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類人們的演繹】 物種起源
作者:木杉叨叨      更新:2021-10-11 16:38      字數:1496
  距今大約72個世紀前,人工智能概念才剛剛興起;而現在,伴隨著科技進步,可以說,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了前無古人的程度。

  起初,我們處在“弱人工智能階段”,即機器沒有自我意識,不具備真正的推理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隻適用於特定條件下某一類問題的解決,也被稱為“專用人工智能”。例如,隻會售賣飲料、炒菜的機器人,以及基本沒有方向感,且亂衝亂撞的掃地機器人等等。

  隨後,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強人工智能階段”迎來了它的光輝時代。從此,機器開始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更能夠通過學習拓展各項功能。

  然而,從“弱人工智能階段”到“強人工智能階段”,還是經曆了極為繁瑣的過渡階段。科學家們發現,給“初代”機器添加更多可拓展插槽,以及安裝更多可拓展模塊,並向主控芯片中輸入相關指令,即可輕鬆實現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的無縫銜接。

  但是,世事無絕對。在漫長、輪回的四季更迭中,人類逐漸發現,這種相對的“強人工智能”,局限性依舊明顯。簡單點說,一台機器,其初始大小、體重、布局、可拓展插槽,以及各個硬件規格,都是有設計上限的,例如,剛買的機器,身高1米,卻不能將其改裝成身高2米;另外,你可以讓原先“一專”的機器,變成現在“一專多能”的機器,但卻不能讓一台機器,實現“無限多能”。

  因此,科學家們就想出了一招“過渡性”設計方案,並稱之為“強人工智能”:按照統一比例插槽型號,設計更多的功能模塊。這樣的設計好處在於,可以隨時隨地,按照主人的個人意願,給自己的機器換上指定的功能模塊。當專項功能被激活,專項工作即可開展。按照這個思路,基本實現了人類常說的“上的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而且,在僅有的設計空間上,實現了無限的可能!

  當然,“強人工智能”,也隻是過渡期的科學發明,因為實踐證明,它還是有著諸多不便。例如,開展不同工作和生活前,要插入適當的功能性模塊;而且,這些功能性模塊,也有其有限的生命周期,壽限一到,少說幾周,動輒幾個月的返廠時間,總會讓人感到無語;最為關鍵的是,在產品後期的改進和完善中,比起經濟發展,人類更加看重生態環境對於家園長久的重要性,因此,所購的這些功能性模塊,都具備“唯一性”的特點,意在避免“廢舊模塊汙染”的情況出現。

  因此,時代進步的浪潮,又推動著科學家們開始嚐試新的改進與完善,想出了更為絕妙的黑科技,叫做“人+智能”。如何理解?起初,相對於“智能”,“人工”還占據著主導地位,兩者之間,還隻是簡單的遞進與成就關係;而現在,這兩者“合二為一”了!

  你可以理解為,目前的“人+智能”,是在機器的外殼之下,安裝了一顆“人類大腦”!但真的是一顆“人腦”麽?實則另有隱情。這裏說的“人類大腦”,僅僅指的是一塊超級芯片。這塊芯片,能夠高仿真實人類,具備各種情感,懂得人情世故,感受人情冷暖,撫慰寂寞憂傷。當超級芯片發出指令,翻譯模塊便將執行層麵的機器語言發送給鋼鐵四肢,為其實現正常工作和生活提供支持;更為關鍵的是,它不再擁有“強人工智能”時代的插槽和模塊,省去了空間和時間;與此同時,它還能通過合成在“超級芯片”中的“腦電波接收器”,實現與人類最新情感的實時同步。

  綜上,“人+智能”優點頗多;但在目前階段,這還隻是一種概念產品,並受到了各方的嚴格監管。然而,幸運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生過一起惡意地傷人事件。

  因此,廚師庫克、酒官比爾、影星穆薇、學者布克、指揮家坎·達克托、小提琴首席演奏家沃林、首席管樂演奏家溫·姆西克、超級體育經理人斯珀……,才有幸成為了流亡星球號航天器上的一員,作為見證者,去幫助人類,深入未知,探尋生命的傳承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