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比試(忘記定時,晚上補償今天三更)
作者:佐佑商夏      更新:2021-09-16 13:40      字數:2275
  宋之前,凡重要客人登門,主人家均會主持射禮以示尊重,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受到盛唐的影響,武人地位頗高,因而大部分人都以在射禮奪取頭籌為榮耀之事。

  自從太祖太宗之時,因汲取五代十國教訓,雖不知為何與原來的曆史不盡相同,太祖並無杯酒釋兵權這樣的舉動,但是文官的地位倒是相同,逐年上升,武人雖然比之原來的曆史有所提升,但朝中的影響和權利,比之文官還是差了一截。

  自太祖《勸學》做勸學一詩,又定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調,本朝均已讀書入士作為第一選擇,尚武之風比之北邊的遼國,還有西北方向的西夏大大不如,射禮逐漸荒廢,改為投壺待客,也隻有部分武官勳貴之家有所保留。

  射箭雖然取消,但是射禮倒是流傳了下來,正式投壺之禮便是由射禮轉化而來,所以作為官宦之家和武官之家,倒是對射禮的禮儀知之一二。

  胡六郎雖不會射箭,但是毛遂自薦作為司射,站到正中間作揖,左手拿起一張五鬥弓,勉強拉個半圓,右手撚起一隻羽箭,首先射了一箭,這一步叫做誘射。

  隻見羽箭輕飄飄的射到三十幾步之外,胡六郎不以為許,反而哈哈大笑,突然想起什麽,故意板臉,咳嗽了一聲,壓低嗓子,故作嚴肅的喊了一句。

  “依次而射,不得雜越。”意思是,一個一個射,聽從指揮,不準插隊。

  此話一出,盛華蘭和辛家姑娘不懂此間章程,隻是覺得有些好笑,一旁的胡琪倒是見過射禮,嗔怪了笑罵了一句。

  “叫你作怪,哪有先誘射,後定規的,射箭一點都不懂,還敢充當司射,裝模作樣。”

  原來,按照射禮,在誘射之前,由司射先行定下規矩,向參加射禮的人宣講規矩,然後再由司射進行演示,這一步叫做誘射,不過真正的司射,必是善射之人,哪有胡六郎這種,一箭射出,離靶子還有十幾步之遠的。

  盛長槐不懂這裏麵的規矩,隨機向劉雲谘詢,劉雲小聲解釋了一番,這才明白其中的章程,也不言語,隻和劉雲看著胡六郎在場中作怪。

  待到胡六郎和自家姐姐玩笑幾句,又大聲喊了一句。

  “一番射,無射獲,無獵獲。”

  意思是第一輪,不許射傷報靶者!不許驚嚇報靶者!,胡六郎這句話倒是記得,畢竟不是正式場合,他自己要求兼了報靶的角色。

  盛長槐剛才已經從劉雲口中得知流程,這一輪不計成績,玩笑新起,拉起弓箭馬上要射,嚇得胡六郎趕緊讓開場地,怕盛長槐失手。

  私下玩鬧,並無什麽禮儀,隻是胡六郎想要玩鬧,所以眾人就隨他,劉雲示意盛長槐先射。

  盛長槐想起方才劉雲的話語,於是不在像前世那樣,瞄了半天才射,拿起弓箭,氣定神閑的信手射出。

  三箭之後,胡六郎向前走了十幾步,又退了回來,大聲報靶。

  “三箭中靶,均不入紅心。”

  接下來劉雲也射了三箭,胡六郎又開始報靶。

  “三箭中靶,一箭射中紅心。”

  停了一下又大聲喊了一句。

  “二番射,有威脅報靶者,直接判負,逐出賽場。”

  說完之後,故意瞪著盛長槐,這句話是專門給盛長槐說的,誰叫他剛才嚇唬自己。

  因一番射劉雲的成績好點,因此由劉雲先射,還是三箭,之後盛長槐吸取前麵的教訓,逐漸找到了感覺,跟著射了三箭。

  胡六郎看了看靶,接著喊道。

  “二番射結束,雙方平局,均為三箭中靶,兩箭射入靶心。三番射開始,劉雲先射。”

  三番射,劉雲也找到了感覺,三箭均入紅心。

  盛長槐深吸了一口氣,這次更加得心應手,仿佛回到了自己在國家青運會,代表省青年隊拿到金牌的那一刻,曾經那個一鳴驚人的射箭運動員回來了。

  輕描淡寫的射了三箭,胡六郎跑去看了一下箭靶,跑回來喊了一句。

  “三箭中靶,紅心三中,雙方平局。”

  喊道最後的時候聲音突然有點小,劉雲覺得似是有啥內情,於是親自去看靶,看完之後,瞪大了雙眼,不可思議的看著盛長槐。

  原來,盛長槐射了三箭,雖然和自己一樣射中紅心,但是劉雲自己射中的兩箭在邊緣,隻有一件相對離最中間近了一些,而盛長槐射出的三箭,均在最中間,其中一箭,直接射中靶心。

  劉雲直呼不可思議,他之前的判斷錯了,盛長槐並非是文射之人,最後兩輪,從盛長槐的動作來看,已經到了箭由心發的地步,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年紀,能夠在五十步連續三箭射中紅心的,到目前為止,他隻見過一次。

  雖然從師傅耳中聽說,汴京城中,有勳貴之子,從小名師教導,在這個年紀有這等實力的也有幾個,但是盛長槐不一樣,之前有聊過,盛長槐平日裏並非時常練習,而且也無名師教導,雖然自有心得,但是在自己聽來,並非正統的原理和技巧。

  如果盛長槐以後嚴加練習,即便是其他方麵差些,一個武進士很容易就能考中。

  於是,劉雲一邊說這輪比賽勝者是盛長槐,一邊又強烈建議他多加練習,即便是將來考不中進士,參加武舉也是一個出路。

  對於他們這種,家中長輩並非二品以上高官,又非勳貴之家,獲得蔭封的機會幾乎沒有,要是想在官場上有出路,除了參加科舉,也隻能想辦法通過舉薦,從小吏做起,這樣起點太低,而且發展有限,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如果在武事上有所成就,本朝倒是有武舉,雖然武進士的地位比起文進士差的不是一點兩點,但是起點比小吏高多了,而且武官的升職速度比文官更為快捷,隻不過需要用性命去賭博軍工,但是有實力的人,脫穎而出不難。

  盛長槐擺了擺手,自己倒是想過這條路,但是之前並沒有機會,而且,盛家三代都是讀書人,直接去考武舉,父親肯定不允,當前還是先要以文舉作為優選,武舉隻能日後再說。

  不過,一旁的盛華蘭倒是聽了進去,她想到自家祖母乃是武侯府出身,軍中肯定有些關係,之前不知道盛長槐擅長射箭倒也罷了,現在既然已經知曉,回去倒是能和祖母說上一嘴,畢竟科舉考試太過艱難,要是能有武舉作為後路那更好了,早些準備,別再荒廢了。

  想到這裏,盛華蘭記在心裏,回去之後,第一時間和祖母商議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