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貫虹
作者:曹吉利      更新:2021-10-28 08:23      字數:2201
  章台宮,扶蘇坐在高高的帝座之上,微微喘著粗氣。

  並非生氣,而隻是單純累的。

  秦國,乃至於後世漢朝的首都,是由屬於皇帝的宮殿群組成的城市。

  比如此時的鹹陽,是孝公時令商鞅在渭北鹹陽塬建渭城,修宮室作為都城。

  惠文王時,取岐、雍巨材,新作宮室,使鹹陽城的規模‘南臨渭,北逾涇’。

  昭襄王時,市肆跨過渭河,擴張到了南岸,還在渭河上架設了橫橋,章台宮等離宮別館也陸續建成。

  到了始皇帝登基之後,他不知道從哪個犄角旮旯裏翻出了一卷竹簡,上麵記載著楚國曾經修建過一座離宮,章華台。

  據竹簡中描寫章華台‘台高10丈,基廣15丈’,壯麗無比,號稱天下第一台。

  事情壞就壞在這句天下第一上了。

  於是那個胖子本著‘額滴額滴全是額滴’,以及什麽都要大的原則,開始重修章台宮。

  現如今的章台宮台高十二丈,基廣20丈,比傳說中的章華台大了不止一圈!

  章華台號稱三休台,是因為體力不好的大臣在登上章華台之時需要中途休息三次。

  扶蘇覺得,當年荊軻刺秦王時,要是安排荊軻等人在這裏獻圖,肯定不會有秦王繞柱這種事!

  傳說中,荊軻的副手秦武陽之所以掉鏈子,固然有被秦軍陣仗嚇破了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鹹陽宮太他喵的高了,以至於還沒爬完台階就體力不支,癱軟在地。

  而荊軻之所以追不上那個胖子,不僅僅是因為那是個靈活的胖子,其實也是因為爬樓梯太累了!

  在扶蘇坐在帝座上喘息的時候,台下的張湯等人則撅著屁股趴在地麵上分揀著一大堆黍米。

  這是從上黨郡羊頭山取回的黍米,除了吃這一屬性之外。

  這些黍米還是確定度量衡的工具!

  挑除其中個頭大的和個頭小的,剩下的大小均勻的黍米,首尾相連排列,一百粒正好是一尺長,既23.2厘米。

  這一數據,即便是後世測量,也同樣相差不大!

  扶蘇要做的,就是重新校準度量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上馬大工程,光靠工師的經驗可不行。

  不過扶蘇暫時並不打算重新修訂度量衡,比如將一尺細分為232份,確定毫米,進而確定出厘米和米。

  然後在此基礎上,利用水這一基本恒定的物質,確定出千克等重量單位。

  其主要難點,在於治吏!

  扶蘇記得,他參觀後世博物館的時候,曾經見到過相同年代出圖的度量衡工具,但它們之間的單位並不恒定。

  歸其原因,就是國家基層的吏員亦或是中央朝廷在搗鬼!

  通過製作遠比實際標定更大的量具,就可以在收糧食賦稅之時,多搜刮些民脂民膏。

  至於多收的,扶蘇覺得應該是到不了皇帝手裏。

  不過這些小手段到了明清之後就基本沒有了,這倒並不是他們良心發現,哀民生之多艱。

  而是發明了更加高效的盤剝手段。

  淋尖踢斛!

  火耗歸私!

  扶蘇覺得新度量衡不急著向全國推廣,可以再等等。

  畢竟道家常言,治大國如烹小鮮。

  大澤鄉起義為什麽能席卷山東六國,就是因為秦國在統一之後,除了當地的郡縣長官之外,其他的官僚依然沿用了六國遺留的舊吏。

  扶蘇在翻看了存檔的上計文獻之後,發現後世裏常說的統一度量衡,也隻停留在了官方的詔書上。

  山東六國的大多數地方,依然沿用著六國固有的度量衡!

  也因此而引發的賦稅問題,讓本就不平靜的山東六國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火藥桶!

  比如後世裏文獻中常說的,‘田租口賦鹽鐵之稅二十倍與古’,‘泰半之賦’……

  這一切在山東六國故地都是真實存在的!

  歸其原因,還是度量衡的混亂造成的。

  比如扶蘇看到的上計檔案中,鹹陽以北的雲陽縣有一農戶,交的租稅為九十七石六鬥粟米。

  因為中下田都有,所以平均下來每畝田向朝廷交了一石半的粟米。

  而當年魏國的李悝有過調查,五口之家種百畝田,每畝的產量正巧是一石半!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這樣計算的話,雲陽縣的農戶去年什麽也沒有剩下!

  所以,暴秦啊!

  但魏國的度量衡,源自於周王室,一畝田長度為一百步。

  秦國的商鞅變法後,每戶百畝授田,每畝田長約兩百四十步!

  加上這些年鐵器和農耕技巧的進步,秦人擁有的田畝麵積是魏人的一倍,雖然收的賦稅還是很重,但卻可以勉強度日。

  如果按照同樣的方式去收魏人的稅呢?

  這就是朝廷在把他往絕路上逼!

  關中地區因為是秦國舊有之地,所以有充足的吏員去監督收稅。

  衡器每年校準,收稅現場還有‘監者’,防止收租時的舞弊現象,之後還有‘刻所’的吏員負責驗收,在質、量上進行考核。

  最後才是顆粒歸倉。

  聽起來很美好是吧?

  但即便是到了後世,糧站收糧的具體情況如何,就見仁見智了……

  所以韓非才會瘋狂強調‘故明君治吏不治民’。

  作為昔日韓國的宗室旁支,韓非大概見慣了人情冷暖、勾心鬥角,尤其是和他親身接觸過得那些小吏。

  扶蘇看著下方忙碌中的張蒼,突然覺得他似乎比自己上次見到時,粗了一圈。

  嗯,他身上的官服貌似要重新定製了……

  扶蘇微笑搖頭,招手將公輸軌叫了過來。

  “朕要的一百把貫虹刀可打造好了?”

  公輸軌站在丹陛之下拱手說道:“回稟陛下,截止前日,一百把貫虹刀已經全部製作完成。臣這次來,特意攜帶了一把請陛下檢驗!”

  扶蘇點點頭,一名內侍急趨而出,旋即捧著一把長刀走了進來。

  這是一把在現有的環首刀基礎上改進而成,刀身狹直,刀柄長約一尺,方便雙手持握。

  其實扶蘇本來想將它命名為繡春刀的,但考慮到老朱家有專利,所以就命名為貫虹刀,取長虹貫日之意!

  至於交給誰用,自然無需多言。

  ps:有關黍米和度量衡的內容,來源於《山西羊頭山黍樣實測度量衡標準考》,作者趙曉軍。

  pps:感謝‘我心漫漫’、‘書友2016……9437’的月票!(?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