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33      字數:4224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李安讓船隊繼續前進,追趕岸邊正在慢悠悠行進的一群衙役,雖然不知道縣尉和身邊的衙役遇到了什麽難事兒,但這個事情李安是管定了。

  這一次南下的任務,主要就是勘查道路,解決鐵路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汶川縣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節點,南下益州的鐵路需要經過汶川,這是李安所設計的線路,也是李安沿河修築鐵路的基本思維。

  道路為何要沿著河流修築呢?這自然是為了修築方便,各種建築材料可以走水路運輸,修路也需要足夠的水源,修路工匠也要吃水,另外,很多村鎮和州縣,也是沿著水係分布的,沿著河流修築,可以讓鐵路惠及更多的村鎮和州縣,從而促進大唐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

  試想一下,若是一條鐵路從京城修到蜀中,但中途不經過任何州縣,全部走最偏僻的地方,那這鐵路修的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或者說,作用就大大的減弱了,沿途百姓的參與積極性也將大大的降低。

  不過,由於蜀中的道路太崎嶇了,可以說是多山多水的,所以,鐵路的選址和修築都頗為不容易,在好多地方都需要在山體上挖隧道,需要架橋的地方更多,這些都會極大的增加修築的成本和效率,若不是朝廷下定決心,這個事情還真的很不容易辦成。

  李太白的詩寫的就很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寫出了蜀中道路的崎嶇和難行,在這樣的地方修築平坦的鐵路,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也是可想而知的,但通往蜀中的鐵路屬於戰略通道,對於大唐帝國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所以,就算付出再高的代價,那也是值得的,在蜀中修築鐵路,不能隻考慮經濟利益,還要考慮戰略利益,況且,隻要前提修好了,日後隨著蜀中經濟的繁榮,這個錢早晚是能夠賺回來的,在大唐全境修築鐵路,這是百年大計,是維持大唐永遠強盛富裕的最基本條件,關於這一點,所有有識之士都能看得出來。

  船隊行進的速度雖然不是很快,但也比前方岸邊那些衙役要快的多,沒多久,李安的龐大船隊就靠近了這些衙役。

  “下令,船隊立刻靠岸。”

  李安開口下達了命令,讓船隊向岸邊靠過去。

  此時,船隊的動靜自然引起了這群衙役的注意,他們聽到河麵的聲音,本能的向河麵看去,發現有如此多的的船隻,和來自京城的兵馬,著實嚇了一跳。

  這些家夥雖然生活在汶川這個小地方,但最基本的見識還是有的,他們自然認得京城龍武軍的軍裝了。

  “縣尉,好像是京城來的大官。”

  一名衙役開口提醒。

  縣尉也看到了李安,雖然李安穿的是便裝,但形象擺在那裏了,一看就不是普通人,一看就是一個很高貴的人。

  見船隊有靠岸的意思,縣尉連忙站在岸邊等候,身後的衙役也是依次排開,微微頷首以示尊重。

  汶水並不寬闊,船隻也不大,想要靠岸很快就靠到岸邊了,一段幾米長的木梯也很快就放到了岸邊。

  李安順著木梯走到岸邊,看著頷首行禮的縣尉,首先開口道:“你是汶川的縣尉?”

  “下官正是,您是?”

  縣尉開口問道。

  旁邊的陳龍立馬回答道:“這是的工部李侍郎,前來蜀中視察。”

  “下官見過李侍郎。”

  縣尉大驚,立馬跪拜行禮,身後衙役也同樣都是大禮。

  “諸位請起,快起來。”

  李安親自扶起縣尉,開口問道:“剛才本官見你們走路酸軟無力,怎麽回事,是不是遇到什麽難處了?”

  縣尉聞言,連忙開口說道:“不敢欺瞞侍郎,確實挺棘手的,朝廷修築的鐵路,要從我們汶川縣經過,朝廷規劃的路線也已經確定下來,下官負責清除沿途所有礙事的村舍,田地,祖墳,不過,實在不好辦啊!老百姓並不願意配合,下官嘴皮子都磨破了,他們也還是不肯答應,這正愁著回去改怎麽匯報呢?”

  說完一臉的無奈,表情之中慢慢的痛苦之色。

  李安聞言,輕輕點了點頭,看得出來縣尉真的是很難,上麵交代的任務必須要完成,而下麵的老百姓又不肯配合,這真是愁死人了。

  “能給本官具體說說嗎?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李安很想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於是開口問道。

  縣尉從懷裏拿出汶川縣地圖,上麵標注了鐵路經過汶川縣的地區,以及這些地區需要遷移的農田,村舍和祖墳等設施,仔細看了一下,足有十多處需要遷移的。

  朝廷修築鐵路,這本身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兒,對於這一點,蜀中的老百姓也是比較理解的,可若是為此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也是不肯答應的。

  就比如汶川的一些老百姓,麵對朝廷的拆遷要求,死活不肯答應,就是不願意,遇到需要拆除房舍,去別處重新蓋房的,他們要求的賠償價格與朝廷能夠賠償的價格相差較大,有非常明顯的分歧,而對於祖墳,好多老百姓則直接拒絕遷移,似乎隻要遷移了祖先的墳,家族的風水就會從此落敗似的,隻有田地的征用,阻力稍微小一些,隻要用同等的田地置換就行了。

  老百姓之所以如此難纏,自然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自己的房子住的好好的,朝廷一句話就要拆遷,而且,給的賠償還很少,老百姓自然是不願意答應了,而且,老百姓也是愛貪小便宜的,借著這個機會,誰不想多要點錢,在一些老百姓的心裏,或許鬧的越凶,所能獲得的利益就越大,如此一來,自然是鬧一鬧最有好處了。

  不過,這裏麵或許有貪腐的因素,按照縣尉所說的賠償價格,李安總感覺與自己設定的賠償數額有差距,或許,朝廷下撥的錢財隻有一部分賠償給了普通的老百姓,而還有一些錢財被各級官員塞入自己的腰包了,這樣一來,賠償的價格自然也就難以讓普通的老百姓滿意了。

  李安所設定的賠償數額,都是正好不多不少的,不會讓老百姓吃虧,但也不會讓老百姓占多少便宜,若是讓這些被拆遷的老百姓占了太多的便宜,那麽,就是對其餘所有大唐百姓的不公,畢竟,朝廷的錢財也是從所有老百姓的手中收上來的賦稅,拿著所有老百姓的錢財去資助少部分老百姓,這本身就很不公平。

  當然,也絕對不能讓被拆遷的老百姓吃虧,該賠多少就要賠多少,賠的過多和過少都會造成不公平,而最大的不公平是某些貪腐的地方官,這些家夥若是把本該屬於老百姓的錢財給貪了,那就是最該死的行為了。

  這樣的行為,從古至今就沒有斷過,不論是什麽樣的時代,都會存在一些中飽私囊的家夥,就是這些家夥破壞了當官之人的形象,讓老百姓對當官的人沒有絲毫的好感,甚至發展到敵對朝廷的程度。

  若是修鐵路的相關官員真的有中飽私囊的行為,那麽,李安是絕對不會姑息的,隻要查出來了,就一定會嚴肅處理的,一定會讓相關人員付出應有的代價。

  縣尉所遇到的最大一處阻力,是來自趙家村的祖墳,這個趙家村可不是一個小村子,而是三個較大規模的村子,村名都差不多,最大的一個就叫趙家村,剩下兩個村子,一個叫趙家河村,一個叫趙家溝村。

  這三個村子的規模都不小,人數都在五百人以上,是標準的大村子,雖然隸屬於三個村落,但其實都是一家人,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血緣關係是很近的。

  三個村落呈品字形結構,而他們家族的祖墳就在三個村落的中間,是一處風水比較不錯的地方,但鐵路設計的時候確實需要經過這一片祖墳,這引起了三個村落趙家人的不滿,覺得鐵路線應該偏移一些,繞開他們的祖墳。

  縣尉的表達能力很是不錯,李安已經完全聽明白了,是三個趙家村的百姓對朝廷修築鐵路,經過他們家祖墳不滿意引起的,這是縣尉所要麵臨的最大壓力,還有劉家村的拆遷,阻力也同樣不小,其餘的幾個隻要加把勁就能搞定。

  “看來基層的工作不好做啊!你們辛苦了。”

  李安開口表揚了縣尉和衙役們,以顯示對他們的尊重,這些基層的衙役真的都挺不容易的,幹著最苦最累的活兒,承擔著最大的風險,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要被推到最前麵,充當擋箭牌和背鍋俠。

  縣尉和眾衙役聞言,全都一臉的激動,他們的職位很低,一般是沒有人會真正理睬他們的,上麵的官員對他們永遠都隻是訓斥,而李安這麽大的官兒,不但不訓斥他們,而且,還關心他們,自然會讓他們覺得心裏暖暖的了。

  “不辛苦,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縣尉激動的說道,頓了頓,試探的說道:“李侍郎,這個鐵路的路線,是不是真的沒法調整了,是一點都不能修改嗎?”

  李安明白縣尉的意思,這個鐵路線若是能修改的話,他非常希望把線路給修改了,這樣就能避開很多關鍵區域,就可以避免老百姓的反對聲音了,畢竟,這裏的山民太愚昧和迷信了,讓他們遷祖墳的壓力很大,縣尉非常擔心自己完不成任務。

  看著手裏的地圖,李安思慮良久,開口說道:“線路不是不能調整,隻是朝廷修築鐵路的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受益,方便老百姓日常出行,所以,這個線路都是沿著人多的地方修築的,若是避開人多的地方,那修築鐵路還有什麽用處,這裏的線路從三個村落中間通過,不但是因為這裏的位置是最好的,同時,當鐵路修築完成之後,三個村落的老百姓也能得到最大的好處,鐵路完成可以在此處設立站台,而隻要這裏存在停車的站台,這裏的三個村落就要發達了,以後這裏將會發展到幾千人口的城鎮,而不在是三個小小的村落,三個村落的老百姓也將過上富裕的好日子。”

  說完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這些村民真是目光短淺,鐵路能經過他們的祖墳,是他們的福分,這將會徹底改變他們的貧窮生活,是天大的好事兒,而這些村民不但不珍惜這麽寶貴的機會,反而還站出來反對,真不知他們是怎麽想的。

  縣尉一聽,愣了半天,然後連忙說道:“李侍郎,若線路真的可以改動,那就改動一下吧!趙家村的那些村民是鐵了心的不肯遷走祖墳,跟他們將什麽道理都沒用,隻有把線路給修改了才最省事兒。”

  很顯然,縣尉已經對趙家村的人,不抱任何幻想了,也不想再去勸說了,因為他覺得趙家村的那些家夥太固執,不是言語能夠說動的,再去一次也是白費口舌,而既然李安說線路可以改動,那不如就直接改動好了,這樣最省事了。

  李安豈能不明白縣尉的想法,嘴角淡淡一笑,開口說道:“從趙家村祖墳通過,這是最佳的路線,不論如何改動都會讓修路的成本上升不少,朝廷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能省則省啊!勸說還是要繼續的,不能因為趙家村的百姓想不通就不去勸說。”

  “是,李侍郎教訓的是,下官一時糊塗,下官一定再去勸說,直到把趙家村的百姓勸說的同意為止。”

  縣尉連忙開口應道。

  “恩,這就對了,勸說百姓就是要有耐心才行,沒有耐心是什麽事情都辦不成的。”

  李安認可的點頭,然後開口說道:“算了,本官還是親自走一趟吧!這也是本官的工作。”

  “是,下官給您帶路。”

  縣尉連忙恭敬的走在前麵,給李安帶路。

  趙家村就在四五裏之外,並不是很遠,道路也還算好走,但李安還是選擇騎馬,這樣更輕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