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海軍編製
作者:木林森444      更新:2020-03-24 23:57      字數:3570
  橫掃晚清的無敵艦隊最新章節

  陸軍的報告結束之後,接著是海軍的報告。由海軍指揮官尚晉峰來主講。

  而海軍的報告內容,要遠比陸軍更豐富多,這主要是因為穿越軍隊本來是以海軍為主,而且在以前的戰鬥中,穿越者的海軍盡管出戰沒有陸軍多,但取得的戰績要遠比陸軍輝煌,由其是在幾場關建性的戰鬥中,海軍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全殲了八國聯軍的駐大沽口海軍,擊敗了德國遠東艦隊,而在攻占威海、青島的戰鬥中,成功的掩護陸軍作戰,並且在整個戰鬥的過程中,牢牢的控製住了山東至天津一線的製海權,使八國聯軍無法通過海路獲得補充,這也是人民軍能夠擊敗八國聯軍的重要因素。另外海軍現在的情況也要比陸軍更為複雜得多。

  現在人民軍海軍共有2.1萬人,其中駐艦士兵約有1.5萬,岸基人員6000餘人。除了穿越的幾艘軍艦之外,海軍的所有艦隻均是從八國聯軍或德國遠征艦隊中俘虜,或擊沉打撈修複而來。

  現在所有的軍艦均己修複完畢,共計有戰列艦2艘,大型鐵甲艦4艘,裝甲巡洋艦4艘,防護巡洋艦5艘,淺水炮艦、艇驅逐艦10艘,運輸輔助艦16艘,總噸位約為22萬噸,其中戰鬥艦艦為12萬噸。

  總體來看,現在人民軍海軍的規模還是相當可觀的,己經遠遠超過了當年的北洋水師,不過當初北洋水師成軍時(1888年),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而且北洋水軍的主力定遠、鎮遠兩艦均是當時世界最強的主力軍艦之一。而現在人民軍海軍和這個時代的海軍強國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不僅在總噸位上相差甚遠,而且在軍艦的質量上,也落後了許多。畢竟各國派來的這些軍艦原來都是準備對付清廷的,實在不好意思派主力來,因此派來的基本都是二三線的軍艦。

  現在人民軍海軍的軍艦中,能夠稱得上這個時代先進水平的,大概隻有3、4艘軍艦,而其餘的軍艦,均己經落後於時代了。就是和日本海軍相比,盡管現在日本僅僅完成了“六六艦隊”計劃中的4艘戰列艦、4艘裝甲巡洋艦,但都是這時最新銳的軍艦,實力也遠遠在目前的人民軍海軍之上,而且這還不算士兵的素質和作戰經驗。

  如果這時再在來一個世界海軍的排名,人民軍海軍大概隻能排到8-10位,而前麵依次是英法俄德美日意,免強可以和奧匈帝國爭一爭第8名,而就是在亞洲,也隻能排在日本之後。

  不過作為一支從無到有,而且組建時間還不到一年的海軍,能夠達到這一步,己經算是相當不易了,當初李鴻章創建北洋水師,前前後後用了10年的時間;而日本在獲得甲午戰勝的巨額賠款的基礎上,完成“六六艦隊”,也用去了6年的時間。

  另外人民軍海軍還有5艘穿越軍艦為後盾,就憑這5艘穿越軍艦,足可以打遍全球。也可以說,人民軍海軍一建立就在一個相當高的起點上,在加上有強大的後盾支持,因此人民軍海軍可以從容的發展,並從建立之初就可以達到近海防禦的水平。

  而軍艦修複,並入役之後,當然要重新命名。而給軍艦的命名,也引發了不少穿越者的興趣,各種各樣的命名建議都有,威猛霸氣高大上的名稱起了一大堆,當然惡搞的也有不少,什麽皮皮蝦、喵星人、草泥馬都有,甚致連雪風、時雨、野分都出來了。

  不過海軍的軍官們商議討論之後,認為這些軍艦都是俘虜繳獲的軍艦,而且大多數都是落後的軍艦,因此沒有必要用高大上的艦名,還是留著以後自己建造的軍艦使用,而現在這些軍艦的命名,隻要秉持著簡單好記易分辯不難聽的原則就夠了。而且以後如果再有俘虜軍艦,也按這樣的命名原則命名。

  於是在這樣的原則下,最終決定,戰列艦以“洋”字命名,人民軍海軍的兩艘戰列艦均是徳艦,

  勃蘭登堡號命名為遠洋號,大選帝候號命名為瞭洋號。

  四艘大型鐵甲艦嚴格來說都是同一艦型,其中三艦是德艦薩克森級,而另一艘鎮遠號原來北洋水師的主力之一,是日本向穿越者抵充贖俘費用,可以看作是薩克森級的改進型。其實這四艘軍艦也可以視為是戰列艦,日本就把鎮遠號列為二等戰列艦。不過軍官們一致認為,噸位不足1萬噸的,都不能稱為戰列艦,因此這四艘軍艦就不能以“洋”字命名,最終決定都隨鎮遠號,以鎮字頭命名:

  鎮遠號的名稱不變,薩克森號命名為鎮威號;拜恩號命名為鎮揚號;巴登號命名為鎮名號,四艘艦名合起來就是威名遠揚。

  巡洋艦則是以海字命名,這個時代的巡洋艦主要分為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兩種,區別在於裝甲巡洋艦是設有側舷水線帶裝甲和水平裝甲;而防護巡洋艦是隻有水平裝甲,沒有側舷裝甲;再一個就是火力,裝甲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一般在200毫米以上,而防護巡洋艦的主炮口徑通常都在200毫米以下。因此從戰鬥力上講,裝甲巡洋艦是要強於防護巡洋艦。

  無論是裝甲巡洋艦,還是防護巡洋艦,水平裝甲並不是設在最上層甲板外,而是設有船艙以內,略高於軍艦的吃水線處,以保護水線下的機艙,鍋爐、發動機等部份。而且水平裝甲通常做成弧形,弧頂高於吃水線,而與側舷相接的部份側低於吃水線,形成一個夾角,這是由於在同樣的厚度下,弧麵的防禦力要高於水平麵,另外在夾角處還可以用來貯煤,以增加防禦力。因此防護巡洋艦也被稱為穹甲巡洋艦。

  而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的命名區別在於,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一樣,是海字尾命名,而防護巡洋艦用海字頭,並從原艦名中選一個字來組合命名。

  四艘裝甲巡洋艦的命名是:

  俄羅斯人號命名為開海號,俾斯麥伯爵號命名為拓海號,奧蘭多號名為經海號,阿羅拉號名為略海號,四艘艦名合稱開拓經略。

  防護巡洋艦共有5艘,命名是:

  思底彌翁號命名為海彌號,漢莎號命名為海莎號;赫塔號命名為海塔號;帕斯卡號命名為海帕號;明石號命名為海石號。

  而其他的十艘小型艦艇則分為千噸以上用江字命名,為千噸以下用河字命名,並且也從原艦名中選一個字來組合,

  千噸以上的艦隻的命名是:

  海狸號命名為江狸號;朝鮮人號命名為江朝號;伊爾提絲號命名為江伊號;阿爾傑林號命名為江林號;裏昂號命名為江昂號;

  而還有5艘千噸以下艦驅逐艦,海龍號、海青號、海犀號、海華號、飛霆號都是原屬北洋艦隊的艦船,這5艘軍艦隻的命名是:

  海龍號命名為河龍號;海青號命名為河青號;海犀號命名為河犀號;海華號命名為河華號;飛霆號命名為河霆號;

  其於的運輸船則以吉、福、安、康四個字頭來命名。

  艦隻的命名確定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編組,按照這個時代的慣例,同類型的軍艦一般是以4至6艘組成一支分艦隊,再甴不同種類的分艦隊組成一支混合艦隊。如在大東溝一戰中,日本聯合艦隊就以鬆島、千代田、嚴島、橋立、比睿五艦為本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艦為第一遊擊分隊;戰鬥力最弱的扶桑、赤誠、西京丸三艦為附屬分隊,僅從編製的合理性來說,日本聯合艦隊確實要強於北洋水師。

  不過現在人民軍海軍隻有兩艘戰列艦,不能組成一支分艦隊,而裝甲巡洋艦雖然有4艘,但差異很大。開海號原是俄艦俄羅斯人號,1897年服役,拓海號原是徳艦俾斯麥伯爵號,1900年服役,都是超過萬噸的大型裝甲巡洋艦,單從噸位上來說,要超過現有的兩艘戰列艘,而且服役時間在5年以內,是人民軍海軍少有的較為新銳的軍艦。另外俄德兩國的裝甲巡洋艦的特點是側舷裝甲比較厚實,而且水線帶裝甲更寬,而且覆蓋麵也更廣,由其是拓海號的主炮為240毫米口徑,幾乎己經達戰列艦的入門標準,因此這兩艘裝甲巡洋艦和人民軍海軍現有的兩艘戰列艦實際是有得一拚。

  而另兩艘裝甲巡洋艦經海號、略海號都是英艦,而且是老式的裝甲巡洋艦,服役的時間是1888年,和北洋水師是同一時代,水線帶側舷裝甲隻有1.67米,而一般裝甲巡洋艦的水線帶裝甲至少要超過兩米,才能比較有效的保護軍艦,而且噸位也隻有5500噸,還不如大型的防護巡洋艦。

  雖然這4艘軍艦都算是裝甲巡洋艦,但編成一個分艦隊肯定是合適的,因此海軍的軍官們討論決定,將開海號、拓海號和遠洋號、瞭洋號一起編成戰列艦分隊,以拓海號為旗艦,由原嶽陽艦艦長王海龍出任分艦隊司令。

  而4艘鎮字級的鐵甲艦雖然不算是戰列艦,但有厚甲重炮,其他可以起了一定的戰列艦的功能,當然也被編成鐵甲艦分艦隊,以鎮遠號為旗艦,由原三亞艦艦長張威出任分艦隊司令。

  將經海號、略海號和防護巡洋艦海彌號、海莎號、海塔號、海帕號一起,編成巡洋艦分艦隊,以海彌號為旗艦,由原長白艦艦長路凱出任分艦隊司令。

  還有一艘防護巡洋艦海石號,由於噸位太小,隻有2700噸,巡洋艦分艦隊中噸位最小的海帕號也有4000噸,因此並不適合與其他防護巡洋艦分在同一艦隊中。而是將海石號與五艘千噸級的驅逐艦江狸號、江朝號、江伊號、江林號、江昂號分在一,編為第一驅逐艦分隊,以海石號為旗艦,由原懷化艦艦長出任分艦隊司令。

  最後的五艘千噸以下的驅逐艦河龍號、河青號、河犀號、河華號、河霆號編為第二驅逐艦分隊,以河龍號為旗艦,由原襄陽艦艦長出任分艦隊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