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後院失火
作者:近我者黑      更新:2021-11-08 11:16      字數:2529
  曹操這次可沒心情再和報信的人胡扯,都火燒眉毛了,“怎麽回事,詳細說說,兗州不是有數萬人留守嗎?怎麽會丟了呢?文若呢?元讓呢?他們怎麽樣?”

  一連串問題把報信的人砸懵了,他結結巴巴的不知道該說哪個,混亂了半天才說,“荀司馬和夏侯將軍都沒事。”

  戲誌才又問,“那兗州都哪些地方丟了?是誰在作亂?”

  曹操方寸大亂的時候,還是戲誌才一語中的。

  “全丟了,隻剩下甄城、東阿和範縣。”

  “什麽?誰?是誰?是誰在搞鬼?兗州還有誰有如此實力?”曹操激憤難當,老窩兒都丟了,難怪他如此失態。

  這時候可不是將來,現在的曹操不比丟了下邳的劉備更狼狽嗎?

  至少丟了下邳的劉備還有東海郡和廣陵郡,隻不過士卒因為親人被呂布控製,逃亡的人很多。再加上世家大族們見勢不妙倒向了呂布,轉戰海西的劉備,這才不得不和呂布求和。

  曹操現在的情況一個玩兒不好也是這個下場,而且兗州的士族們不等曹操回師就做出了選擇,現在都已經倒向了呂布。隻不過後來在呂布的治下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呂布還不如曹操呢,所以又倒向了曹操。

  這些大族們真把牆頭草這三個字詮釋的淋漓盡致。

  “是呂奉先,還有張孟卓和陳公台與之裏應外合。”

  “孟卓,還有公台。”曹操如遭雷擊,被人背叛的感覺讓他難受的說不出話來。

  張邈和陳宮對曹操實在太重要了。

  董卓亂國的時候,曹操是和張邈一起在陳留起兵的。當時,張邈是陳留太守,而曹操隻是一個通緝犯。

  後來也是張邈、鮑信一力支持之下,曹操才成為兗州刺史,否則大家都是太守,憑什麽你當刺史,不讓我當。可以說沒有張邈,就沒有現在的曹操。

  張邈為人忠厚俠義,依附他的人很多,他和名將度尚、名臣胡毋班一起被稱為八廚。

  曹操和張邈從小就關係很好,去年攻徐州之前,曹操還對家人說,如果自己回不來,就都去依附張孟卓。

  這是什麽交情?

  托妻獻子(真的),舉家以付啊!

  陳宮大家很熟悉,也不用多說。曹操的兗州刺史還是陳宮說服了各郡太守得來的,他在曹營的地位不比荀彧差。曹操出征的時候,讓他留守東郡。

  也就是說呂布一出兵,陳留和東郡就到手了,這是兗州最富的兩個郡。

  曹操一瞬間就明白為什麽他們要背叛自己了。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是去年在徐州屠殺百姓。這件事幹的太不地道了,文人士大夫都認為曹操做了一件惡事。後來東晉的孫盛總結說,“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軌;罪謙之由,而殘其屬部,過矣。”這種事情即便是放到1800年後,也是絕對絕對讓人不能接受的事情,何況是對道德要求如此之高的漢末。

  二是名士邊讓的死。邊讓文采斐然,一篇《章華賦》在士林中名望很大。後來因為天下大亂,棄官回家鄉陳留閑居。這架勢,妥妥的文豪風範,孔融和蔡邕也都敬重他,爭著和他交往。這樣的人物,曹操卻因為邊讓輕視和譏諷他,於是此來徐州前借邊讓同鄉的誣陷而殺掉了他。

  大概可以與後來殺掉孔融相比,邊讓也是在史書中列傳的人啊!

  劉義遜:“曹操你幹那破事,人家譏諷你幾句怎麽了?

  曹操:“沒怎麽,幹掉他!怎麽了?”

  劉義遜:“……,沒怎麽。”

  邊讓一死,士林一片嘩然,曹操顯然低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這件事就像一根導火索,一碰到呂布,這棵小火星立馬就在曹操的後院燒起了熊熊大火。

  戲誌才也顧不上自己身體不舒服,“主公,兗州……咳咳……兗州一失,我等無家可……咳咳……可歸了,不如立刻班師,也……咳咳……也賣給人情與……與……劉備。”

  曹操很不願意搭腔,徐州近在咫尺,隻要再給他幾天時間就能拿到手。偏偏這時候後方出了亂子,他很想問問戲誌才,能不能再過幾天。

  可是他的理智告訴自己不行,傳令兵來的時候聲勢那麽大,大營裏必然已經議論紛紛,長期在這裏停留軍心惶惶不說,很可能還要遭到慘敗。

  那樣就連恢複兗州的本錢也沒有了。

  “傳我將令,全軍收拾行裝,立刻班師。”曹操重新站起來,眼神裏已經沒有了剛剛的心急火燎,而滿是堅韌不拔。”

  “諾。”一旁的曹洪不敢耽擱,健步如飛的下去傳達將令了。

  曹洪一去,曹操麵不改色,不慌不忙的提起了幾案上戲誌才剛剛用過的那隻的毛筆,伏案重新寫了一封書信,一氣嗬成。

  放下筆,曹操高聲喝道,“來人哪,把劉備的使者帶過來。”

  左承祖來的時候,隻感覺曹操大帳裏的氣氛變了,變成了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

  “先生,剛剛是操孟浪了。怠慢了先生,還望勿怪。”曹操的臉色很鄭重,竟然在向左承祖賠禮。

  左承祖有點懵,什麽情況?

  他都抱定了曹操可能會罵他一頓,揍他一頓,甚至斷條腿的決心了,你跟我說這個。

  “先生剛剛下去休息的時間,操又仔細看了幾遍玄德兄給我寫的信,真是字字句句,發人肺腑!操不知道該說些什麽,隻是想起了當年和玄德一起討伐董卓,匡扶社稷的日子,感到十分汗顏。曹操我愧對玄德兄啊!所以還請先生替我向玄德帶一句話。”

  左承祖心裏想的是,嗯?

  嗯!!

  嗯???

  你腦子瓦特了吧?

  但是左承祖還是很規矩的說,“請曹公賜教。”

  “當年之事,今日之舉,操皆不敢或忘。異日必有再見之時!”曹操的話說的很平靜,左承祖也沒有聽出他的意思。

  站在一旁的戲誌才不著痕跡的眨了眨眼,然後低下頭去。

  “受教,左某一定帶到。”

  曹操點了點頭,吩咐親衛送左承祖出營。

  左承祖再次踏進郯城的時候,恍若隔世。

  PS:《三國誌》: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布,郡縣皆應。荀彧、程昱保鄄城,範、東阿二縣固守,太祖乃引軍還。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也。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太祖、袁紹皆與邈友。。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汴水之戰,邈遣衛茲將兵隨太祖。

  太祖之征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後還,見邈,垂泣相對。其親如此。

  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

  《後漢書》:邊讓字文禮,陳留浚儀人也。少辯博,能屬文。作《章華賦》,雖多淫麗之辭,而終之以正,亦如相如之諷也。

  讓善占射,能辭對。時,賓客滿堂,莫不羨其風。府掾孔融、王朗並修刺候焉。議郎蔡邕深敬之,以為讓宜處高任,乃薦於何進……

  讓後以高才擢進,屢遷,出為九江太守,不以為能也。

  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構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

  後史家細查,邊讓應死於公元192~193年左右,以193年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