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二凶登場!
作者:猛將如雲      更新:2020-04-01 12:02      字數:5350
  “將相隻愛錢,皇帝但吃酒。掃盡江南錢,填塞泥馬口。”

  大路旁街巷口上的一群頑童,玩耍時用清脆的童子音唱著一首新近流行起來的童謠。江南的口音,泥和李不分,頑童們唱的是泥馬,但是來往的行人都清楚說的其實是李馬。有心人聽了無不是會心一笑。

  當今天子是李馬二人扶保的,這事在南京城中盡人皆知。有些人便將弘光皇帝暗中比成了偏安一隅的宋高宗趙構。可巧的是,這位宋高宗在還是康王殿下的時候,便有一段泥馬渡康王,渡過黃河逃過追殺的傳奇神跡,也算是聖天子百靈相助了。但是也有人考證說,相助康王殿下渡過黃河逃過追殺的其實是一位叫李馬的百姓,但是為了樹立天子神跡,故意指著關帝廟前的而赤兔馬說是泥馬渡過來的。

  如今稱李馬為泥馬,未必沒有將弘光皇帝比成趙構的含沙射影在裏麵。反正這位有著“七不可”的皇帝,在正人君子眼中也是不符合他們標準的皇帝。

  而道路對麵的出售書籍筆墨紙硯的闈墨店前,夥計手腳麻利的為客人將購買的筆墨紙張包裹好,又將一部印刷的十分精致的書籍一並放好,交給顧客:“先生,您的。”

  那一襲青衫的秀才有些疑惑的看了看竹籃當中的筆墨紙張和那部書籍,“夥計,有麽有搞錯?我可沒有買書。”

  “沒錯。相公。”夥計按照時下的習慣,稱呼秀才為相公。“前日同行公會送來的書籍,說好了凡是來購買筆墨紙張書籍字畫的,一律隨行贈送一部大行皇帝親自撰文的《洪文襄公祭文合集》。相公,您回去好好揣摩一下,裏麵都是大人先生的妙筆,說不定秋闈就有呢!”

  聽了這個夥計的巧舌如簧,秀才興高采烈的拎著竹籃走了。在店鋪門口的一個留著一部漂亮大胡子的中年文士卻走了過來,端詳了一下夥計背後的書架:“這位小哥,請問要買些什麽,能夠獲贈這部書呢?”

  “先生,您打算要這部書?”

  “然也!久聞當日祭文之中頗多生花妙筆,隻恨當時不在京師,無緣拜讀。有妙文不能交臂失之。”

  “既然先生是讀書之人,那老朽便敬贈一部便是。反正老朽也是慷他人之慨。”在櫃台後麵寫字的老掌櫃走了過來,命人取過一部來,遞給了大胡子文士。

  那大胡子文士接過書來,又同老掌櫃客套了幾句,這才起身告辭離去。上了街角上等候多時一乘四人大轎,往城內而去。

  “奇怪,我怎麽看這人有些麵熟?”老掌櫃搖了搖頭,卻如何也想不起來此人究竟是誰,隻能暗自慨歎幾聲,歲月不饒人,記性不好了。

  “掌櫃的,那不是阮大铖阮圓海嗎!當初咱們還在張先生的園子裏看過他寫的戲文《老門生》,您都忘了?”還是夥計年輕,稍微思索了一下,就想起了當初看蹭戲時曾經遠遠的見過一次這位留著一部極為引人注目的大胡子的阮大铖。

  他所說的張先生便是張岱,乃是當時的戲曲鑒賞大家,雖然對阮大铖其人頗有看法,但在看過阮大铖戲班的演出後,於《陶庵夢憶》中盛讚其“簇簇能新,不落窠臼者也”,曰:“阮圓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製,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班鹵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說到後來竟然一口氣連用了五個“出色”,可見其確實出色,絕非是出於情麵的客套之語。

  “嘿!早知道是他,如何不找他攀談一番!”老掌櫃雖然上了幾歲年紀,但是卻是追星的八卦之心不減當年。

  阮大铖上了轎子,吩咐一聲往大都督府,便隻管開了書函準備讀書。

  潔白精致的紙張,印刷精美的頁麵,姑且不說文章如何,單單這副賣相便是讓人心生好感。扉頁上赫然是一副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扉頁後麵是一整部書的文章目錄,令人眼睛一亮。目錄收錄了全書數百篇祭文,數目近千首詩詞、千餘副挽聯,更在目錄之中列明位於這部書的第幾卷第幾頁,作者是誰,官居何職,科甲名號等等,幾乎就是一部人事檔案。

  名列第一的,自然是大行皇帝崇禎為洪督師所撰寫的祭文。後麵依次是幾十位大人先生們依次列名的祭文。

  草草看來,已經讓阮大铖胸中為之一快,“此書和陳琳的檄文一樣能醫頭風!”

  這部由李沛霆收集編纂,命人在南京及周邊城市散發的祭文合集,同那首童謠一樣,分屬各自陣營對敵展開輿論攻擊的武器。

  東林諸君子命人編了童謠,在城內外組織小兒傳唱,而南粵軍則是大張旗鼓的將祭祀洪承疇的祭文搬出來在各處書店紙張店贈送。而且在文章作者一欄中附列上你的籍貫、科甲、官職等等,讓人一看便知。

  如今,大明的洪督師早已變成了大清的洪先生,可是祭文、挽聯的作者可都還在朝中,即便是已經改換門庭,變成了大順朝廷的官員,但是,他的同年、同門,卻有大把在南京、在江南各地任職。這無疑是把這些人的臉打得劈裏啪啦山響。“你們給一個靦顏降敵、辜負君恩之人如此吹捧,究竟是何居心?難道都想追隨他變成第二個王猛嗎?”

  作為一個和東林複社結下大仇的人,阮大铖可是萬分歡喜的看著祭文目錄上麵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這裏麵許多的人,都和崇禎十一年的那份《留都防亂揭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其實,在曆史上被吹捧的無比偉光正的《留都防亂公揭》一事,和什麽忠心正義根本扯不上關係。說到底,就是一群公子哥兒們爭風吃醋,互相之間別苗頭的舉動。

  阮大铖因為筆下來得,善於詩詞戲曲,家裏的戲班又是一時之冠,難免在南京城中風頭太盛。於是,不管是複社四公子也好,還是秦淮四公子也好,都看他不順眼了。

  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他這回招惹上的是赫赫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中人——陳貞慧、侯方域等一大群混跡秦淮河上的風流公子哥兒,還有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的孫子顧杲、大儒黃宗羲、禮部員外郎周鑣等朝野清流名人。

  阮大铖自認為宦途失意,同時又為了躲避中原戰亂,便從安徽懷寧老家到留都南京居住,編演新戲,交結朋友,聲歌自娛,這在當時的留都也是極平常的事。交往者雖不乏當朝名士,然亦全憑一己才氣之佳,方入張岱、文震亨等人之法眼,包括史可法、範景文等人,也均是以詩會友之來往。即便在其所創作的戲曲之中,也毫無陳貞慧、吳應箕等人所說的“恫喝”囂張之意,反是借此連連討饒不已。不料,顧杲、吳應箕、陳貞慧這批公子哥兒看得老大不順眼,心想秦淮歌妓、鶯歌燕舞乃我輩專利,阮胡子來湊什麽熱鬧。

  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他們寫了一篇《留都防亂公揭》廣泛征集簽名,對阮大铖鳴鼓而攻之,文中充滿了危言聳聽的不實之詞。阮大铖掛名“欽定逆案”,有口難辯,一敗塗地;陳貞慧等人自以為痛打落水狗,功德無量。

  這件事的起因,四公子之一的陳貞慧也自己說的很清楚。“老子就是看你不順眼!”

  在其《書事七則》中有一章《防亂公揭本末》記敘頗周,其曰:

  崇禎十一年戊寅,吳次尾(吳應箕)有《留都防亂》一揭,公討阮大铖。大铖以黨崔、魏案論城旦,罪暴於天下。其時氣魄尚能奔走四方士,南中當事多與遊,實上下其手,陰持其恫喝焉。次尾憤其附逆也,而嗚騶坐輿,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綣,爭寄腹心,良心道喪。一日言於顧子方(顧杲),子方曰:“杲也不惜斧锧,為南都除此大憝。”兩人先後過餘,言所以。餘曰:“铖罪無籍,士大夫與交通者,雖未盡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點破,如贅癱糞溷,爭思決之為快,未必於人心無補。”次尾燈下隨削一稿,子方毅然首倡。

  其實陳貞慧說得很清楚,四公子和吳應箕等人看不慣的不是狗屁逆案,也不是其他什麽事,乃是阮大胡子區區一個戴罪被廢了多年的安徽鄉下佬,跑到南京不老老實實安分守己地在家待著,卻四處交遊,其所作詞曲暢行於各種通宵達旦之歌茵舞席上,大家竟然還非此不歡;而“流傳演唱,與東嘉、中朗、漢卿、白、馬並行”,又得“識者推重,謂……實得詞家正宗嫡派”,阮家戲班更是冠絕當時,號稱金陵第一;兼且其門庭若市,“南中當事多與遊……嗚騶坐輿,偃蹇如故;士大夫繾綣,爭寄腹心”,風頭之健一時無雙。

  耳朵裏聽到的是阮大铖編的戲文唱段,坐上客人也都在議論哪一出最為精彩,便是眼前的美人也上演的是這個大胡子編寫的折子戲,這叫他們這些常年混跡於秦淮河上的大才子們情何以堪,顏麵何存,怎生咽得下這口鳥氣?

  所以他們不爽了。

  因此說白了,此案乃是因阮大铖才氣太高、人氣太旺、風頭太健而起。

  揭發而南中始鰓鰓知有逆案二字,爭囁嚅出恚語曰:“逆某!逆某!”士大夫之素鮮廉恥者,亦裹足與絕。铖氣沮,心愈恨……至己卯,竄身荊溪相君(指周延儒)幕友,酒闌歌遏,襟解纓絕,輒絮語:“貞慧何人,何狀?必欲殺某,何怨?”語絮且泣……铖歸潛跡南門之牛首山,不敢入城;向之裘馬馳突,廬兒崽子,焜耀通衢,至此奄奄氣盡矣!(陳貞慧:《書事七則》)

  最後兩句話算是一語道破了天機。“你一個安徽廬州來的狗崽子,憑什麽每天穿著名牌,開著跑車摟著姑娘在咱們四少麵前嘚瑟?”

  陳貞慧的這段言辭間,自覺功德無量的自得之情溢於言表,而吳應箕的《防亂公揭》更是起首就說此舉乃是“為捐軀捋虎、為國投豺”舍身忘家的大事。當然,陳貞慧也不會忘記仔細描繪一番阮大铖這個“廬兒崽子”之後的狼狽狀,將其狠狠奚落了一番。東林—複社一脈對阮大铖此種趕盡殺絕之舉,但凡是有點血性和骨頭的人,又怎麽能咽得下這口氣?

  你以為你不敢進南京城,躲在牛首山這就算完了嗎?告訴你,門都沒有!

  阮大铖是個聰明人,當然知道強龍不壓地頭蛇的道理,況且他也不是什麽強龍,隻不過是條擱淺的小水蛇;而要對付他的這群人也不是蛇,乃是人中龍鳳貴公子,其中沒幾個是他能惹得起的。

  所以他先去求同樣名列四少之一的侯方域,因為他和侯方域的父親侯恂有舊,侯方域算是故人之子。他出錢出人請“畫中九友”之一的楊文驄,也就是《桃花扇》中為李香君作畫的楊龍友,(前文之中也因為李守漢錢謙益等人在秦淮河上的衝突而被暴打一頓的那位。)天天請李香君和侯方域出遊,一麵撮合侯、李情緣,一麵試圖請侯方域居中周旋,為自己說幾句好話,結果為侯方域所拒。(侯方域:《壯悔堂文集?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

  據陳貞慧之子陳維崧的《冒辟疆壽序》以及吳偉業的記載,當時所謂“高門子弟,才地自許者”,雲集南京“刻壇(),立名氏”,其中以陳貞慧、侯方域、冒襄為三人,因其“皆貴公子也”。三人凡出遊則“必置酒召歌舞。金陵歌舞諸部甲天下,而懷寧(阮大铖)歌者為冠,所歌詞皆出其主人”,這幾位貴公子也素知阮大铖歌舞班子之名,於是“漫召之”。於這“漫召”二字,可以想見其時三人態度之倨傲。基本上就是這樣:“那個誰,咱們哥幾個在秦淮河上喝酒呢!你帶著你的妞們來給咱們哥們兒來一段下酒。”

  阮大铖知道自己“素為諸先生詬厲也。日夜欲自贖,深念固未有路耳,則亟命歌者來,而令其老奴率以來。是日演懷寧所撰《燕子箋》”,即陳寅恪先生說“痛陳錯認之意,情辭可憫”之曲。

  阮大铖巴巴地命他的戲班子趕來上演這一出,其哀求告饒之意溢於言表,那麽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三人又是什麽態度呢?吳偉業記此事比較周全,倒是有說:(阮大铖)知諸君子唾棄之也,乞好謁以輸平生未有間。會三人者,置酒雞鳴埭下,召其家善謳者,歌主人所製新詞,則大喜曰:“此諸君子欲善我也。”既而偵客雲何?見諸君箕踞而嬉,聽其曲,時亦稱善。夜將半,酒酣,輒眾中大罵曰:“若璫(魏忠賢)兒媼(客氏)子,乃欲以詞家自贖乎?”引滿浮白,拊掌狂笑,達旦不少休。(吳偉業:《梅村文集?冒辟疆五十壽序》)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幾位公子哥兒高興,要召人家私家戲班來給自己歌舞助興,別人家的班子來了,小曲也唱了,且滿台賠罪之意唱到半夜,聽過享受完了,也就罷了。誰知道這幾位卻不然,而是拊掌狂笑,開始當眾大罵對方是“璫兒媼子”,說你以為用這種調調自贖就算了嗎?還足足叫罵了一晚上。這等做法不免過於刻薄,實在是辱人太甚、激人太過,無怪乎阮大铖後來耿耿於懷沒齒不忘,終於在上台後大肆報複。換了任何一個人,被人指著鼻子罵了一晚上,“你丫是太監和保姆的兒子,狗崽子。”隻要有機會,也得狠狠報複。阮大铖的報複算是很文明的了。沒有照死了追究侯方域的老子投降李自成的這段公案就已經很有風度了。

  對於阮大铖與東林之間的這筆深仇大恨,馬士英可謂知之甚深。如今,麵對著東林的狺狺狂吠,馬士英便向李守漢推薦了自己的這位老朋友。

  對於這位著名的劇作家,李守漢也隻是在《鍾馗嫁妹》的昆曲折子戲時聽說過,但是,既然是馬士英推薦的人物,想來是不錯的。不但可以用他同東林之間的宿怨來對付東林,而且,還可以發揮他的特長。根據當下的時局新聞編纂出一些喜聞樂見的戲劇在各地傳唱一下。

  還不曾將祭文合集的第一卷翻閱完畢,轎子便已經到了大都督府轅門外。

  在眾人側目之下,阮大铖正正衣冠,命隨行仆人到轅門投遞名帖,隨即便有承啟官迎了出來。

  “可是圓海先生當麵?”承啟官很是禮數周全的向阮大铖深施一禮。

  “不敢當,不才便是阮大铖。”

  “我家主公和首輔馬大人已經在府中等候多時,先生請隨我來。”

  一句話,頓時讓阮大铖有如登仙境之感。

  南京城中兩位手握大權的人物竟然一起在等候自己,這比被一群喝得半醉的公子哥指著鼻子罵一晚上的待遇差距不啻於雲泥一般。(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