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一統山河 續20
作者:風花雪月17      更新:2021-11-08 23:35      字數:2245
  孫皓遷都武昌後,當時武昌土地貧瘠,開發不充分,加上孫皓施政多有不當,很多物資需要從下遊的揚州逆流長江而上提供,百姓異常艱苦,叫苦不迭。孫皓又奢侈無度,國家財力有限,久而久之,國家和百姓都很貧窮。

  左丞相陸凱看到這種狀況,非常憂心,就上書給孫皓:“如今四周邊境都沒有戰事,應該致力於發展生產,積蓄財富。如果本來就不富裕,奢侈成性,還沒有遇到災難而百姓的積蓄已經耗光了,陛下還沒有什麽作為而國家的財力已經耗空了,我私下常常為此感到憂慮。從前,漢室衰微,三家鼎立,如今曹、劉失道,都被晉所占有,這是目前大家可以看到的情況。我愚笨無知,隻是為陛下考慮國家而已。武昌地勢高,土質薄,山石多,並非帝王建都的理想地方,況且童謠說’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在武昌居。’由此看來,可以證明人心與天意。現在國家僅有不足一年的積蓄,國家這棵大樹已經漸漸露出了根本,而官吏卻致力於威逼百姓,沒有人體恤百姓。大帝(孫權)在的時候,後宮的女子及各種織工不足百人,景帝以來,人數已經上千,這樣每年就會耗費大筆資金。另外,您身邊的臣子,大多沒有什麽才能,他們結黨營私,陷害忠良,埋沒賢達,這些都是損政害民的人,我希望陛下停止勞役,免去苛政,減少宮女,選拔清官,那麽就會使上蒼高興百姓歸附,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了。”

  陸凱不愧為股肱之臣,洋洋灑灑一大段,敢於直言,確實心懷天下。但是,話說的直接,也很難聽。

  孫皓雖然很不高興,可是,由於陸凱是重臣,名氣大,所以對他特別寬容。

  這年,由於孫皓對吳國的治理不當,老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永安(今浙江德清)地區的山民,一個叫施但的人,聚眾幾千人,挾持了孫皓的弟弟永安侯孫謙,發動叛亂。

  他們一路向建業出發,沿途加入的人越來越多,達到了10000多人,在離建業不到30裏的地方停下來,打算選定良辰吉日再進城。

  施但派出使者以孫謙的名義召丁固、諸葛靚來協助他們,可是,丁固、諸葛靚覺得一幫草民能成什麽大事,毫不猶豫殺了使者,發兵在牛屯和施但作戰。

  由於施但的人來自山民,沒有盔甲、武器,一碰到正規部隊立刻就敗下陣來,這些人很快作鳥獸散。

  隻有孫謙獨自坐在車裏,還沒有明白怎麽回事就被活捉了,丁固不敢殺他,把情況稟告吳主孫皓,孫皓不能容忍有人對他的地位造成威脅,下令將孫謙及他的母親、弟弟全部處死。

  當初術士說:荊州有帝王之氣,能破揚州。吳主孫皓因此遷都武昌。

  但是,等到施但造反,而且被打敗了,孫皓覺得這句話應驗了,就搞個儀式,派遣幾百人敲鑼打鼓進入建業,命人殺了施但的妻子兒女,以此證明:天子派荊州兵來打敗揚州賊。

  12月,吳主孫皓在遷都武昌一年後又把國都遷回了建業,命皇後的父親衛將軍、錄尚書事滕牧留下來鎮守武昌。

  朝廷中的官吏因為滕牧是皇親,地位高,當孫皓做了很多荒唐事的時候,大家都舉薦滕牧向孫皓進言,孫皓由此逐漸討厭滕牧,不願意親近滕牧,這樣皇後也因為滕牧的關係慢慢地失去了孫皓的恩寵。

  皇後父女二人失寵後,孫皓又命滕牧去蒼梧(今廣西梧州)居住,雖然沒有削奪他的爵位,實際上把他流放了,這樣滕牧由於憂憤過度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孫皓冷落滕皇後,想要廢了她,重新再立皇後。何太後比較喜歡滕皇後,對她很是照顧,加上太史官說皇後不可廢,孫皓比較信巫術,就沒有廢皇後,安排皇後平日居住在升平宮,不得再見孫皓。

  滕後不再管理後宮,宮中的姬妾嬪妃很多人都佩戴皇後的印璽綬帶,後宮出現亂象,已經沒有絲毫禮儀法度。滕後也隻是按例接受大臣們的朝賀和相關奏章。

  孫皓這時還覺得後宮人數太少,美女不夠多。

  於是,就派宦官走遍各地,尋訪美女,優先挑選將軍和官員家中的女子。

  還規定俸祿兩千擔以上大臣家中的女兒,每年都要申報姓名年齡,到了15、16歲的年齡,就要進行考察、采選,沒有被選中的女子才可以出嫁。

  可是,吳國後宮女子已經上千人,孫皓仍然不斷從各地挑選新人進宮。

  從上述事情來看,孫皓的確不是一個有為的君主,奢侈、殘暴、荒淫無度。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此時的晉武帝是怎樣的。

  晉武帝登基後,開始施行仁政,勤儉節約,暫時休戈止兵,休養生息,注重禮法。

  晉武帝如何仁政,勤儉節約呢?

  太常丞許奇是許允的兒子,晉武帝要在太廟搞活動,大臣們認為,許奇的父親因為犯錯被殺,許奇不應該在武帝身邊供職,應該在地方任職。

  晉武帝開始追憶許允的好處,稱讚許奇的才能,提拔他擔任祠部郎。

  有關部門上奏,宮中所用的青絲牽牛繩斷了,晉武帝下詔,用青麻代替青絲。

  當初設置諫官的時候,朝廷任命散騎常侍傅玄、黃甫陶擔任。

  傅玄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父親是傅幹(扶風太守)。

  傅玄看到魏末士風衰敗,就給武帝上奏:“我聽說先王治理天下,教育感化為上策,批評議論為下策。自魏武開始,喜歡律法治國,而天下人也覺得刑名很重要。魏文帝思慕通情達理而天下人輕賤操守名分,從這以後綱紀不振,浮誇虛無的風氣充滿朝廷,於是使天下不再有公正的評論。陛下接受禪讓登基,弘揚堯、舜之風,唯獨沒有選拔清明正直有禮法之臣,以促進風氣與操守,沒有斥退虛偽浮誇之人,以懲戒不恭敬不謹慎的人,因此,我才冒昧地說這番話。”

  晉武帝讚許並采納了他的意見,讓傅玄起草文件以便施行,但是,從後來的實際效果看,也沒有改變當時的風氣。

  晉武帝注重禮法。

  晉文帝去世後,晉國麵對的頭等大事就是舉辦喪事,臣民都遵守臨時製定的法令,服喪三日。

  葬禮結束,晉武帝也除去喪服,但仍然戴白冠,吃素食,禮節如同喪期一樣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