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不會反悔
作者:百分之三      更新:2021-09-19 19:18      字數:2087
  這一番話,直接說的這個小宦官被震驚得跌倒在了地上,半天爬不起來。

  一旁的天子見狀倒是揮了揮手讓這倒黴的小宦官離開了。

  等到這可憐的小宦官連滾帶爬地消失在了門外之後,天子忽然笑道:“先生怎知,我不會反悔啊?”

  聽到這個問題之後,楊宇笑著背誦道:“戴公曰:‘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而陛下既然貴為天子,那想不是不會輕易毀諾的。”

  天子聽了之後倒是雙眉一挑:“原來像先生這樣的修行之人,也了解這世俗之史的麽?”

  “略懂,略懂。”楊宇微微客氣了一下,表示自己才學有限。

  “說起來,當初就是因為戴公的這一番話,那戴成王之弟才有了‘梁’這個封地。”天子在“梁”這個之上加重了讀音。

  “呃……陛下,既然是急詔山人前來,那就不要在打啞謎了罷。”楊宇笑著伸手掏了掏耳朵。

  “先生倒是直爽。”天子搖了搖頭,但是隨後,他的雙眼在瞬間變得如同鷹隼一般銳利。

  好家夥!楊宇心頭一震,這天子的身手,恐怕不低。

  “以先生的見解,昨日赴宴的一眾小郎君,如何啊?”

  果然開始了麽?

  自從楊宇莫名其妙地被天子授予了這枚玄言待詔的腰牌之後,楊宇差不多也就明白了天子的意圖了,就等著他這一問呢!

  再者說,昨天那頓飯,他楊宇也不是白吃的!

  於是楊宇立馬回答道:“山人想起了晉人南渡之後的一句俗語:‘王與馬共天下’。”

  “先生果然睿智。”天子衣袖一揮,寬大的袖子在風中獵獵作響,“可我卻覺得,彼輩不但是想與我共天下,彼輩是想要我垂衣而治!”

  我就知道。

  楊宇眨了眨眼睛。

  而此刻的天子卻忽然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一樣滔滔不絕道:“都是一群各懷心思的蠹蟲!先帝當初就是太過順從彼輩,才造就今日一種門閥勳貴尾大不掉之勢!”

  天子的聲音越說越大,等到最後一個字說出來的時候,楊宇覺得這整個房子都在震。

  “這……陛下,我雖是一介山野村夫,但多少也聽聞我大梁以科舉取士,如此一來也算是給了無數寒門學子一條出路啊!”

  “出路?”天子笑著搖了搖頭,“怎麽先生覺得,讀書是件容易的事情麽?”

  又來了——楊宇覺得眼前的這一幕有些似曾相識。隻不過,此刻站在他麵前與他辯論這個問題的,不是皮丁士,而是堅持科舉的大梁天子。

  “陛下,按照我這腰牌上刻的內容,我不過就是個……”

  “先生既然肯在西市卜卦,難道就測算不出這待詔腰牌的玄機麽?”天子笑著打斷了楊宇的發言。

  “行——罷。”楊宇想了想,回答道。

  雖然被稱作“早朝”可對於絕大多數的朝官來說,每天天不亮就要抹黑出門才是日常。

  即便不是朝官,在各省各部的官署也建在皇城,換句話說,即便是那些不用上朝麵聖的官吏,每天也是要早早地起身出門。

  況且,在大梁,官員每日的點卯是在五更。

  古人計夜之時將夜間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稱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從甲夜開始,一次用鼓打更報時。

  而這五更值得便是戊夜,這是夜的最後一個階段(03:00-05:00)。換句話說,等到點卯結束後,這天也就差不多該亮了。

  其實想一想,這樣也挺正常的,畢竟這梁安初建之時就有一百單八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坊曲也在不斷地擴建,如今的梁安城已經不止一百零八個坊了。

  若是在北城的各坊安家還好,畢竟離皇宮較近,可那些個住在南城各坊的官員可就難了。

  因此,朝中規定五更點卯,那官員們就要更早地起身梳洗更衣了。

  雖然正如楊宇與天子、皮丁士爭論的那樣,雖然大梁以科舉取士,然而此製哪怕從前梁算起也還不滿百年。

  再加上讀書所需要的巨大成本,才因開科舉而有了盼頭的寒門黎庶在與自從漢末以來形成的世家門閥相爭的時候並不占優勢。

  即便是在這之年年的大梁官署裏,有品級的官職也泰半是由世家子弟擔任。

  而這些人手底下的那些個負責抄抄寫寫等瑣碎事情的小吏,才是絕大多數寒門消磨光陰的身份。

  不過再怎麽說,今上惜才愛才,隻要是真正有才學的人士,不論出身如何,總能得到聖上的賞識。

  當然了,就目前而言,還是世家子弟多些。比如眼下,雖然都是要去點卯,可那些個世家子弟不但騎馬前行,身旁更是跟了小廝在牽馬持燈。

  而那些個出身寒微的,不但要步行,甚至連個燈籠都買不起。為了不摸黑趕路。

  這些個寒門子弟要麽是一起出錢買燈籠,要麽就是去蹭別人家的燈籠,總之不論是哪一種,都被人稱為“借光”。

  而在那些個勳貴老臣裏頭,有些眼光毒辣的已經暗自囑咐自家小輩在看到有哪些寒門子弟抹黑前行的時候,不要吝嗇,更不要驕橫,一定要將自家的燈光與之分享。

  如此一來二去之間,寒門弟子自以為攀上了高枝,而世家大族也好在這些個苦出身裏頭甄選些懂得“報恩”的。

  就在這小小的燈光之下,無數張複雜又誇張的網就這麽形成了。

  而細究起來,其實那些個需要借光趕路的人裏頭,也不隻有寒門。

  林度看著身邊經過的一批又一批高頭大馬已經領在每一匹馬前頭的燈籠,無奈地歎了一口氣。這位無數世家女眼裏的玉九郎,終究不是玉刻出來的,更不會發光。

  雖然林氏乃是大族,但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從在先帝朝得罪了還是秦王的今上之後,如今的林家已經低調來的許多。

  盡管林氏底蘊雄厚,眼下雖然不如之前風光,但也不至於淪落到“淒慘”的地步,但這一切都是林家的,與林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