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爭奪(三)
作者:猛將如雲      更新:2020-04-01 12:02      字數:5354
  對於三國演義裏的情節,通過筆帖式的誦讀講解,多鐸等八旗滿洲貴族們都十分的清楚。

  在他們看來,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便是和當前與李華宇的戰事相仿。曹操兵少糧缺而且後方不穩定,無數官員和袁紹私下往來,袁紹兵多將廣糧草豐足可謂占盡了優勢。但是,曹操出奇兵,一把火燒了烏巢存糧,便是立刻扭轉了乾坤。

  如今,阿濟格親自率領的四千騎兵,便是身負著八旗貴族們的深切期望,從山西一路狂奔而來,超越了李自成的大隊,也不對李自成進行攔截,隻管一路向東!駭得大順軍兵將心中惴惴,不知道這些韃子會在什麽地方突然冒出來!

  阿濟格挑選的這四千精騎,當真是從麾下十幾萬人當中選拔出的精銳之師。八旗滿洲的巴牙喇兵,八旗蒙古的射雕兒,吳三桂手下的烏鴉兵,原大順軍的老營將士。

  一人三馬、四馬的配備,幾乎讓他把軍中所有的備用馬匹抽調一空!

  如雲的戰馬,似洪水一般漫過山西與河南之間的土地。

  沿途的州縣,見到這支規模龐大的清軍騎兵無不望風而降。阿濟格卻也無暇受降,隻管命人進城征發些糧草,更換向導,告訴州縣官員好生守衛城池,我大清大軍隨後便到。之後繼續向東疾馳。

  早已有細作將他所需要的情報探聽清楚,南粵軍李華宇部,每日消耗糧米軍需物資數額巨大,完全依靠河道從山東水運至彰德前線以供消耗!隻要他保證能夠切斷河道數日,在彰德府的弟弟多鐸就有把握擊潰這位李大公子!然後兄弟二人可以利用李華宇潰退的寶貴時間窗口,掉過頭來對付李自成這大順軍!

  “快!加快速度,向東!”阿濟格不停的發出催促部隊加快行軍速度的命令,那些善於長途奔襲,生長於馬背的蒙古射雕手和遼東漁獵為生的巴牙喇兵們都累得抬不起手臂,不得不用布帛將手臂緊緊纏住,免得酸痛無力,握不住馬鞭。

  千裏而來,沿途之中,阿濟格也不知道累死的戰馬到底是一千匹還是一千五百匹。但是,隻要是能夠切斷李華宇的糧道,讓多鐸有機會擊敗他,便是再死傷幾千匹馬,又算得了什麽?!

  他的目標就是衛河!

  衛河,漢稱白溝,隋稱永濟渠,宋曰禦河,明稱衛漕,清代因該河發源於春秋衛地,終止於天津衛,取其首末兩端“衛”字而名之曰“衛河”,一直沿用至今。通常所說的衛河是指新鄉合河鎮至河北館陶縣稱溝彎一段,河南省誌?地理誌謂:長347公裏,其中在河南省長240公裏;河南省誌?水利誌謂:河道全長344.5公裏,流域麵積14970平方公裏。在河南省境內河長2865公裏,流域麵積14580平方公裏。合河鎮至皂角樹一段100公裏,當地稱運糧河。

  衛河屬海河水係,發源於山西省晉城縣,流經山西、河南、河北、山東4省,由山東省臨清市入南運河後,經天津注入海河,全長966公裏,在河南境內貫穿博愛縣、焦作市、修武縣、獲嘉縣、新鄉縣、新鄉市、汲縣、淇縣、浚縣、滑縣、湯陰縣、內黃縣、清豐縣和南樂縣14個縣市。

  衛河的前身基本上是隋代大運河的永濟渠,在曹操開鑿白溝的基礎上,利用一些天然河流和早期黃河故道加以聯綴而成。古代,漕運、商運甚繁,帆檣往來,絡繹不絕。近代,仍是豫北地區與天津之間物資交流的重要航線。

  漕運船隻可以經衛河支流安陽河直接運到安陽城下!

  李華宇部消耗的軍需糧草,絕大多數,是從黃河入海口接駁轉運,沿著黃河、運河一路向西,經冠縣、臨清一帶,進入衛河水係,直接抵達李華宇的大營之中。為李華宇的戰事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

  順便說一句,根據李華宇同李自成簽訂的救助協議,大順軍采購的各種大宗物資,也是大抵經由這條路線向西,沿著黃河河道,在河南境內完成交割。

  阿濟格的首選攻擊目標,就是衛河河道的館陶境內這一段。

  這裏恰好是以衛河為界,東麵是東昌府的冠縣、臨清,西麵便是館陶。向西南不遠,則是河南省境內的彰德府。一旦得手,立刻會對戰事產生影響。

  “主子,再向前行走半日,便是館陶縣的稱溝灣河段,那裏河道變窄,流速變慢,水流也少了不少,船隻在這一段就要行走的緩慢了許多。正是咱們下手的好地方!”

  向導說的這些話,讓出身遼東,生長於馬背的阿濟格聽得似懂非懂。向導和筆帖式不得不又是比比劃劃的向他解釋了好半天。

  原來,漳河和衛河於館陶縣的秤鉤灣合為一體後稱為漳衛河。漳衛河由稱溝灣浩浩蕩蕩向北流淌,在一個名叫尖塚的集鎮拐了個彎,向東偏北方向的臨清州迤邐而去,最終匯入京杭大運河,或直抵京都,或東入海洋。

  而自東向西而來的南粵軍補給船隊,自然受到這裏的地理環境影響,河道變窄,水量、流速都受影響而不得不重新編隊,降低行駛速度。

  在一片大林子裏,稍稍的休整了一個時辰,讓那些連日奔馳的騎兵們下馬舒展一下身體,準備武器和縱火之物。順便給戰馬填上一把炒過的料豆和鹽末,讓這些可憐的生命獲得少許的補充。

  一聲“全體上馬!”讓那些躺在地上正美美的享受著筋骨舒展開來的舒暢感覺的騎兵們,不得不結束了這份享受,不情不願的站起身來,整頓自己的馬匹,翻身上馬。

  阿濟格也不多說話,隻管命人將自己的織金龍纛打起,引領著數百名巴牙喇兵策馬衝出了這片樹林。身後,數千騎兵卷起一片狂飆巨雷,向十餘裏外的稱溝灣疾馳而去。

  所有的人都抱著這樣的一個念頭,衝到稱溝灣,截斷衛河漕運,不但可以立下大功,還可以發一筆大財。

  但是,衝到了稱溝灣河道附近的騎兵們卻是無比驚愕。眼前銅牆鐵壁般的情形,撞得他們頭暈眼花。

  說銅牆鐵壁卻也有些誇大其實了。可是,一道騎兵難以逾越的土牆卻是矗立在河道的兩側。

  看到了突然出現在河邊的數千騎兵,數倍於人數的馬匹,土牆上響起了陣陣急促嘹亮的銅鑼聲,瞬間,警報聲傳出了數十裏。

  “該死的蠻子!什麽時候修建了這道牆!”

  土牆雖然不算高,卻也有一人多高。牆內設有低牆,供守禦巡視之人站立、行走之用。隔不多遠還預留了炮位、箭孔,雖然很是簡陋,但是對於騎兵輕兵突進的阿濟格來說,卻是難以逾越的一道金城湯池。

  這是範曉增的傑作。

  他帶領參謀處人員北上往李華宇麾下報到途中,便發現了南粵軍的這條運輸大動脈的致命所在。雖然想不到別的解決辦法,但是,熟讀曆代戰例的他卻知道當年的秦兵是如何保衛自己的糧道的。

  項梁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諫項梁日:“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這是二十四史書上對於秦兵如何保衛自己的運輸線的記載,兩千年前的秦兵能夠做到的,範曉增自然也能做到。

  當下,他便以參謀處的關防,行文當地駐軍和官府,調撥錢糧,征集民夫在稱溝灣這些要害地段修築長牆,派出汛兵把守。

  眼前唾手可得的戰果被這道長達數十裏的土牆所阻礙,阿濟格看著河道內那點點白帆,還有那船隻上緊張奔跑的水手、護送的士兵,船舷上用苫布所覆蓋的大批物資,不由得咽了一口唾沫。

  “這群愚蠢的尼堪!以為一道矮牆就能擋住本王!長城如何,本王都進關無數次了!”

  想到了這點,阿濟格頓時篤定了許多,他已經將那些吃水線壓得極低的大航船列入了自己的戰果之中。

  “下馬,衝過去!毀了這土牆!再放火燒船!”

  數千清軍精銳騎兵一起下馬,各自列隊,拎著長槍短刀大斧惡狠狠怪叫著往河套衝了下來。

  河道內,把守的河道的汛兵和船隊的護衛押運兵馬也膽顫心驚的在土牆後列隊,手中的長槍大刀已經被汗水浸濕了。

  幾條內河水師上的水兵,將船上的三磅炮拖曳上岸,手忙腳亂的在炮位上安放完畢。

  “別怕!這股韃子是輕騎,沒有攜帶火炮。咱們這牆他們轟不開!隻要咱們守住了,他們不敢在腹地耽誤時間太久!”

  押運物資的內河水師營官喜笑顏開的,望著從河套地區蔓延過來的清軍。在他身邊,幾個漕船上的頭目,漕幫的管事們也是摩拳擦掌。

  南粵軍軍功獎勵之豐厚,讓他們早就垂涎三尺了。如今,終於有這樣機會了。

  幾聲銃響,伴隨著三磅炮的吼叫,雙方的刀槍開始往來交織,向對方的要害招呼。

  第一個回合,以阿濟格部下不得不狼狽退下而告終。也難怪,千裏奔襲而來,早已是人困馬乏,又要立刻進行野戰攻堅,對於體力的需求消耗是巨大的。

  何況,對方占據了地形上的優勢,依托工事,居高臨下。不求殺傷你多少兵馬,隻要能夠拖延時間就可以。如此一來,阿濟格的前鋒狼狽敗下陣來。

  知道自己部下情形,阿濟格倒也沒有難為這些累得呼呼喘著粗氣的兵士們,隻是命令他們在原地休息,命人準備飯食熱水,燒些茶來。

  “大家稍事休息一會。用過飯後,便由你們幾個帶人攻長牆!”阿濟格指著幾個在山西歸附清軍的原大順軍軍官。他知道,李自成的部下大多是在規模不等的攻堅戰中成長起來,從圍寨到縣城,一直到南陽、洛陽、西安這樣的城池。所以,讓這些人去攻取眼前這道長牆,正是讓他們有了用武之地。

  那些大順軍出身的降兵精銳們也是麵帶驕橫的各自去準備。

  阿濟格卻坐在一棵柳樹下,自己的馬鞍上,看著遠處的這道長牆發愣。

  “這群蠻子什麽時候修了這道牆呢?!居然這般難對付!”

  他卻不知道,這道長牆,在始作俑者範曉增看來,還遠遠不曾達到設計要求。

  在範曉增的起初設計裏,他要把河道兩側修建起重力式擋土牆。所謂的重力式擋土牆在北方平原地區比較少見,但是在山區和南方卻是運用範圍極廣。

  在1998年長江大水之後,長江流域的很多地方河道、堤壩都是采取的這個技術。用於山地的話,則是可以用來防止山體滑坡及塌方。用於河道堤壩的話,就是充當加固的角色。

  另外的一個功能,則是用於做院牆(城牆)和要塞。這玩意隻需要毛石、水泥、沙子和水就行了

  在山東的部分山地,李華宇已經采取了這種技術,用來防止山體滑坡和修建道路。當然,也在不少地方修建了炮壘和要塞。

  在李華宇和範曉增看來這東西修建起來比城池要簡單得多,而且也省錢得很。先是在預定地域開挖基槽,挖到持力層就可以了,然後把在山裏到處可以獲得的毛石丟進去堆上一層,然後在毛石上再倒入砂漿(水泥、細沙跟水的攪拌物),最後人工上去撫平。之後再如此這般的進行一次。標準的施工流程是鋪一層毛石就要上一層砂漿,除了預留排水口算是有點技術難度外,基本上算得上是超級簡單的施工項目了。第一不用燒城磚、第二不用把石頭鑿成方形,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最外側立麵的平整。除此之外,就是要監督施工隊是不是進行偷工減料,有沒有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每鋪設一層毛石就打一層砂漿。否則,時間久了,就會因為內部壓力問題而變得鬆鬆垮垮的。

  當然,這是建立在南粵軍的工業基礎上,被稱為燒灰的水泥可以作為海船的壓艙物運到山東來供大公子這般建設。換成在這一望千裏的山東與河南直隸交界的大平原上,石頭卻是極為難找的。

  不過,卻也不算是什麽難事。

  沒有石頭,這裏有的是荊條、柳條。把這些荊條、柳條柳條編成片,再用木條或是竹子立起來。在預先挖好的溝槽兩邊充當屏障,之後在中間填土。填一層土便夯築一次。在夯築層上麵再摻雜上石灰,然後繼續填土。

  這就是所謂的版築之法。

  漢朝以前,修築城池宮殿,用的大多是這種方法。區別就在於漢朝以前夯土外麵包的是木頭,漢朝以後則是包的石頭。當然,漢朝以前,部分重要地方也是石包夯土。也有用毛石混著石灰、粘土做成的城牆,比如秦漢長城就是這麽做的。

  同用毛石燒灰砌築而成的土牆,雖然沒有那麽結實,但是勝在勝在成本低速度快。除了召集民夫修築長牆支付了些口糧外,基本上沒有別的開銷。

  民夫每人每天按照規定的工程量幹夠了活,除了保證一天三頓正經糧食做成的飯食外,更可以獲得每天二十文的工錢。如果本人願意加班幹活的話,更可以獲得一個班次十文錢的加班費。這些工錢,民夫們可以到每個工段食堂附設的糧米店按照成本內部價購得糧米油鹽,帶回家去供全家過冬使用。

  如此一來,附近數個州縣的勞動力立刻聞風而動。本來就是冬天農閑時節,附近又在打仗,還不想法子找個能吃個安穩飯食的地方?

  不到十天,範曉增下令修建的這道長達數十裏的長牆便告竣工。橫亙在了阿濟格的眼前。

  雖然以範曉增的評判標準來看,這道土牆不算太結實,但是對付輕兵突進沒有攜帶火炮和攻城器械的阿濟格還是綽綽有餘的。

  也不要說阿濟格這四千要完成奇襲任務的輕騎兵,就算是清末的撚軍,同樣是騎兵著稱,麵對淮軍依托河流而建成的長牆,也是束手無策,隻能是另選別的道路。

  可是,阿濟格不是撚軍。撚軍可以流動作戰,此處不通另選別路。可他阿濟格的目的就是這條河,他要燒毀河裏的船隻!

  一聲令下,那些從大順軍變為清軍的驕兵悍將們衝下河套,手中高舉著短斧大刀,另一隻手往往是圓盾、皮盾等物。有的人一邊跑,一邊不自覺的高喊:“灌啊!灌啊!灌進去!”大概是想起了當年在曹營或是別的大帥麾下時的日子。

  一陣銃響,衝在前麵的士兵倒下了十幾個。

  雙方再一次刀槍相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