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30      字數:4222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什賁故城是大漢朝的朔方城,是當時大漢朝廷在北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城池,在朔方城建立之前,這裏曾經是匈奴人盤踞的地方,匈奴人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很多年,這一區域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河套地區。

  漢匈之戰的時候,匈奴集結大量兵力,進攻漁陽,上穀,而當時的車騎將軍衛青則率領大軍進攻河套地區,通過一係列的作戰,將匈奴人趕出了河套地區。

  這一次戰役是大漢朝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當時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采用“迂回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占高闕,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於王庭的聯係。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縣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製了河套地區。

  河套地區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覺得這個地方是一個好地方,於是下令在此修築朔方城,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裏定居,還修複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

  所以說,朔方城對於大漢朝廷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北方城池,也是大漢朝北方朔方郡的治所,在大漢王朝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正因為朔方郡的重要性,所以,大漢朝時代的朔方城絕對不是一座小城,而是一座比較大的城池,一座巍峨的大城,隻可惜此時已經隻剩下些許斷壁殘垣了,新的朔方城就在不遠處。

  而大漢朝消失的朔方城,之所以後來被稱作什賁故城,是因為這個稱呼是番語,大漢朝之後,北方一直是各個少數民族爭霸的地方,他們自然要按照自己的語言來稱呼這個城池了。

  很快,李安一行人就抵達了什賁故城的遺址,在抵達這個遺址之後,李安再一次感受到了什麽事淒涼,大漢朝的朔方城很大,但眼前的遺址卻很小,而且,還比較的分散,僅從遺址殘存的痕跡,很難想象出這裏曾經是大漢朝的北方重鎮,一個擁有眾多人口的城池。

  這裏的斷壁殘垣太破敗了,最高的一處斷壁殘垣僅比人稍微高一些,更多的隻有半人高,顯得非常的低矮。

  李安走到一處斷壁殘垣跟前,輕輕蹲下身體,撫摸這個斷壁,感受曆史的厚重和歲月的無情。

  因為長期無人打理,這裏成了野草橫生的地方,而因為氣候的緣故,此時,這裏還沒有大量的鮮嫩雜草,隻有去年枯萎的幹草和各種落葉,不過,輕輕扒開枯萎的幹草,就可以看到下麵有一些嫩綠色的新草正在長出,這預示著春天就要來了。

  李安用手拔斷壁殘垣間的幹草,這讓郭子儀頗為詫異,問道:“李侍郎在找什麽,是草藥嗎?”

  “老郭,這下麵有綠色的新葉子了,把上麵的幹草拔掉,下麵的新鮮嫩草才能更好的長出來。”

  李安開口說道。

  老郭一臉的黑線,這麽微不足道的小事兒,哪裏值得李安來做,而且,這裏是一塊荒地,這裏的雜草也沒啥價值,讓雜草更快的長出來,這有什麽意義,沒有意義,真的是一丁點的意義都沒有,純粹是無聊的浪費時間罷了。

  不過,對於李安來說,這就是生活,在野外拔野草也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一種可以讓人很快樂的方式。

  生活處處都充滿了美好,一花一草都是生命,野外的每一棵草與人一樣,都是地球上的生命體,應該受到同等的尊重和愛護。

  “李侍郎的愛好,就是與眾不同啊!來人,你們也一起拔野草,把這一片的野草全都給拔了。”

  郭子儀天生具有一定的討好基因,見李安喜歡拔野草,便讓身邊的護衛一起過來幹活,幹的野草也是很好拔的,很快,好大的一片區域的幹草就都被拔光了,露出了下麵的綠色嫩葉。

  李安站起身來,高興的說道:“你們看,把老的枯葉拔掉之後,這一片的風景是不是更漂亮了,已經是綠油油的一片了,哈哈!”

  “斷壁殘垣間出現一抹春色,的確是好風光,也是一個好兆頭,春天到了萬物複蘇,也快到春耕的時候了,各種種子肥料的貿易必然增大,耕牛和耕地機器的貿易也會進入夏州,馬賊的活動也會變得更加的猖獗,情況隻會比秋收的時候好一點點,必須要好好防範才是。”

  郭子儀感歎的說道。

  看著一抹綠色,老郭居然能聯想到打劫的馬賊,這可不是老郭的聯想能力豐富,實在是因為他主要負責的使命就是剿滅夏州一代的馬賊,所以,必須時時刻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始終把剿滅馬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哦,看來春天來了,馬賊也要蠢蠢欲動了,這倒是個好機會啊!好久都沒有打仗了,也該練練手了。”

  李安顯得有些興奮。

  此刻,距離春耕還有一些時日,不過,種子肥料和各種春耕用品是肯定要提前準備的,就好比春天的時候要準備夏天的衣服,夏天的時候要準備秋天的衣服,秋天則準備冬季的棉衣,真正到了冬季則開始準備春裝,所有季節都要提前做好各種準備,這樣才能在情況出現的時候不至於驚慌失措。

  而種子肥料和春耕用品的提前貿易,必然會給夏州城帶來更多的商業繁榮,商品的貿易量必然會出現一個快速增長,如此有油水的一個好機會,馬賊們怎麽可能會錯過呢?打劫商人是致富的捷徑,越是在貿易頻繁的時候,就越能夠打劫到足夠數量的財富,這對馬賊有極大的吸引力。

  一聽說馬賊蠢蠢欲動,李安的一顆心也跟著蠢蠢欲動了起來,也不知何時能夠找到馬賊的蹤跡,這些馬賊長相如何,是凶神惡煞的模樣,還是普通百姓的模樣,會不會有漂亮的妹子,非常水靈的那種,要是有漂亮妹子的話,說不定能盤一個也說不定,當然要背著寒露娘子了,到時候生米煮成熟飯,任誰都沒有辦法。

  “夫君,你笑什麽,還笑成這個樣子。”

  李寒露走過來,拉了拉李安的衣腳,小聲提醒道。

  “額,我失神了,沒事了,沒事了。”

  李安尷尬的籲了口氣,顯得有些心虛,當著夫人的麵思春,這的確有些不太好。

  李寒露嘴角嘟了嘟,並沒有說什麽。

  太陽已經開始西沉,距離黃昏已經不足半個時辰了,盡管夏州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但今日是沒有辦法去玩了,隻能等過幾日再去了,而黃昏的故城必然別有一番風景,所以,李安覺得等待黃昏過後再回去不遲,至少也要看看黃昏的夜景。

  從斷壁殘垣直接看過去,這就是一片破敗的故城遺址,沒有任何巍峨可言,可隻要動用自己的思維,按照殘存的痕跡去思考,去想象一下,便不難想出這裏曾經的輝煌,巍峨的建築和龐大的城池仿佛都近在眼前。

  隨處可見的雜草和剛剛長出的新芽,掩蓋不住舊日的傷痕,斷壁殘垣也以它特有的昂然姿態,顯示著這座城池曾經的不凡。

  一想到曾經衛青大將軍攻占河套地區,並在此處建立朔方城駐守,李安的心情就萬分的激動,若不是曾經大漢朝廷有如此的雄途偉業,整個民族也不會有後世的名稱,大漢朝的強大從朔方城的遺址就能窺見一斑。

  太陽很快就落山了,在夕陽的照射下,什賁故城顯得稍微有了一絲雄壯,金黃色的光芒照射在斷壁殘垣之上,就猶如給這些斷壁殘垣粉刷了一層金黃色的油漆,讓這裏的廢墟,一下子就變得更加的高大上了。

  如此雄偉的場景,怎麽能不賦詩一首呢?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長戟漢諸侯。征鴻過盡邊雲闊,戰馬閑來塞草秋。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仍聞隴蜀由多事,深喜將軍未白頭。”

  李安開口背了一首詩,這首詩就是唐詩,不過,是晚唐詩人羅隱寫的,所以,就算李安抄襲了也沒有什麽關係,反正也不會有人跑出來揭穿。

  而這首詩詞的意思,是顯示了詩人對大唐夏州胡常侍的肯定,夏州曾經是赫連勃勃控製下的土地,大漢朝也曾經統治這裏,經過戰爭的破壞,夏州城已經不複當年模樣,好在夏州城的胡常侍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將領,他一心為國不為自己的子孫謀私利,蜀中一帶也有動亂,而讓人高興的事情是胡常侍還很年輕,有他在,大唐就有希望。

  不過,這首詩放在眼下,也有些應景,隻是比當初詩人寫詩的環境差了不少罷了,有些地方可能又些對不上。

  “隴蜀由多事?怎麽,蜀中也有動亂?”

  郭子儀別的沒聽多少,這句話倒是聽得真切,心中狐疑,便開口問道,至於最後一句深的將軍未白頭,他自然明白說的不是他,因為他的頭發一句白了,而大唐頭發還沒白的將領多的的是,完全有能力守護大唐的萬裏江山。

  “是啊!蜀中的山賊可比夏州的馬賊多多了,不過,都是一些零散的賊人,成不了什麽氣候,有空去把他們收拾了就是了。”

  李安開口說道。

  這種事情隨口就能說出來,在大唐這個時代,任何地區都有數量不等的山賊和土匪,這種盤踞深山的賊匪勢力,一直存在了幾千年,在中華所有的封建王朝,都存在盤踞山川的賊匪之輩,完全就沒有辦法杜絕。

  “好詩,好詩啊!李侍郎再來一首唄!”

  老郭笑著說道。

  李安想了一下,開口道:“故城廢墟夕陽斜,屹立殘垣悵望中。萬裏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離心不忍聽邊馬,往事應須問塞鴻。好脫儒冠從校尉,一枝長戟六鈞弓。”

  這次不是完全的抄襲,開頭進行了一些改動,說的是什賁故城的廢墟沐浴在夕陽之中,李安站在斷壁殘垣間看向遠方,萬裏山河都是大唐的土地,在這土地上千百年來有多少戍邊英雄為國獻身捐軀,邊疆的一代代人所經曆的苦難不忍心去傾聽,以往曆朝曆代的事情不堪去詢問,在馬賊襲擾的當下,最好脫掉文人的帽子去做一個武官,拿起武器去打擊馬賊,保護邊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雖然這首詩還是有一些毛病的,但總體也還算應景,應該算得上是一首好詩了。

  郭子儀給予了肯定的評價,覺得已經很不錯了,他是武將,對詩詞不是太在行,聽著朗朗上口就會覺得不錯,事實也確實是不錯的。

  而李安對這首詩是不太滿意的,因為這首詩的總體氣息有些太沉悶了,顯示出作者內心的沉悶抑鬱之氣,李安都懷疑這貨有抑鬱症,為什麽寫的每一首詩都是如此的抑鬱呢?

  當然,也不能怪羅隱大詩人,因為他生活在動亂的晚唐時期,而他自身的遭遇又比較的坎坷,一次次的失敗在不停的打擊他,讓他最終變成了抑鬱的氣質,猛一看就是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

  後世之人知道羅隱大詩人的不多,因為很多人都不愛讀書,尤其是不愛讀古文,自然也很難知道古代的大詩人了,能知道李白杜甫就不錯了,羅隱的名氣比李杜要小得多,自然不會被注意,另外,後世的老百姓都比較喜歡豪氣的詩詞,而不太喜歡憋屈抑鬱的詩詞,而老羅的詩詞太抑鬱了,不受歡迎也就理所應當了。

  羅隱的一生就是一部悲劇的史詩,他從小就飽讀詩書,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優秀讀書人,可是他去京城考進士的時候,卻是連續考了七年都沒被錄取,這讓他的內心備受打擊,整個人都變得抑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