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而今邁步從頭越
作者:新紮師兄      更新:2020-03-02 02:04      字數:2877
  先不管黑貓白貓了,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大不了以後賺到錢,自己開個唱片公司,每隔個三五年請個當紅歌星來翻唱,搞個什麽精選版的、天王天後版的、群星合唱版的,來個舊瓶裝新酒,隻要版權在手,也能賣個幾十年呢。

  至於那個兩首翻唱的確實是用來搭稱湊數的,不過盧東傑算是有良心的了,還把那兩首歌從頭到尾改編了一遍,以現在那些華資唱片公司和唱片商的尿性,仍在沿用經營粵劇粵曲的手法來經營粵語流行歌曲,叫做“賣一支歌,其他搭夠”,什麽意思,就是一張唱片大約十二手歌,隻有一首是能聽的,其他的都是胡亂拚湊上去的,這種經營唱片手法實在令人不齒。

  “最後那首國語賀年歌是我後來才加上去的,畢竟香江還是有很多人講國語的,做唱片又不是談戀愛,怎麽會弱水三千,隻取一瓢,說不定他們聽到後成了我的歌迷呢”盧東傑開著玩笑道。

  此時,香江雖然講粵語的人群占了大多數,但是講國語的人數還是有很大一部分的,他們從各地因為各種原因來到香江,或避亂、或避難、或謀生,總之他們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尤其是國語片和國語時代曲的熱潮才褪去沒幾年。

  當然了,盧東傑也是後來才想到加上一首國語賀年歌,正如王新所言,他是存著自己的一點小心思的,相當於投石問路吧,在國語地區起碼先混個臉熟。

  “我感覺盧生對這個專輯是相當有信心的,那你們準備複製多少盒上市呢,畢竟春節也快了,你們後期的準備工作應該會有些趕吧”王新開始談及這次合作的核心了。

  “我們確定下來是準備灌錄5萬盒磁帶,至於宣傳工作已經準備差不多了,鋪貨渠道也已經跟幾個經銷商在洽談了,所以現在就差跟王生你談妥後,約定好生產交貨日期了”盧東傑有些謹慎地說道,前提的工作,包括商業登記之類小事確實已經在做了。

  “盧生,不瞞你說,在轉行做實體磁帶工廠前,我其實是從事著唱片及磁帶銷售工作的,不是我自誇,以我對市場判斷的眼光也是十分精準的,5萬盒磁帶,我認為盧生還是過於膽小謹慎了”王新聽到盧東傑報出的數後,有些遺憾地笑著搖了搖頭。

  “哦,那以王生的判斷,應該灌錄多少比較合適呢”盧東傑對王新所言,有些抓摸不定,他依稀記得今年的香江第一屆金唱片上,鄭紹秋、汪明筌那張剛上市才兩個月的專輯便取得了金唱片的銷量。

  按照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江)及香江唱片業人士共同厘定及頒布是次頒獎準則,自1976年1月1日起至1977年2月28日期間發行的本地唱片,銷量達15,000張可獲頒本地金唱片。

  但是唱片是要用唱機來播放的,屬於奢侈電器了,一般家庭有個收錄機都算不錯了,所以盧東傑跟伊光商量過後才得出這個數字的。但現在王新這位業內人士,顯然有些不認同。

  “二十萬盒磁帶,還有一萬張唱片”王新看著盧東傑有些疑狐的神色,一臉篤定地說道。

  “嘶”盧東傑不由倒吸一口涼氣,這個是狠人啊,但盧東傑本來是想做個小本買賣的,但按照王新的搞法,傾家蕩產也玩不轉啊。

  “不相信我吧?”王新反倒一副坦誠的樣子。

  “不是不信你,實在是能力有限、資金有限,搞不了這麽大陣像的生意啊”盧東傑搖頭苦笑道。

  王新臉上卻笑意陡增,似乎早有料到,一雙小眼睛不時眯著在盧東傑身上來回打量著,看到盧東傑臉上露出了無能為力的表情後,他才不疾不徐開口道:“盧生,我有個想法,其實我們可以一起合作做這單生意的”

  “合作?那王生講下以什麽方式合作呢”盧東傑倒有興趣想聽聽王新的合作意向了。

  “很簡單,我出二十萬港幣買斷你這個專輯,另外在唱片上市銷售期間,你們要配合我們策劃的一些列宣傳活動”王新好整以暇地看著盧東傑,右手伸出兩個指頭。

  盧東傑低頭沉吟了一會,還是很果斷地搖頭開口道:“王生開出的籌碼確實很誘人,但沒理由我連戰場都沒上,就投降做個逃兵的,所以我還是想自己去闖蕩一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雖然盧東傑確實是短時間需要一筆救命錢,但卻不意味著他需要把這個專輯賤賣成白菜價。買斷,意味這張專輯的版權與盧東傑無關了。

  盧東傑的拒絕王新並不覺意外,也不惱怒,反而笑意更濃,前麵這個年輕人確實並不一般,沒有一般年青的心氣浮躁、見錢眼開,而是一個意誌堅定,目標遠大的人。

  王新是個商人,信奉的是利益至上,所以他一直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是錢解決不了的,如果解決不了,那說明錢還不夠多,或者給錢的方式不對。

  “既然第一種合作方式你接受不了,那我們可以繼續談談第二種合作”王新笑了笑,繼續接著道:“你可以將這個專輯全權交給我來運作,唱片和磁帶製作、宣傳策劃還有上市銷售渠道這些統統由我負責,你隻需要配合我做一些宣傳工作,便可坐享其成,如何?”

  “坐享其成?怎麽分?”盧東傑有點驚訝地脫口而出。

  “利潤我八你二”王新笑眯眯地看著盧東傑答道。

  盧東傑快速地在心裏盤算了一下,然後不得不有些佩服王新的精明了。

  王新的精明從早年的一些經曆便可見一斑。

  王新前些年認識了一位東洋灌製錄音帶的商人阪本太郎,便提出合夥複錄磁帶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分工合作,王新負責在香江收集時下最流行的歌曲和音樂,集成然後寄回去給東洋去,再由阪本太郎在東洋本土負責翻錄磁帶生產工作,再打包運回香江出售。

  這種既不要花錢請歌星錄製歌曲,也不用出資購買生產設備,他僅僅做了個中間商的倒買倒賣的生意,這投機取巧的手段,讓他賺了個盤滿缽滿。

  1975年後,隨著港府開始管製翻錄錄音帶的版權工作,王新覺得無利可圖,便上岸開始做實體生意,從東洋購買了二手的生產設備,開始做起了磁帶複製生產事業的正當生意。拋開他賺錢的手段不說,單是這份眼光獨到及精明的商業手段,怎麽會是個做虧本生意的人呢。

  “我有點好奇,王生為什麽對這個專輯這麽有信心呢,畢竟香江的市場有限,而且現在還有競爭對手賣的火熱呢”盧東傑目光炯炯地看著王新。

  “哈,年輕人要放眼世界啊,當然不止香江本埠市場,你忘記還有外埠市場了”王新笑著指了指盧東傑。

  盧東傑點了點頭,東南亞的華人華僑、以及其他海外華僑,都是一個龐大的數目,而且他們主要是以嶺南人和閩南人為主。

  “王生,雖說八二是不錯的合作比例,但我們前期的宣傳工作已經準備就緒,沒理由讓我們前功盡棄的?”盧東傑雖然覺得八二分已經算不錯了,但有些前期工作已經做了,所以必須討價還價把那部分應得也爭取回來。

  “哦,那盧生不妨把你的想法說說看”王新並無不快,談生意嘛,本來就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的事情。

  “如果我們的宣傳方案三天之內,就能讓這張專輯全城熱議的程度,那就七三分,如何?”

  “好,這個可以寫在合約裏邊,既然你那麽有信心,大家就合作愉快了”王新聽完沒有猶豫,爽快地答應了。

  王新不在乎一時得失,更看重的是細水長流的。他覺得盧東傑是個潛力股,所謂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如果盧東傑有能力爭取到那十分之一,王新也不介意結個善緣,日後說不定還有更加好的合作呢。

  隨後兩人便開始仔細商討合約的細節,合約敲定好初稿後,便請了個律師,雙方就在今天把合同簽約好了。

  “王生果然是個爽快之人”盧東傑站起來笑著和王新握手。

  “盧生也是個聰明人,哈哈”王新也不失風度和盧東傑相視一笑。

  盧東傑走出大廈門口,已經是下午5點二十分許了,西斜的太陽也都躲藏在這些樓宇的夾縫當中了,望著這股下班工人騎著單車的滾滾洪流,不由重重吐了口氣。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