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31      字數:4227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長城主要是用來防禦的,而不是用來觀賞的,所以,在有防禦需求的時候,統治者就會非常熱衷於修築長城,而在沒有防禦需求的時候,統治者就不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築長城了,這個道理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了。

  在大唐帝國建立的初期,因為領土還比較小,周圍又有大量的敵對勢力,尤其是來自北方的劉武周,這個劉武周依仗突厥的支持,一舉攻陷了大唐的發祥之地晉陽,攻陷了河東大部分地方,形成了威逼關中之勢,大唐立即采取強硬手段,一方麵自然是派遣秦王李世民率領精銳兵馬抵禦劉武周,另一方麵就是迅速構築防禦設施,也就是築起一道長城,用以抵禦劉武周的威脅,甚至,還能擋住隨時可能南下的突厥騎兵,保護新生大唐政權的安全。

  這條從平城開始,一直延續到魯口的長城,就是大唐帝國修建的唯一一座長城,在這之後,由於大唐帝國的版圖一直在擴大之中,最終在擊敗強敵突厥之後,將領土擴張到了北方很遠的地方,境內所有的長城都成了內部的防禦建築了,也就失去了軍事上的防禦作用,於是,也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唐王朝便沒有繼續修築長城,甚至,對原有長城的維護也取消了,部分靠近長城的城池,為了修築城牆,甚至,會將長城上的石頭拆掉,並使用這些石頭來修築城池和城內的建築。

  大唐時代是有長城卻用不上,而到了大宋朝的時候,則根本就沒有長城,北宋還能有一點長城可以依仗,而到了南宋的時候,領土都跑到淮河沿線了,距離長城很遠,不存在修長城的問題了,用淮河這種天然的河流進行防禦,效果似乎也挺不錯的。

  雖然大宋沒有長城需要修築,但占領中原的遼國和金國卻是繼續修築長城,也是花費了不少精力的,甚至馬背上的民族蒙古,在建立大元朝之後,也搞起了修長城的事業。

  而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需要防禦蒙古騎兵的南下,於是,大明朝廷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長城計劃,後世留存的好多高大雄偉的長城,都是大明朝的時候修築的,這一時期修築的長城更好更長,甚至可以這麽說,明長城是所有朝代之中,修築城牆最多的一個朝代。

  畢竟,秦朝的時間很短,隻有幾十年的時間,所能修築的長城的長度肯定比不上大明朝所修築的長城多,因為大明王朝所存在的二百多年時間內,一直都在不停的修築長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這也與大明王朝所麵臨的威脅有關,在趕走蒙古勢力之後,不甘心的蒙古貴族瓦剌和韃靼,經常率部南下騷擾,對大明朝的邊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另外,東北一帶新崛起的女真族,也變得越來越強盛,這幾股勢力都比較強大,且都擁有強大的騎兵,為了對付他們,大明王朝不得不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在邊境上不停的修築長城,用長城來抵禦北方的這些遊牧民族的威脅。

  到了清王朝的時候,由於國土再一次大增,北方邊界一直延伸到無人居住區,且北方已經不存在能夠威脅清王朝的敵人,所以,長城自然也就再次被忽視了,至少,繼承的明長城就已經夠用了,沒有必要繼續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築新的長城。而到了清末時代,大清朝的主要敵人都來自海上,在陸地上修築城牆就顯得更加沒有意義了,而且,隨著火器的威力越來越大,用石頭和黃土堆砌的城牆已經沒有太大的實質作用了,強大的火炮很容易就能夠把厚重的石頭城牆給轟開一個大口子,如此,繼續花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築城牆,就顯得毫無意義了。

  根據後世曆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萬裏的,也就秦朝,漢朝,還有明朝,秦國修建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漢朝修築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而明朝則修築了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的萬裏長城。

  而後世人所能看到和知道的長城,就是大明王朝所修築的長城,比如著名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之中的精華部分。

  李安隨意的俯下身子,輕輕的捏了一把,就把秦長城上的黃土捏下來好大的一塊,畢竟,這裏的城牆已經年久失修,在陽光的劇烈暴曬之下,黃土已經變得非常鬆散了,至少暴露在外的表層黃土,確實已經很鬆散了,隻要輕輕一捏就會碎掉。

  “看看吧!這裏的長城原本是能夠抵禦刀劍攻擊的,可現如今,隻要用手輕輕的捏一下就碎了,這也難怪,都快一千年了,黃土早就風化了。”

  李安開口感歎道。

  “最近這幾年,在姐姐的要求下,也讀了不少中原的史書,大秦王朝一統天下,為整個天下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修築萬裏長城更是很好的保護了中原的百姓,是有利千秋萬代的好事,可秦皇卻背負了太多的罵名。”

  李寒露開口感歎道。

  “是啊!秦皇的確背負了太多的罵名,不過,他背負的一點也不冤屈,誰讓他好大喜功,做事不留餘地的,他強征百萬民夫修築長城,累死了很多人,他所製定的苛政讓後人聽了都膽戰心驚,挨罵也就很正常了。”

  李安開口說道。

  秦始皇統一六國,修築萬裏長城,車同軌,書同文,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具有很大的貢獻,但他做事太急躁了,巴不得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在短時間內做完,如此情況自然也就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讓老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發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呐喊。

  “是啊!秦皇太著急了,為了修長城,死了不少人呢?聽說隻要有民夫累死了,那麽,屍體就會被埋在長城之中,這個是真的嗎?若是真的話,那就太可怕了。”

  李寒露開口說道。

  李安點頭道:“這個自然是真的,要不我們現在動手挖一挖,說不定能從這段城牆遺址裏麵發現一些屍首呢?”

  “算了吧!還是別挖了。”

  李寒露膽子是不小的,也不怕看到死人,但挖長城找屍體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她不願意去做這種無聊的事情。

  “對了,聽說有個叫孟薑女的,她能把長城給哭倒,不知是不是真的,若是真的,那也太邪乎了。”

  李寒露繼續問道。

  李安問題,都不知該如何回答了,這種事情顯然不太可能是真的,長城豈能因為一個女子哭泣就倒塌,除非是遇到地震,或者是建築的質量有問題才會倒塌。

  不過,孟薑女哭長城的事情,還是挺有意思的。

  相傳古時候,孟老漢和薑老漢互為鄰居,僅一牆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薑老漢的院裏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薑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裏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薑老漢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裏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薑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薑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裏,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裏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有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薑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薑女已經長大成人。一日,孟薑女在摘葫蘆時發現葫蘆架後麵藏了個人。孟薑女剛想叫人就被那個人捂住了嘴。後來,那個人告訴孟薑女,自己叫範喜良,是為了躲避官兵抓人修長城才躲在葫蘆架後。之後,範喜良便住進了孟薑女家裏。所謂日久生情,範喜良經過孟薑兩家長輩的同意與孟薑女成婚。天有不測風雲,成親當天,新郎被幾個衙役抓走了。範喜良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轉眼一年過去了,範喜良杳無音信,急得孟薑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

  她帶上幹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饑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裏跋涉,她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範喜良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薑女頓時就傷心地痛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點點的倒塌,哭到哪裏便塌到哪裏,足有八百裏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監,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薑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薑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範喜良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範喜良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薑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絕倫的孟薑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薑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範喜良墳墓後,宿願已償,麵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這個故事雖然很假,但也反應出當時的老百姓,對於秦始皇強征百萬勞力修築長城是多麽的憤怒和抵製,而編出這個故事的人,同樣也是一個反對秦始皇暴政,並同情老百姓的人。

  這個故事對於底層的老百姓而言,是非常受歡迎的,這反應了底層老百姓的心聲,一想到秦始皇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建設起來的長城頃刻倒塌,秦始皇被孟薑女戲耍,聽到這個故事的老百姓就會覺得心裏很爽快,心裏就會舒坦很多。

  而就長城本身來說,是不太可能坍塌的,因為長城非常的粗壯,厚度高大五六米,其中,頂部最窄也有五點八米,地步最寬則有六點五米,在總高十米左右的情況下,如此寬度的城牆,堪稱穩定性極高了,隻要不是發生強烈的地震,是絕對不可能輕易坍塌的。

  城牆上表麵的寬度,足以行走兩輛重型馬車,牆身由外簷牆和內簷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簷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麵。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簷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麵,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簷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準,這裏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孟薑女哭長城就是一個故事,這當然不可能是真的了,夫人怎麽會相信一個小故事,這個還用問嗎?”

  李安還是開口進行了解釋。

  “這倒也是,編這個故事的人也真有意思。”

  李寒露說道。

  “看看,這邊的烽火台還在呢?”

  李安與李寒露在上麵走了幾步,到了一個烽火台的位置,這個位置比較寬大,地麵也更加的平坦一些。

  “這個烽火台保存的還不錯,女牆的痕跡都還在。”

  李寒露開口說道。

  “夫人知道烽火台的作用嗎?”

  李安開口問道。

  李寒露開口回答道:“知道,當然知道了,烽火台就是為了傳遞敵情而設計的,在遇到敵人的時候,白天的時候釋放煙霧,晚上的時候就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