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六章 準備回家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28      字數:4235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查理大帝的野心很大,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擴張戰役勝利之後,野心變得越加膨脹,幾乎就快要把自己當成神了,不過,在遇到失敗的時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他的膨脹之心。

  比如與拉赫曼的一場戰鬥,查理大帝麾下的軍隊就打了個敗仗,損失還挺大的,而其餘幾個方向也有強敵存在,所以,查理大帝的囂張氣焰一下子弱了很多,他不希望自己的帝國四麵樹敵,這樣,就算他的實力再強大,也是雙拳難敵四腳的,所以,他在看到拉赫曼的強大實力之後,已經生出了和談的意思。

  在查理大帝的統治區域,威脅主要來自三個方向,分別是東北部的薩克森人,東南部的反對勢力,還有西南方向的拉赫曼王國。

  其中,最讓查理曼頭疼的,是東北方向的薩克森人,為了征服薩克森人,查理大帝先後發動了十八次主動進攻,戰爭持續打了二十多年,幾乎每年都要打一次,是一場殘忍的持久戰,因為這場持久戰,薩克森人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查理大帝的兵馬也同樣損失慘重。

  至於查理大帝為什麽要拚了老命的進攻東北方向的啥克森人,除了宗教信仰不同之外,還有就是帝國擴張的需要,查理曼擔心薩克森人總有一天會強大起來,所以,必須先下手為強,將其徹底的征服,從而掐滅薩克森人崛起的可能。

  這就跟華夏的隋煬帝一樣,在看到東北方向的高麗王國實力膨脹之後,他便發起了多次征伐高麗的軍事行動,隻是始終沒有取得勝利罷了。

  華夏自古也有一句俗話,叫做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查理大帝所統治的帝國,所有老百姓都必須信奉基督教,而薩克森人有自己的信仰,而且,毫無改變自己信仰的意思,這讓查理大帝很是不滿,讓一個與自己帝國信仰不同的國家,待在自己的身邊慢慢發展,實在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拉赫曼王國的信仰,與查理大帝帝國的信仰也是不同的,這也是查理大帝南下進攻的主要原因。

  不過相比之下,還是北部的薩克森人威脅更大一些,畢竟,北部的薩克森人與查理大帝帝國的接壤麵積比較大,是一衣帶水的關係,而拉赫曼王國的情況就不同了,拉赫曼王國處在一個半道上,東北方向與查理大帝帝國接壤的麵積並不大,而且,還有山川阻擋,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分界線。

  所以,查理大帝就算損失極其慘重,也一定要征服東北部的薩克森人,而對於西南部的拉赫曼王國,卻願意與之和談,以免自己的帝國陷入兩麵夾擊的窘境。

  查理大帝派遣屬下到科爾多瓦和談這件事情,李安自然是知曉的,在抵達科爾多瓦之前,李安就已經在這裏安插了眼線,所以,科爾多瓦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李安都是非常清楚的,也知道查理大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和談隊伍最大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大唐。

  不過,讓李安感到意外的事情,是查理大帝的屬下,都已經等候這麽長時間了,為何還沒有與自己的人取得聯係,難道就隻是看看這麽簡單,最近,李安把好多武器都送給拉赫曼了,這些家夥怎麽會沒有反應呢?

  “李侍郎,查理的人來了,看來還是憋不住了。”

  部下開口說道。

  李安微微一笑:“既然來了,當然要見一見了,請他們進來吧!”

  說完開始醞釀語言,準備迎接查理大帝的人。

  一陣寒暄之後,查理大帝的部下道明了來意,表達了查理大帝帝國願意與大唐友好相處的願望,總之,說了一大堆的溢美之詞,顯得頗有誠心。

  既然查理這個家夥願意與大唐交好,李安當然也不會拒人於千裏之外了,與大唐友好的國家,自然是越多越好了,越多越能體現大唐帝國的魅力。

  “好說,好說,大唐願意與全天下所有的國家建立友好的關係,也希望世間諸國都能友好相處,還天下百姓一個安定的生活。”

  李安態度和藹的說道。

  這是李安的理想,同時也符合大唐帝國的利益,若是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諸國,全都戰爭不斷,那麽,大唐開辟的商業之路就要損失慘重了,隻有沿途諸國都能和平相處,大家一起圍繞在大唐帝國的周圍,才能取得最大的商業利益。

  “李侍郎說的太對了,我們這次過來,就是要與拉赫曼談判,隻要把兩國的邊界確定了,以後發生戰爭的概率就大大的降低了。”

  查理大帝的部下,開口說道。

  李安肯定的說道:“嗯,那真是太好了,但願你們兩國能早日達成合約,從此再也不發生戰爭。”

  “我們是絕對有和談誠意的,不過,拉赫曼上次打敗了我們,現在大唐又支援了他們好多武器,就怕不那麽願意和談啊!”

  查理大帝的部下,開口說道。

  李安說道:“放心吧!一定不會的,我們支援的武器,都是弓弩一類的冷兵器,威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麽大,不會改變你們雙方的武力對比,另外,雖然上次你們輸了,可拉赫曼贏的也不順利,他們的損失也是不小啊!你們國內有各種問題,拉赫曼也是一樣的,內部的反對派,還有南部的威脅一直都存在,所以,你們真的不應該互相進攻,這樣對雙方都沒有什麽好處。”

  “李侍郎說的是,不過,我們能買一些大唐的武器嗎?與拉赫曼一樣的就行。”

  查理大帝的部下,開口問道。

  李安笑了笑,開口道:“好,賣給你們十套,與拉赫曼獲得的武器完全相同。”

  對於這些已經被徹底淘汰的冷兵器,李安真的是一點也不在意,就算被這些效果模仿了去,也沒有多大的關係,離開這麽久,長安城的研發中心,肯定又搞出了不少好東西,技術肯定又積累了不少,如此,回去之後,李安就可以發明更加先進的武器了,弄個來複槍啥的都不是問題,而一旦槍支這種武器麵試,刀劍和弓弩就成為毫無用處的玩意兒了,即便是最落後的火繩槍,其射程和威力也是超過弓弩的,就更別提後續發明的燧發槍,甚至來複槍了。

  李安在大唐掀起工業化也有一段時日了,現在積累了這麽多年的技術,搞點來複槍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待返回長安城之後,李安就要搞來複槍了,先裝備京城的禁軍,然後再一步步的普及。

  不過,發明來複槍之後,估計會有很多人會反對,畢竟,這玩意的威力太大了,特別適合用來搞刺殺活動,自古以來,刺客謀殺都是使用刀劍和弓弩完成的,這兩樣武器的威力很是有限,刺殺的成功率不高,也很難撤退到安全的地方,刺殺很多時候簡直就是自殺。

  而一旦來複槍發明出來之後,刺客就能夠躲在較遠的位置發起突襲,成功之後迅速逃離現場,並對追擊的護衛持續放槍,從而逃離到安全的位置。

  當然,大炮的威力和射程更大,但大炮的個頭太大了,想要不動聲色的去偷襲,怕是有很大的難度,而且,每一支軍隊所擁有的火炮數量都是有數的,若是少了一個很容易就會被發現,而槍支的個頭比較小,什麽時候軍中少了一個估計也很難被發現,而刺客在使用的時候,也可以很方便的攜帶,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人殺害。

  也就是說,一旦槍支落到別有用心之人的手中,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刺殺敵人的工具,甚至,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出門都會覺得不夠安全了,所以,隻要李安把槍支研製出來,在裝備這件事情上,朝廷肯定會出現一定的爭論,但因為槍支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有極大的幫助,所以,即便是遭遇巨大的反對聲音,最終槍支還是能夠裝備軍隊,但對於這種武器的管理,估計會非常嚴格的,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怕是隻有最精銳的兵馬,才能裝備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而普遍的兵馬仍舊隻能使用冷兵器,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軍事成本。

  打仗打的是錢糧,自古以來都是如此,而消耗錢財過多的武器,一般都很難獲得大規模的普及,甚至直接被淘汰,除非這支軍隊實在是富的流油了,否則,真的支撐不起。

  比如大唐的陌刀,因為威力巨大而成為軍中的優良裝備,但到了大宋王朝的時候,陌刀就已經消失了,有人說是因為戰亂,導致陌刀的技術失傳了,也有人說,打造陌刀實在是太消耗資源了,成本太高了,而其餘的長槍和長矛就要便宜的多了,如此,為了能盡快的讓軍隊普及武器,自然要選擇成本低廉的槍矛類武器了,高昂成本的陌刀成為軍隊的負擔,被淘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槍支不論是製造成本,還是使用消耗和維護成本,都是遠遠超過冷兵器,畢竟,一把大刀可以使用很長時間,打仗的時候隨便磨一下就行了,而槍支是精密武器,製造的成本高,比打造一把大刀要難多了,而在使用的時候,要不斷的消耗彈藥,這些彈藥都是成本,另外,槍支使用的壽命肯定不如大刀等冷兵器,子彈打多了之後,槍管就報廢了,或者就打不準了,而槍管是整個槍支最昂貴的部分。

  所以,即便李安把這種先進的武器搞出來,也隻能裝備最為精銳的部隊,而且,還必須統一行動,不允許這樣的精銳部隊單獨行動,以免如此先進的武器,落入到敵人的手中。

  後世的很多大國,在支持小國的同時,不會把自己最尖端的武器支援給小國,因為大國擔心自己援助的武器,會被小國的敵人繳獲,然後送給大國的敵人,如此,大國的技術就泄露了,損失是頗為慘重的。

  當然,因為現階段諸國的技術實力都比較弱小,所以,即便是大唐的武器被別國的獲得了,他們也沒有仿製的能力,別說技術及其複雜的鐵甲車了,就算是看上去頗為簡單的陌刀,這些蠻夷之國也是沒有能力進行仿製的,就算能造成大唐陌刀的模樣,但技戰術指標肯定是不合格的,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既然技術不會泄露,那麽,問題主要就是集中在大人物的安全方麵,萬一有敵人繳獲了槍支,將其用於刺殺大唐的高官,比如會給大唐帶來莫大的損失,這個風險是顯而易見的,是必須要引起格外重視的。

  正是因為考慮到這個因素,所以,李安才遲遲沒有研製槍支,先一步把大炮給搞出來了。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李安實在看不上火繩槍那種爛玩意兒,想要一步到位,直接發明能夠具備很強威力的來複槍,這個是需要技術積累的,當然要慢慢來了。

  查理大帝的部下,在得到李安的承諾之後,顯得非常的高興,雖然,李安隻同意賣十套武器給他,但隻要大唐同意了,他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帶著這十套武器返回北方,就可以向查理大帝交代了。

  在查理大帝的部下走後,李安開始考慮返回大唐的準備事宜了,畢竟,該完全的任務,幾乎都已經完成了,實在沒有什麽值得留戀的了,也該到了回去的時候了。

  盡管拉赫曼誠心挽留,但李安還是要盡快離開,返回大唐之後,李安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一直留在外麵浪費時間。

  當然,在離開之前,李安會留下得力助手,畢竟,不論是協調拉赫曼與鄰國的關係,讓他們和平相處,還是建設直布羅陀港口,都需要有可靠的人負責才行,否則,李安會不放心的。

  在離開之前,查理大帝的人,再次來找過李安,想要商議更多的合作項目,不過,李安就要返回大唐了,沒有那麽多的閑工夫陪他們閑談,於是,把自己的得力部下介紹給拉赫曼,以後,他們有什麽事情,直接去找自己的部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