清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