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元日大朝會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21      字數:3237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大唐帝國的元日大朝會極其隆重,在雄偉的含元殿外,站滿了王公大臣和各國使節,人數足有萬餘,規模極其讓人震撼,他們都要在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麵見大唐皇帝李隆基。

  開元二十九年的大朝會,不但有各國使節,而且,東女王趙曳夫,佛逝國王劉滕未恭等重要人物也在其中,如此高規格的大朝會,也隻有強盛的大唐帝國才有能力舉辦。

  “嗚嗚嗚……”

  隨著禮儀的號角聲,以李林甫為首的大唐官員,按照品級的高低,緩緩進入含元殿。

  隨後,大唐皇帝李隆基身穿滾冕大裘,在高力士和魚朝恩,以及眾宮女、太監的簇擁下,大步走入含元殿,並坐在龍椅之上。

  李林甫等大臣,恭恭敬敬的跪拜李隆基,以顯示臣子對天子的忠心和敬仰。

  “諸為愛卿平身。”

  李隆基氣色極好,眼睛有神,雖然年老,但渾身上下依舊充滿一股迷人的帝王霸氣。

  “陛下,東女王、佛逝王各國使節,恭祝我大唐千秋萬代,永為萬邦之主,上貢各國珍品已入國庫,如今,各國使節皆在殿外等候召見。”

  李林甫語氣自豪的大聲匯報。

  李隆基嘴角一笑,向身旁的魚朝恩使了個眼色。

  “宣東女王、佛逝王、諸國使節覲見。”

  魚朝恩話音剛落,以東女王趙曳夫為首的各國使臣,依次進入含元殿,並以大唐禮數參見李隆基。

  萬國使臣,甚至東女王、佛逝王都跪拜在自己的腳下,向自己表達忠心和祝福,李隆基心頭那高人一等的自豪感可想而知。

  李隆基伸出雙手,讓各國使節平身,並特意看向東女王趙曳夫,和佛逝王劉滕未恭,客氣道:“東女王與佛逝王親自前來長安,朕心裏很高興,來人,賜座,就坐在朕的兩旁。”

  幾名小太監聞令,立即搬來幾案和蒲團,擺放在李隆基禦案兩側不遠的位置。

  “趙曳夫謝大唐皇帝。”

  “劉滕未恭謝大唐皇帝。”

  趙曳夫與劉滕未恭彎腰行禮,並按照大唐的禮數,跪坐在蒲團上。

  此時,李隆基與趙曳夫之間的距離,僅有不足五步,趙曳夫的絕世容顏和莞爾一笑的姿態,自然全在李隆基的眼皮子底下,這不禁讓李隆基有些恍惚。

  如此姿色水靈的女子,任何男兒見了都會動心,何況作為一國之君的李隆基呢?不過,東女國是大唐的屬國,東女王是他的臣子,他知道不可能將東女王納入宮中,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況且,眼下東女國局勢危急,就更不能節外生枝了,這多少讓李隆基有些惋惜。

  若趙曳夫隻是東女國的王族,或者普通百姓,李隆基一定會想方設法將其納入宮中,可趙曳夫偏偏是東女國一國之君,這一特殊身份,讓李隆基徹底打消了心中荒唐的念頭。

  李隆基靜靜的看著趙曳夫,愣了愣神,笑道:“東女國與我大唐世代友好,各代東女王也全都忠心大唐,朕甚為欣慰,今日大朝會,東女王親自來參見,朕就更高興了,朕決定封東女王為歸昌王,授左金吾衛大將軍,賞賜黃金千挺,綢緞兩千匹。”

  “臣趙曳夫謝陛下。”

  趙曳夫以大禮向李隆基行禮,以表示自己的感恩。

  李隆基淡然一笑,看向其餘各國使節,大聲道:“佛逝國與大唐友好,朕封佛逝王為賓義王,授右金吾衛大將軍,其餘各國使節盡皆有賞。”

  “謝陛下。”

  佛逝王劉滕未恭與各國使節,一同跪拜謝恩。

  李隆基看向趙曳夫,伸出右手,輕聲道:“朕記得很清楚,歸昌王上一次來長安的時候才這麽高,多年不見都長成大人了,哈哈!”

  趙曳夫莞爾一笑:“難得陛下還記得這些,臣上次是與婆婆一同前來的,多年未見,陛下依舊春秋正盛,還是那位器宇軒昂的萬國之主。”

  “哈哈哈哈!”

  李隆基被誇讚,大笑起來,眾大臣與各國使節也跟著附和,元日大朝會,在一片歡快的氛圍中進行,所有人都充滿喜色。

  不過,李隆基對各國使節都是禮節性的敷衍,唯獨對東女王趙曳夫格外關注,這不僅是因為趙曳夫長得漂亮,更是因為東女國眼下內部出了點問題,而東女國是大唐製衡吐蕃的重要棋子,對大唐帝國顯得極為重要,所以,李隆基不得不重視。

  當然,這也與趙曳夫的想法不謀而合,趙曳夫此次親自來長安,也是為了借助大唐帝國的力量來穩住國內的局勢,並擺脫咄咄逼人的吐蕃帝國,防止東女國被吐蕃吞並。

  元日大朝會的熱鬧超乎想象,整個含元殿內外,全都是參拜的臣子和各國使節,甚至在宮城外的大街上,還有大量看熱鬧的京城百姓。

  大朝會熱鬧非凡,讓整個長安城都充滿了喜慶,不過,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大朝會結束後,眾臣子和各國使節全都依次離開含元殿。

  李隆基特意留下歸昌王趙曳夫,和幾名心腹重臣,因為東女國的事情,是大唐帝國的首要大事,所以,他必須盡快將其處理好。

  “歸昌王此次親自來到長安城,想必一定有重要的事情吧!”

  李隆基眼神含笑,單刀直入的問道。

  趙曳夫輕輕點頭:“陛下,臣此次前來長安城,的確有十萬火急的事情,東女國西部便是吐蕃,這幾年吐蕃步步緊逼,大有吞並我東女國的企圖,若無大唐護佑,隻怕要不了幾年,東女國就不在是大唐的番屬了。”

  李隆基認可的點了點頭,正色道:“吐蕃野心極大,他看上的不僅僅是東女國,而是整個大唐帝國,就在前幾日,隴右傳來消息,吐蕃十餘萬兵馬侵入我大唐的廓州,並趁我大唐兵馬不備,奪下了石堡城。”

  趙曳夫聞言大驚,吐蕃威脅東女國不奇怪,因為東女國隻有精兵一萬,算是一個小國,但大唐帝國卻是非常龐大的強盛帝國,吐蕃連強大的盛唐帝國都敢進攻,而且,成功奪下石堡城,這讓她的心裏充滿了憂慮。

  李隆基眼角閃現出一絲自信,正色道:“歸昌王不必擔心,我大唐有百萬雄師,丟了一座石堡城,還可以再奪回來,吐蕃藐視大唐,朕絕不會姑息,我大唐名將王忠嗣麾下的主力大軍,已經進入隴右,一定可以挫敗吐蕃主力大軍,還有,東女國是我大唐屬國,若吐蕃膽敢進犯東女國,朕一定派遣大軍增援。”

  趙曳夫大為感動:“有陛下這句話,臣就放心了。”

  李隆基從懷中摸出吐蕃密信,看向趙曳夫,輕聲道:“有大唐雄師在,歸昌王不必憂慮吐蕃大軍進攻,不過,國中內奸若不盡快剿除,則後患無窮啊!”

  魚朝恩會意,將密信交到趙曳夫的手中。

  東女國與吐蕃都源自西羌族,趙曳夫從小不但學習大唐文化,同時也接觸了吐蕃文字,所以,這封密信他是看得懂的。

  “想不到東女國內,居然有人與吐蕃人密謀,想要謀害我。”

  趙曳夫蹙起眉頭,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

  李隆基嘴角一笑:“不僅如此,在歸昌王的身邊,就藏有奸細,若非如此,吐蕃刺客為何會這麽巧,會突然出現在神禾原呢?”

  “陛下,這封信是如何得到的?是不是已經抓獲了奸細?”

  李隆基輕輕搖頭:“這封信是李安麾下的兄弟,在打獵的時候誤射一隻信鴿,從信鴿的腿上得到的,至於奸細,還需要歸昌王自己慢慢調查。”

  ‘李安,居然是他,他為何沒將這件事告訴我。’

  趙曳夫疑惑不解,同時,心頭也充滿了憂慮,不知自己能否活著返回東女國。

  “陛下,臣此次前往長安城,僅帶領數百貼身護衛,若吐蕃與奸細合謀,在歸途設下埋伏,隻怕臣難以活著返回東女國,懇請陛下救臣一命。”

  李隆基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憐憫,趙曳夫此時的處境,比他當年登基的時候還要險惡,當時他雖然麵臨太平公主的威脅,但他畢竟是二十七歲的男兒,也小有根基,有足夠的底氣跟太平公主鬥法,而趙曳夫隻是十幾歲的小娘,剛登基一年,根基還很淺,想要擺平國內的陰謀勢力,坐穩一國之君的位子,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為過來人,李隆基對坐穩江山深有感觸,作為一國之君,必須要能駕馭臣子,同時也要足夠狠心,太平公主是他的親姑姑,他還不是一狠心就殺了,另外,他的三個兒子因為對他的帝位構成威脅,也被他一口氣殺掉。

  而眼前的趙曳夫,很明顯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小娘,一個善良脆弱的人,必然顧忌親情與血脈,如此,又怎麽能雷厲風行的鏟除國內的陰謀勢力呢?

  “歸昌王不必擔心,朕會派遣一支精銳兵馬,護送歸昌王返回東女國,必要的話,這支兵馬可以幫助你鏟除奸細,歸昌王意下如何?”

  李隆基看向趙曳夫,語氣不容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