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打地主分土地
作者:雨天下雨      更新:2022-02-04 06:51      字數:3311
  伏牛山鬆山村,林冬生一身戎裝走到羅誌學麵前躬身行禮後道:“啟稟大將軍,我第一哨出師征糧已經平安歸來。”

  “此番南下征糧,我哨先後前往五個村,其他兩個村的地主沒有反抗,直接上繳了糧食,剩下三個村的地主進行了反抗,被我們一一攻克了莊園。”

  “不僅僅征繳了大批糧食,此外還獲得了一批金銀、鐵銅器料、騾馬、布匹等財貨。”

  羅誌學一邊聽著,一邊也看著不遠處正在入庫的大量糧食等財貨,露出笑容道:“林哨官辛苦了,此行第一哨有大功。”

  林冬生率領的第一哨南下征糧,成果可謂是極大,僅僅是現在帶回來的糧食就有三十多車,不僅僅馬車背著,出征士兵以及沿途征召的民夫也是肩挑著不少糧食。

  除了糧食外,還有非常重要的是鐵器和銅器了。

  銅這東西,其實也可以直接當成錢,畢竟銅錢就是銅做的嘛,後期的話羅誌學還打算直接用銅來鑄造火炮。

  鐵更重要,如今保鄉營對鐵料的需求非常大,不僅僅是用來打造武器,還需要用來打造農具,而伏牛山這邊又沒什麽鐵礦,所有的鐵料都需要外部輸入,有些是通過商隊采購的,而有些則是繳獲來的,但是僅僅依靠現在的渠道,鐵料的缺口依舊非常大,羅誌學已經是琢磨著怎麽和外界的那些大商家取得聯係,以獲得更多的鐵料。

  林冬生為了把這些物資帶回來,自然也是弄了一大批的馬車以及騾馬,這些馬車和騾馬自然又是一批大收入。

  其中有可供乘騎的馬六匹,役用騾、馬、驢一共有三十五頭。

  第一哨出征收獲頗大,羅誌學也不會吝嗇對第一哨的獎賞,直接對林冬生明言,第一哨出征後,將會是下一批換裝火槍的步兵哨。

  此外第一哨出征將士,包括林冬生在內,按照職務高地,功勞大小不等都會有額外的獎賞。

  主要是發放額外的補貼。

  隨著保鄉營的逐步正規,羅誌學也製定了正式糧餉製度,也不是以正式薪餉的名義,而是以補貼的名義,並且補貼很少,普通士兵每個月隻有三百文。

  因為保鄉營的體係和尋常軍隊不太一樣,保鄉營的士兵們,其吃喝穿用以及武器都是統一全包的,不會和其他軍隊一樣,名義上給士兵很高的薪餉,但是又會從中扣除口糧、服裝費用,甚至連武器的費用都得扣除,最後士兵們能拿到手的沒多少。

  而且這種扣除經常會被以次充好,克扣士兵們的口糧等情況。

  而保鄉營裏就用不著這樣了,口糧、服裝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由後勤處統一調配,並且因為高強度訓練的緣故,給予的口糧標準相對於這個時代的普通人生活水平而言,還是比較高的。

  因此別看士兵能拿到手的補貼似乎不多,然而士兵們對此卻是一點意見都沒有,甚至依舊覺得這待遇豐厚無比。

  大家都不傻,人家士兵也知道僅僅是自己每天吃的這麽多糧食,這算起來一個月就得四五兩銀子了。

  至於補貼,按純粹是多出來的零花錢而已。

  而這一次第一哨出征征糧有功,羅誌學大手一揮,直接給第一哨的士兵們發放了額外的一定補貼。

  如今鬆山村裏也是有商務處設立的貨棧,對山民或內部人士出售一些日常用品,士兵們領了零花錢也能找到花錢的地方了。

  安排好了第一哨後,王大壯率領的第二哨沒幾天也順利返回了鬆山村,第二哨的王大壯前幾天就已經派人傳信,說是第二哨也已經結束了征糧行動,目前正在押送著戰利品返回鬆山村的途中,預計再有四五天時間就能回到鬆山村了。

  後續也沒出什麽意外,一路順利返回了鬆山村,帶回來了大批糧食以及其他物資。

  這兩個哨這一次南下,基本把伏牛山南部外圍的十多個村落都走了一邊,暫時也談不上實際控製這些地方,但是至少是完成了征糧,把這些地方的資源化為己用。

  並且也不用擔心後續在這些地方征召不到士兵,或者引起大規模饑荒。

  因為這兩個哨征糧的時候都沒有針對普通百姓,針對的都是各村裏的那些地主們。

  征繳的各種糧食騾馬等物資,都是從這些地主身上征繳來的,和普通老百姓沒啥關係。

  甚至對普通的老百姓還能有一些好處呢。

  因為征糧過程裏,這十幾個村落裏除了五家地主見勢不妙,直接乖乖的獻上糧食和騾馬等財務外,其他的地主都進行了頑抗並且被林冬生、王大壯帶兵攻破了莊園。

  以林冬生和王大壯他們的性子,這攻破了莊園後自然不會規規矩矩隻拿糧食的,實際上這些地主們的下場都不咋地。

  這地主都死光了,按照林冬生和王大壯他們的吩咐,當場就把那些土地的田契、借貸等文書一把火燒了。

  順帶著還主持了一波分地。

  這分地也不是亂分的,主要是分給原先就耕種這些土地的佃戶們。

  殺地主,分地這種事還是羅誌學第一次讓人去嚐試,效果如何還得再看看。

  而之前的話,在伏牛山深處的各村落裏可沒地主這玩意,更沒佃戶的存在,因此也就不存在分地。

  伏牛山深處裏的山民都是最近幾年陸續逃荒進山的流民,他們逃進大山後會自行開墾荒地種植。

  畢竟大山裏也沒什麽人管著他們,想要重地自己直接開荒就是了,這大山裏的土地雖然都比較貧瘠,但是也沒人管你啊,你愛怎麽開荒怎麽開荒。

  因此短時間裏,伏牛山深處的十幾個村落也不存在大規模地主和佃戶這種關係,隻有零星那麽一點。

  這一次兩哨出山征糧,算是第一次搞分地這種事。

  對此羅誌學也比較重視,仔細聽取了林冬生和王大壯的報告,但是根據林冬生和王大壯的報告,說是分地的進展很一般。

  那些佃戶們對此也沒什麽太大的觸動,很多人甚至並不認為一群反賊主持的分地,他們就等於拿到了土地了。

  對此羅誌學也知道問題出在那裏,不外乎就是保鄉營雖然攻打了部分村莊裏的地主,並主持了分地,然而保鄉營都是分完地後就走了,頂多就是按照吩咐委任了當地的某個人當村長而已。

  也就是說,保鄉營暫時還沒有對這些村莊形成實際控製。

  既然沒有實際控製,人家自然就覺得你說的話是放屁。

  對此,羅誌學早有預料,等他折騰好了保鄉營的內部構架後,就會針對各村寨的管理進行優化調整,設立真正的管轄製度,並派駐一部分兵力在外圍駐防,巡邏,以整整的控製伏牛山這塊地盤。

  在這之前嘛,他還得繼續折騰保鄉營的內部構架,雖然之前設立了各處,也任命了各處長,但實際上都隻有一個空架子,還無法發揮出來真正的作用。

  造成這種情況的問題就是缺人。

  因為保鄉營裏的文盲遍地,連各級管理人員都是文盲的情況下,羅誌學現在連各種規章製度都還沒有搞出來呢。

  招攬人才,建立完善的行政、軍事管理製度,這已經成為了保鄉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保障。

  問題是,得從哪裏弄到足夠的人才?

  想來想去,羅誌學還是把目光打到了林冬生帶回來的七個讀書人身上。

  這七個讀書人都是林冬生橫掃南部外圍各村的時候帶回來的讀書人。

  當然了,他們並不是保鄉營攻打的各地主的子弟。

  林冬生他們又不傻,不可能前腳殺了他們的家人,後腳又把他們帶回來當人才用的。

  實際上七個讀書人雖然是被綁著回來的,但真不是那些被滅家的地主子弟,而是那些投降限糧後的各地主家庭子弟。

  把他們帶回來一方麵是當人質,這樣那些投誠的地主就不會瞎搞了,也方便下一次他們繼續去征糧。

  另外一方麵嘛,林冬生聽羅誌學說過好幾次缺讀書人了,所以就幹脆把這些人綁了帶回來。

  羅誌學看到這七個讀書人後,沒有第一時間就進行招攬,而是把他們先是扔到了戰俘營裏幹了幾天活,再讓人挨個談話。

  無非就是給他們兩個選擇,一個繼續在戰俘營裏幹活,另外一個則是進入各處當文書。

  都是幹活,但是待遇卻是截然不同。

  這七個讀書人又不傻,人家也知道一旦去什麽各處幹活,就等於投賊了,這投賊後一旦事情暴露,別說以後想要去科舉了,說不準家裏都會遭到滅頂之災。

  所以他們開始一個個都拒絕了。

  然而幾天下來,也都陸續屈服了。

  戰俘營的日子可不好過,天天累的半死還吃不飽,再鐵的漢子也熬不了多久啊。

  就連黃光茂這個正四品的都司將領,都受不了戰俘營的苦楚,前天都是主動說要為保鄉營效犬馬之勞,對這人羅誌學還比較重視,直接給了他一個參謀處高級參謀的虛銜,也不用幹嗎,先觀察著。

  那幾個讀書人受不了陸續表示投賊之後,甭管他們願不願意都是陸續到了各處幹活了。

  看到效果良好之後,羅誌學很幹脆又讓王大壯帶著人再走一趟,把他之前去過的各村裏的讀書人也‘招募’過來。

  羅誌學估計著,有了這一批高級人才,再加上之前招攬的山民中的人才以及戰俘中裏投誠的人才,這初步的管理體係應該是能夠建立起來。

  至少,公文有人寫有人看了不是。

  而這,對於保鄉營而言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