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天天快活人
作者:新紮師兄      更新:2020-12-04 10:14      字數:2188
  搞掂樓上,接著攻克樓下。

  盧東傑出了何佐芝的寫字樓,就直奔電台節目部的辦公室去,這地方他來過多次,所以輕車熟路。

  俞爭看著他走過來,不由抱起雙臂揶揄道:“嗬,稀客呀,以往三請五請都不給麵子,今天居然主動送上門來了。”

  盧東傑若無其事笑了笑,自己找了個椅子坐下來,“剛才在何生的寫字樓談了些事情,順便找你商量一下。”

  俞爭身體往後靠了靠,單手托著下巴,玩味地打量他,“你平時見到我就調頭走,這次居然主動來找我,這不同尋常之處,實在令人懷疑。”

  盧東傑不兜圈子,直接開門見山地說:“我打算和你們商業電台聯合做一檔新節目,何生讓我先跟你溝通一下情況。”

  俞爭先是一怔,然後失笑地指了指他,“我沒有聽錯吧?你要找我們合作做一檔節目?莫非你連電台這一行也要踏足了?”

  她這一連三問,可見盧東傑說出來的這番話,讓她驚訝的意外程度實在不小。

  其他人見俞爭如此失態,不由好奇地看了過來,想知道兩人在秘密聊著什麽。

  盧東傑笑了笑,也不做聲。

  俞爭左右看了一眼,清清喉嚨,“好吧,既然如此,我就洗耳恭聽你有什麽高見了。”

  盧東傑不多廢話,掏出一份文件遞過去給她,“這是我的計劃書,隻是一些粗略的想法,你先看看吧。”

  俞爭半信半疑地看了一眼他,手中接過來掂了掂,然後才低頭看了起來。

  起初她漫不經心地翻閱著,慢慢地變得認真投入起來,甚至有時候久久停留在某一頁上,整個人陷入了思考當中。

  盧東傑也不催促她,自顧自從台麵拿了本雜誌,換了個舒服的姿勢坐著,隨意翻看起來,有無窮的耐心。

  俞爭作為這個行業的專業人士,看得仔細程度比何佐芝認真,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樣。

  這「天天快活人」是一檔適合年青人收聽的談話節目,內容融合了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體,獎品也是豐富多彩。

  這個節目源自於某電台音樂之聲的「天生快活人」,盧東傑把它的模式照搬過來,並改了一字之差。

  它能夠持續播出二十幾年,說明其活力很強,證明其是很強生命力的收聽率。

  俞爭看了整個企劃書之後,下意識地揉揉眉頭,似乎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半響,她搖頭笑了笑,“盧生,你這個策劃方案的內容很對我們的胃口,也實在很難讓人拒絕。”

  盧東傑微笑地說:“這隻是紙麵上的東西,最後落到節目出街效果,還是靠你們的表現。”

  俞爭忍不住癟癟嘴,“你放心,我們做電台這行,全靠把口揾食的,可不像你們電視台可以靠臉吃飯。”

  盧東傑啞然失笑,無奈搖搖頭。

  雖然現在電視行業火爆,導致電台的聽眾群體一直在減少,但還是有很多的固定聽眾人數,畢竟電視機笨重塊頭大,是適合全家收看的公共產品。

  收音機有其獨特優點,它就屬於私人的物品,可以一個人躲在房間內盡情享受電台世界中,也可以隨身攜帶四處移動著用。

  香港有兩家電台機構,相對來講,商業電台的處在競爭的弱勢,這幾年尋求突破。

  香港電台作為政府公營機構,節目除了具有教化意義,還要兼顧不同年齡和階級,文化背景等聽眾需求和喜好,收聽人群覆蓋麵很廣。

  香而且港電台是政府撥款用作運行資金,它不擔心廣告營收,哪怕就算是虧本運行,照樣有港府為其財政兜底。

  因此它核心經營方向,及節目內容更多偏向注重公共資訊,而多過娛樂性質。

  相反商業電台就不一樣了,它的主要聽眾定位在年青人,而且和香港電台的「大而全」模式不一樣。

  從名字「商業」兩個字就知道了,它是完全是一家以商業化運作模式的電子傳媒機構。

  商業電台一切出發點都是考慮商業利益最大化,因此它的核心業務都是以泛娛樂化的資訊為主。

  盧東傑策劃這個節目的宗旨,恰好很符合商業電台本身的市場定位,所以雙方很容易就一拍即合。

  俞爭想了一想,“這個戶外直播但是一個新鮮奇趣的想法,不過現在實行起來難度挺大的。”

  盧東傑笑著搖搖頭,“這個倒不急,先把整個節目架構起來,讓節目出街試試水的,看聽眾反饋如何,再推進下一步計劃。”

  在人流量大的公眾場合,設立一個櫥窗式的戶外直播室,的確是十分前衛大膽的創新的想法。

  雖然這樣獨特的方式,會吸引聽眾的關注和興趣,讓聽眾可以一窺唱片騎師真麵目,有機會麵對麵了解他們平時是如何主持節目的。

  但采用這麽先進的節目方式,首先對技術問題就提出了很高要求,硬件和軟件,都必須符合節目基本使用要求。

  戶外直播室處在喧嘩的地方,隔音條件要做得非常好,信號實時傳輸也要同步,不然會影響直播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電台節目主持人都是躲在密不透風的直播室,平時通過電波和聽眾互動交流,現在讓他們走出直播室,直麵觀眾和聽眾進行實況節目,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

  「天天快活人」對外宣傳是天天日報和商業電台聯合打造的一檔創意娛樂節目,是報紙和電台兩種媒介攜手合作的盛事。

  盧東傑負責節目草創和一些其他輔助支持,其他的都是交給商業電台去運作了。

  他隻是為了冠以「天天」兩字,給自己的報社用做宣傳噱頭,但其實天天日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但不管怎麽說,盧東傑花費這麽大了力氣去幫商業電台去策劃這個節目,本身也隻是想要這個名頭而已。

  至於其他如能給天天日報拉升銷量這不現實,相信何佐芝和俞爭也知道這一點。

  盧東傑和俞爭談了一個多小時,仔細具體合作細節需要探討和敲定。

  終於在中午,和女強人談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