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移動醫院
作者:光的指導靈      更新:2021-11-06 08:12      字數:1708
  距離我們地球非常遙遠的太空中,有一顆星球,上麵居住著的智慧生物已經發展出了高等科技。

  他們接收到地球所散發出的有線或無線等各種信號電波。

  好奇心促使著他們決定派出一艘宇宙戰艦前去查看一下,這顆高調散發著光彩的星球。

  汪偉好不容易,籌齊到資金後,去了廠裏,簽訂了合同。

  廠裏給予了他一台依維柯型號的救援車。

  但是裏麵並沒有什麽醫療設施。

  他根據向廠裏申請調配,但是廠裏說並沒有這方麵的技術支持。

  汪偉很生氣的去理論:不是說有技術支持的嗎?

  但是廠裏不以為然的說:你再看看合同吧,技術支持,咋樣才算技術支持?不然你直接去打官司也行。

  汪偉仔細看了看合同,突然發現合同是有漏洞的,確實沒有詳細的寫出技術支持到底是怎麽樣的技術支持。

  汪偉頓時覺得天塌地陷,感覺受到了欺騙。

  自己付出了這麽多努力,沒想到到頭來可能還是要功虧一簣。

  但是汪偉安慰自己,要冷靜下來,一定會有解決的方法的。

  但是現在對於汪偉來說時間不等人呀。

  如果不能盡快出成績,恐怕他就真的要像他爸說的那樣,去找個工作,然後結婚生子了。

  他再次去了廠裏,客氣的向廠裏申請了一些醫療設施的配件。

  配件廠裏還是有的,所以就提供給他了。

  接著汪偉回去後就開始繼續琢磨,要改造成怎樣的一台車?但是最終的目標是改造成一台名副其實的救護車。

  汪偉首先了解目前的救護車有哪些功能。

  救護車內攜帶有大量的繃帶和外敷用品,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可以幫助止血、清洗傷口、預防感染。

  在有緊急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可以做心肺複蘇。

  但是無論什麽情況,救護車上都要有醫護人員。

  結合汪偉對IT知識的了解,汪偉心想,第一代救護車爭取能解放醫護人員,做到救護車隻需要一個司機就行。

  司機開車到達位置後,下車幫忙把人抬到救護車裏,然後讓救護車自動運行起來,進行一係列救護的自動化操作就行。

  這樣大大的節約了人力成本,關於第二代及以後發展再考慮吧。

  汪偉開始瘋狂的思索和規劃著救護車的軟件和硬件。

  但是要解放醫護人員,那能代替醫護人員的就是,檢測設備和像人手一樣的機械臂。

  對於檢測設備,恐怕需要整合多種醫療器械於一身。

  而對於機械臂,恐怕需要多個,然後各司其職。

  雖然救治是自動化,但還是需要有一個輸出的顯示屏,讓司機及患者可以自主選擇治療項目及價格。

  治療結束後可收取相應醫療費。

  例如有一個患者骨折,檢查過後會告知發現身體還有高血壓,心髒病等等。

  但是優先處理骨折,其他項目可選擇應急治療或者建議去醫院。

  汪偉想著,首先要整合醫療器械,相當不容易。

  這就好比,冰箱和空調都是製冷,為什麽從來沒有廠家把他們組合在一起?

  因為他們的製冷的方式不一樣,組合在一起沒有意義,反而分開放才更加的合理。

  再比如打印機和掃描儀,都是必要的辦公設備,但是他們就可以組合在一起,成為了一體機,雖然組合在一起但是它們依舊是2種分開的功能。

  汪偉沒辦法去買大型的醫療器械來研究,也不好去醫院研究,所以他查詢了很多的資料,並持續的和廠裏溝通。

  廠裏有點煩他了,就把他介紹給了之前合作的醫院,讓其有問題可以去谘詢相關醫生。

  汪偉去了醫院找到了相關醫生,醫生們都很好,都很客氣,不過就是比較忙,沒有病人的時候可以多聊一些,研究一下,有病人了隻能暫且離開,不好打擾。

  雖然斷斷續續,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汪偉對一些機器有了諸多的認識,了解它們的結構和運行原理。

  經過了一年多的努力。

  這台依維柯內部終於有了初步的雛形,救護車內有一個平台,把人放到平台上進行掃描後可以治療。

  平台上集合了x光掃描,B超功能。

  平台底下有6隻可伸縮的機械臂,它們各有分工,有負責麻醉的,負責按壓的,負責切割的,負責縫合的,還有2個機械臂根據需要做輔助,可以去取藥品,或者幫助定位,擴張創麵,心肺複蘇,輸血等等。

  經過多次測試,已經滿足了汪偉一開始所定的目標。

  現階段可以解放醫護人員,可以自動化處理做一些簡單的救治工作。

  汪偉滿懷信心看著自己的傑作,心中呐喊,終於完成了。

  汪偉想要賦予它一個新的名字,就叫它“移動醫院”吧。

  下一步就是推廣了,如果市場認可,前景必將無可限量。

  但是現實再一次給予了汪偉沉重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