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31      字數:4134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李安總感覺自己才剛剛離開京城一個月不到,京城的人口又增加了不少,道路兩旁的行人,似乎也比以前多了許多,京城變得更加的繁華了。

  這也許並不是李安的錯覺,因為京城的吸引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大,好多優越的工作機會,隻有在京城才有,別的城池是沒有的,在這裏生活會比較的富足,就算在這裏幹最低等的工作,所獲得的報酬也是很可觀的,所以,周圍縣城和鄉村的人口,都在想辦法到京城來發展,在京城定居和生活,從而一步步的推高了京城的人口,同時也讓京城的物價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許多在鄉村分文不值的野菜,長在路邊都沒有人采摘,但到了京城之後,這些野菜卻能夠賣到很高的價格,這就是由於京城人口太多,有錢人太多導致的。

  如此,京城周邊的鄉村也催生了許多新的職業,比如專門負責采摘野菜的農戶,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去田間地頭采集新鮮的野菜,然後把這些新鮮的野菜賣給前來收貨的小販,最後由小販裝車,迅速的運往京城銷售。

  為了保證野菜的新鮮程度,負責采集的農戶,必須是淩晨之前起床,借著月色進行采摘,然後,在淩晨的時候,必須要賣給收貨的小販,若是晚了小販就離開了,畢竟,太陽一出來,野菜的新鮮程度就會迅速下降,小販在淩晨收貨之後,會盡快把這些新鮮的蔬菜運輸到京城的市場上,他們抵達市場的時間,一般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這個時候,不但幾乎所有的商戶都起床了,而且,好多大戶人家的仆人也會進入菜市場買新鮮的野菜,也好給家裏的貴人做可口的飯菜。

  能在淩晨起床采摘野菜,這個真的算是非常不錯了,這隻有京城周邊較近的鄉村,才能做到這一點,若是距離再稍微遠一點,那就要半夜起來采摘了,甚至,頭天晚上天黑之後就要開始行動,夜半的時候,小販的收菜車就離開了,因為運輸要耽誤不少時間,小販等不起的。

  就算是在京城的近郊,很多時候,也有不少農戶會在夜半之前起來采摘野菜,這樣能夠采摘的更多一些,而小販也會提前收菜離開,如此,他們可以在天亮之前抵達京城的市場,從而可以比其它小販買出更好的價錢。

  因為有些貴族需要上早朝,起身吃喝的時間是很早的,很多時候,天還沒亮就到皇宮大門外了,可想而知他們起床和吃飯的時間有多早。

  在遇到貴人要上早朝的日子,家裏負責做飯的相關仆人,自然是需要更早起床的了,買菜的仆人起的是最早的,他們要比主人提前一個時辰起床,然後直接去菜市場的大門口攔截剛剛抵達的菜飯,隻要價錢不是太黑,這些新鮮蔬菜和野菜,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賣出去,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當然,小販也會更加的辛苦,黑白顛倒的日子並不好過,小販掙的也都是辛苦錢。

  農戶就更加的辛苦了,他們要整夜整夜的不睡覺,去采摘野菜,而販賣給小販的價格也並不是很貴,大部分的利潤都被小販賺去了,他們隻能獲得很少的一部分罷了,可這也是一份可觀的收入,對於貧窮的農戶來說,也是一筆很不錯的收入了為了生存,他們一點不在乎這份辛苦。

  勞動人民都是偉大的,每一個勞動者都非常值得尊重,他們用自己的辛苦勞動來獲得收入,同時,也為整個社會帶來了龐大的物質,可以說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

  “這路堵的是夠狠的啊!當初建涵洞的時候,就應該多建一些,建的大一些寬一些。”

  李寒露看著兩側道路擁堵的情況,開口說道。

  李安笑著解釋道:“夫人說的是,不過,當初建設這些涵洞的時候,根本就想不到這麽偏遠的位置,也會發展的如此繁華,看看前方的城牆,距離這裏至少有十幾裏路的距離,之前在這裏鋪設鐵路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片空地呢?不知不覺就發展成集鎮了,這才幾年的光景啊!發展的也太快了一些。”

  以城牆為界,京城的發展是越來越快了,之前,別說城牆之外了,就算是城內的南郊,那也是比較荒涼的,有好多房子都是空閑的房子,而此刻早就已經住滿人了,而且,還有好多房子都是三四層的疊加房子,以能夠容納更多的老百姓居住,城外之前都是空地,偶爾能遇到一些不起眼的房子,可此刻,郊外的房子也是越來越多了。

  很多前來京城尋找機會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資金在城內購置房子,就算是租房子都沒有那個實力,所以,隻能選擇蝸居在城外臨時搭建的棚子裏,久而久之城外就成了貧民窟了,這些臨時搭建的房子,質量是非常堪憂的,朝廷也多次派人去清理,但遇到的阻力非常大,清理工作根本就沒有辦法開展下去。

  畢竟,這些蝸居在此的普通老百姓,都是窮人階層,這些條件簡陋的臨時房屋就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所,若是朝廷將這些窩棚給清理了,那他們就沒有辦法居住生活了,這種窩棚雖然簡陋,但卻是普通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居住之所,朝廷強行拆掉這些房屋,那就是不給最低層的老百姓的活路,在這種情況下,搞不好會釀成嚴重的官民衝突,甚至是流血衝突。

  任何一個官員都不想給自己惹太多的麻煩,若是真的因為清理貧民窟而造成大規模的衝突,他們的官位就有可能會保不住,甚至,朝廷還有可能會為了平息民憤而殺了這名官員,所以,沒有哪個傻子官員敢在天子腳下惹這麽大的事兒,既然清理不了,那就不去清理好了,大不了挨上司訓斥一番好,那也比丟了性命要強。

  如此龐大的貧民窟,確實非常的有礙觀瞻,但因為貧窮的老百姓太多了,所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強行取締隻會造成嚴重的官民衝突,甚至引起更大的社會動亂,所以,為了照顧貧苦的老百姓,隻能暫時允許這種情況的存在。

  但朝廷也並非一點作為也沒有,為了治理城外的亂象,在一些還沒有被貧民占據的空地,建設了一些四五層高的樓房,這些房子將以較低的價格租給這些貧民窟的老百姓,價格方麵絕對是很多百姓能夠承受得起的,如此,就會有部分貧民進入較為高檔的樓房居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城外貧民窟的規模,維持了城外較好的秩序。

  “夫君說的是,若是當初能早些料到這裏會如此繁華,在建設涵洞和天橋的時候,就不會建設的這麽少這麽窄了,不過,現在還可以補救啊!再多建一些就是了,這個很難嗎?”

  李寒露問道。

  李安開口回答:“從技術的角度去想,這個自然是可行的,並沒有什麽難度,不過,朝廷的規矩是很繁瑣的,不是隨口一句話就可以開始建設的,需要下麵的人先提出這個要求,然後,一級一級的往上匯報,上麵的人知道了這個情況之後,會坐在一起研究如何增加涵洞,每隔多遠設置一個涵洞,一個涵洞需要多寬,造價需要多少,國庫又能撥款多少,這些還不算完,當他們把建造計劃匯報上去了之後,另一個部門會覺得花費太高,暫時沒有這麽大的需求,要求重新擬定計劃,如此來回多折騰幾次,一個建設項目就有可能會拖上個一年半載的,甚至可能更長時間,等到完全確定下來之後,還要選擇負責建設的施工隊伍,這個又需要很長時間,建設的過程自然不必多說,時間也短不了,如此一來,等到新的涵洞投入使用,那都是猴年馬月的事情了。”

  對於如此情況,李安也是無可奈何,朝廷的官員就是這樣,處理事情的時候非常墨跡,總是喜歡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一點點的小屁事總是需要耽誤很長時間,除非是極其重要的大工程,他們的處理速度才能有所提高,對於京城郊外的過路涵洞,在很多官員眼裏,根本就是不那麽重要的事情,處理的慢一些也沒啥,反正貴族和皇帝都在城內活動,城外堵一點是貧民的事情,誰讓他們全都往京城湧呢?

  不過,隻要李安選擇介入,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來解決這個問題,那麽,眾官員扯皮的現象就能夠少很多,工程的進度也能加快不少,隻不過,李安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總不能一有事情就讓李安來處理吧!如此,李安豈不是要被活活累死了,為了讓自己能夠多活幾年,李安隻能選擇處理一些最重要的事情,對於城外貧民窟的交通狀況,真的是有些愛莫能助。

  其實,擁堵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在人員流動高峰期的時候,交通自然是擁堵的,很多人都被困在對岸,而在人員流動低潮的時候,並不會發生擁堵這種情況,擁堵隻是高峰期短暫存在的現象,這大概也是官員們不太重視的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重視,那就是下麵的涵洞經常發生擁堵,但上麵的天橋卻是會發生空置的現象,這個現象非常值得重視,這也足以說明,有些老百姓的素質還有待提高。

  天橋是階梯的,隻有普通的行人能夠通過,而下麵的涵洞卻是傾斜的,車輛和人馬都能通行,但由於爬樓梯比較辛苦,而直接走下麵的涵洞比較輕鬆,所以,就算是步行的普通老百姓,也會選擇走下麵的涵洞。

  本來在高峰期的時候,交通壓力就很大,車輛川流不息,而步行的百姓,居然也去涵洞內與車輛搶道,這進一步加劇了交通的擁堵狀況。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是因為走涵洞更輕鬆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涵洞和天橋是錯開布置的,一個地方有涵洞就不會有天橋,有天橋就不會有涵洞,錯開的距離至少有一裏路,而兩個涵洞之間的距離則是二裏,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就在涵洞的旁邊,若是走天橋的話,就需要向兩側繞行一裏多地,這對於很多人來說,實在是太遠了,為了圖個方便,他們會選擇直接走涵洞,從而出現某處涵洞交通擁堵的不像樣,而兩側的天橋卻幾乎沒又多少人通行,改變這種現象的辦法就隻有一個,那就是將涵洞和天橋建設在一起,每一處涵洞的旁邊都有天橋,每一處天橋的旁邊都有涵洞,如此,當涵洞擁堵的時候,很多人為了能夠快些到對麵去,就會選擇走頂部的天橋,如此一來,交通擁堵的狀況自然能夠得到較大的改善。

  為了保證安全,當火車靠近京城的時候,速度就會慢下來,比馬車的速度還要慢,甚至步行快一些的人,都能趕得上火車了,畢竟,一旦出現交通意外,影響是非常不好的,京城也不是沒有發生過交通事故,這些經驗教訓非常值得總結,一旦發生了事故,不但人員損失慘重,車輛也會受到很大的損毀,損失將會極為的慘重,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事情,必須要盡可能的降低車輛的行進速度,因為車輛的速度越慢,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低,大部分的交通事故,都是由於車速過快導致的,隻要控製好了車速,也就控製好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這是後世的金科玉律,放到大唐這個時代,也是同樣的道理,關於這一點,並沒有任何人能提出反對的意見,大家都認同這個道理,為此,很多朝廷大官在外出的時候,隻要遇到人流密集的區域,都會主動讓仆人減緩速度,以免撞到路過的行人,若是有人不減速衝撞的路人,那是要被彈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