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兵臨德陽城
作者:龍竹      更新:2022-04-06 05:48      字數:2351
  幾個部落的數千勇士手持的武器有鐵劍、青銅戈、木棒、叉子、斧頭、銅刀,弓箭手則背著箭筒,看上去箭矢質量很差,竟沒有翎羽。

  而勇士身上的甲胄也很普通,隻有胸前心髒處係著一塊鐵片,全身在無甲片,頭上戴著也不是頭盔。

  有的是民族特色的氈帽、圓盤帽、避雷針帽、鐵箍帽等等,看得龍天羽搖頭苦笑,這是去打獵還是上戰場啊?

  戰車、騎兵、步兵已經各自成陣,伍長、百夫長、驍騎、折衝校尉、偏將軍、先鋒將軍、中郎將、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等,由小到大的眾將領各就其位,率領著自己的方陣,聽候主帥的號令。

  杜青雲、軍師蘆笙、大劍師林瀾等人走上轅台開始點將儀式。

  “將士們,今日就是我們平亂賊子,驅除蠻夷的時刻了,拿出你們的勇氣和戰力,讓敵人屈服,衛我蜀川,誅殺逆賊!”

  “衛我蜀川,誅殺逆賊!”無數的將士齊聲高喝,熊熊燃燒的熱血在軍陣中沸騰起來。

  “出!”杜青雲一聲令下,蜀軍開始迅移動。

  衛鎮東、楊暄業兩位將軍打先鋒陣,率領三百車陣、四千騎兵,兩萬步兵行軍最前麵,接下來是苗族、彝族、白夷三族的副統領各帶兩千勇士尾隨在後,後麵則是坐鎮主帥之外的杜青雲等將領謀士,押尾的是唐世寒帶領的第二波攻城大軍。

  德陽是進入蜀都前的最後一座毗城,也是軍事防護城郭,在古代城池就是一國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地位顯要,在正常的國戰之中成為戰爭必爭之地,如同雄關隘口一樣重要。

  而且城邑內居住著王親貴族和商賈大戶,城外鄉野家並無多少餘糧,每年所產的糧食大部分都要交納給封邑主人或奴隸主、貴族等,使城邑囤積周圍一帶的糧草、人口、兵器、作坊商行等,可以說占領了一座城邑,就相當於把這裏一片地區占領了。

  還能通過城邑內的囤積以戰養戰,補給擴充自身,在古代想用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政策是行不通的。

  這也是兩國交戰時,把主要兵力用來搶占城池,即使這座城邑沒有長城或其它要塞連接,也很少將領會帶兵繞過此城去攻打下一城池,因為孤軍深入,會遭到腹背受敵,更為不智,甚至連後方糧草都無法運進去,所以古代戰爭,除了邊防戰場的廝殺戰,就是城邑的爭奪戰。

  大軍提前已經建造了一些臨車、衝車、塔樓、雲梯、折疊橋等攻城器具,還有幾十車昨晚臨時伐木削成的木板用來鋪壕溝之用,大軍排成蛇形陣勢,浩浩蕩蕩朝著德陽城郭進發。

  旌旗飄展,無數雪亮的兵器鋒芒朝天林立,在日光照耀下,閃爍著幽幽寒光。

  數裏的腳程不到半個時辰就趕到了,極遠處一座高大的城池豁然在目,在城池正前是一片空曠的原野空地,距離城門大約三四裏處,已經羅列好數十個敵軍方陣。

  戰車、騎兵、弓箭手、盾牌手、重甲兵聚集在一起把守著第一防線,虎視眈眈,森立的刀槍,披甲的戰士肅然而立,在敵軍將士前方兩百步處,就是一道壕溝和柵欄倒刺防禦線。

  兩軍對壘,隔著五百步遙遙相望,前兩排是長盾手密密嚴嚴擋在陣前,盾牌手之後是數排輕甲弓箭手和弩機手,兩側的方陣是戰車和騎兵,後麵是持戈長戟的重甲步兵,這一陣型兩軍差不多。

  “前麵大軍主帥可是二世子殿下?”一名將領高呼道。

  杜青雲坐騎陣中央,聞言高喝道:“不知陣前將領是哪一位?”

  那位敵將喝道:“我乃主上麾下先鋒大將雷賀,奉命在此恭候世子殿下,二世子與主上乃同父胞弟,為何要帶大軍來勢洶洶逼近蜀都,你眼中還有主上,還有蜀王嗎?倘若二世子你現在棄甲退兵,到蜀都負荊請罪,還能保住著世子之位,否則,今日沙場,將再無二世子殿下了。

  杜青雲冷笑道:“道不同不章相為謀,本殿下今日兵臨城下,就是要誅殺亂臣賊子,驅除蠻夷,還我朝綱以正氣,雷將軍若此刻投靠本殿下,倒兵反戈,隨大軍一起誅殺賊子,以往行徑既往不咎,否則隻有大軍壓境,沙場上決一生死了。”

  雷賀坐騎銀鬃馬,手持一柄方天畫戟,全身鎧甲甚是威武,在陣前橫戟搦戰道:“如此休怪本將軍無情了,來人,擊鼓出兵!”

  “嗚……咚咚咚……”

  沉重的長號和驚天的擂鼓在這一刻響起,一時間敵軍中擂鼓手、號角手、鳴金手、令旗手全部動起來,號令一,全軍陣型開始變動,不斷有弓箭手和弩機手站到前排,拉滿了弓弦,隻等對方衝鋒陷陣了。

  古代用於戰爭的普通弓箭,一般射程在一百步到一百五十步,弓體長兩米,用紫衫木或岑木彎曲烘製,成本較低廉,射箭時不是朝人射,而是朝著斜上空射出,等箭矢自然落下,因為正麵多有盾牌防護,從天而降的箭雨不易躲過,而且滑落中又增加了度,勁道不衰,這樣普通的弓箭手基本每人一個箭壺,每壺內放有十二支箭羽,一般戰鬥齊射三、四輪後,對方的戰車和騎兵就已經衝到跟前了,基本不會出現箭矢射完的情況。

  據史書記載,秦以六尺為步,一裏三百步,當時一步就是一米三左右,普通弓箭射到一二百多米,還能穿破衣甲,已經很有威力了,普通長弓之上,還有複合弓,是由多種材料製成,核心還是岑木,也有用角質,外麵捆綁較硬的木片如鋸木,用荊棘的內層粘合,最外包以牛筋,工序複雜,成本較高,因此非正規精銳部隊,很少配有複合弓,射程可達兩百步,威力煞是驚人。

  由於蜀地的軍隊大多都是臨時組建,所以兵器簡陋,戰甲不齊,雙方自然都沒有上等弓箭,而弩機分有臂弩和腳蹬弩,臂弩就是單人手持使用,使用簡單,準確性高,近距離殺傷力強勁,但不能遠射而且上弩箭時較慢。

  腳蹬弩就是大弩,需要三人使用,兩人坐地用腳撐開弩弦,一人負責瞄準方位、扣動扳機,這種鐵弩射程可達五百步,勁道仍能穿衣破甲,當年秦軍所向披靡,就有這方麵因素。

  “定位箭!”川軍的傳令官揮動令旗喊道。(為區分兩軍稱呼,暫時稱杜嘯川的軍隊為川軍,而稱杜青雲的人馬為蜀軍。)

  緊接著“錚錚錚”弓弦響起,無數枝羽箭猛然射出,劃過半空落在了一百二十步處,齊刷刷地紮滿了一排,這就是定位箭,顧名思義就是確定一箭之地,雙方大軍衝殺,進入這個範圍,就是弓箭手射擊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