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一隊夷齊出長安
作者:猛將如雲      更新:2020-03-23 17:23      字數:5297
  在一陣鼓樂聲中李自成的禦駕從釣魚台啟駕了。

  走在最前邊的是李雙喜,他身後是軍容整齊的二百騎兵,全是甘草黃高頭大馬。這二百騎兵的後邊是一位傳衛武將,騎在馬上,身材高大,擎著一柄黃傘。黃傘左右是十名駕前侍衛武將和傳宣官,都是儀表英俊,神情莊嚴。

  然後是李自成,穿一件繡著飛龍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綢袍,腰係杏黃絲絛,頭戴寬簷白氈帽,帽頂有高高的用金黃色絲線做成的帽纓,帽纓上邊露出耀眼的金頂。帽前綴一塊閃光的藍色寶石。黃傘,帽纓,袍上的繡龍,說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龍袍和帽前的藍色寶玉,表示他是“水德應運”。為著要臣民明白他是從馬上得天下,而江南尚待平定,所以事前議定,他今日以箭袖戎裝入城。

  因為是箭袖戎裝,所以這件淡青色繡龍綢袍比普通袍於短半尺,僅及靴口。他本來就身材魁梧,今日身穿戎裝,腰掛寶劍,騎在高大雄駿的烏龍駒上,更顯得他的威嚴和英雄氣概。

  這一匹大順皇帝的禦馬烏龍駒,在西安時已經換成了黃轡頭,黃絲韁,銀嚼環,盤龍鎏金鐙,鍍金銅鈴。

  騎馬跟隨在聖駕左右,稍後一點,是丞相李岩、軍師宋獻策,右丞相牛金星三人,以備皇上隨時有所垂詢。跟在聖駕馬後的是六政府尚書。按照大順製度,這班文官們,因為天子是戎裝,他們今天都穿的是藍色官便服,暫以絳色絲絛代替王帶。

  但為著在東征的路上可以顯示文官的官階,官便服上也有補子,顏色是淡藍。李岩與牛金星是一品文臣,所以補子用金線繡著一個大的雲朵。宋獻策的補子上繡著兩個雲朵。尚書暫定為三品,補子上金絲線繡了三朵雲。

  文官的隊伍後麵是二百名扈駕騎兵,一律是出自青海的棗紅駿馬。大順的將士一律是藍衣藍帽,十分整齊。文武官員們的奴仆。長隨、親兵,人數眾多,一律騎馬走在最後。

  李自成以大順皇帝身份,沿路“警蹕”,自城外緩轡徐行,望著洞開的阜成門、西直門,並不進城,而是繼續往北走,然後轉過西北城角向東,到了德勝門外。守城門的大順軍將士跪在大道兩旁迎接。從甕城門外的大街開始,到進城後的沿途大街,已經由軍民們匆匆地打掃幹淨,街兩旁的香案也擺出來了。

  由德勝門一直向南走,然後經西單牌樓向東,轉上西長安街。所經之處,異常肅靜;沿街兩旁,家家閉門,在門外擺一香案,案上有黃紙牌位,上寫“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門頭上貼有黃紙或紅紙,上寫“順民”二字。

  倘若為著趕快進入紫禁城,最近的道路是走地安門進入皇城,再經玄武門進人紫禁城。但是新皇帝一不能走後門,二不能走偏門,必須走皇城的向正南的大門,即當時的大明門,今日的中華門。從德勝門到大明門經過的路線,是牛。宋和一群文臣議定了的。沿途“警蹕”,每隔不遠的距離就有兵丁布崗,氣氛肅穆,隻欠來不及用黃沙鋪路。按照牛金星、宋獻策二人的說話,君主不重則不威。隻有這樣,才能顯現出新朝開國之主的萬千氣象來。

  從長安右門外大約半裏地方向南轉,進公生右門,順著皇城的紅牆西邊向前走,一直走到正陽門內向左轉,到了大明門的前麵。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是一個四方廣場,俗稱天街,又稱棋盤街,此時已經黑壓壓的跪了一大片人。

  大明門的守門兵將在明朝原是錦衣旗校,從今天早晨起換成了大順朝的禦營親軍。城門樓飛簷重脊,鴟吻高聳,十分壯觀。城門三闕,中間有石刻匾額“大明門”;中間闕門兩邊掛的對聯是: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臣劉宗敏,率領文武百官,恭迎聖駕!”

  劉宗敏率領幾十員在黎明時已經進城的部分武將,還有新朝中央各衙門六品以上文官,都在城門裏邊迎接聖駕。依照宋獻策和牛金星在禦前擬定的新皇帝入城儀注,按照戰爭中勝利入城規矩,皇上不乘法駕,不用鹵簿,戎衣氈笠,騎馬入城,而迎駕的文武官員騎在馬上肅立街道兩旁,不用俯伏街邊。

  劉宗敏因為在大順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所以單獨立馬前邊,然後按照唐宋以來習慣,文東武西。而文臣是先按衙門次序,再按品級次序,即按照俗話所說“按部就班”的傳統規矩騎馬肅立在大街的東邊;武將們按照權將軍、製將軍、威武將軍、果毅將軍、遊擊將軍等官階為序,騎馬肅立在大街西邊。看見李自成的黃傘來到眼前,劉宗敏趕快在馬上抱拳躬身行禮答話。

  “捷軒,辛苦了!”

  李自成在馬上看得清楚,劉宗敏的披風、甲胄上星星點點的濺了不少血跡在上麵,看得令人頗為觸目驚心。若是往年,,便是劉宗敏渾身浴血,李自成也不會覺得有什麽奇怪的,但是,自從東征以來可謂是望風披靡傳檄而定,如何能夠讓身為提營總製的劉宗敏親自上陣?

  “說不上辛苦,卻也吃我殺得快活,打得過癮!”劉宗敏咧著大嘴笑了笑,“京營這群家夥,端的是硬茬子!若不是小虎子的震山營出動,換了別營人馬,隻怕要吃他們的大虧!就這樣,還是銅鍋遇到了鐵刷子!”

  對於朝陽門的戰事,李自成也是頗為驚訝,想不到戰事激烈到了如此地步。

  “朕也聽說了。若不是你捷軒當機立斷,令羅虎所部從崇文門登上城頭,沿著城牆猛撲城樓,隻怕這崇禎小兒當真會逃出城去!”

  “陛下,此言不假!據城內的將士們說,他們眼看著崇禎突圍的隊伍距離接應崇禎的京營人馬不過百餘步了,當真是千鈞一發!若不是震山營的隊伍從城上殺到,抄了京營兵馬的後路,此輩與崇禎匯合,衝出城外也未可知!”

  說起了朝陽門的戰事,讓一輩子見慣了血肉橫飛的劉宗敏也是心有餘悸。

  一隊一隊的騎兵列隊衝上來,硬生生的同震山營的騎兵隊撞在了一起,每一次騎兵對撞都是一聲悶響一聲慘叫之後便有幾個鮮活的生命消逝了。饒是震山營騎兵牆素稱強悍,卻也未能在京營隊伍麵前討了什麽便宜去。數千騎兵所布成的數個方陣,轉眼間便被京營騎兵一一攻破。

  如果不是羅虎及時下令騎兵撤回,由步兵火銃攢射來壓製京營騎兵的衝鋒,隻怕震山營的騎兵會一敗塗地。

  “陛下,這位便是臣在朝陽門城上俘獲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德化,此人見我軍在城下與京營鏖戰之際,親自在城頭擂鼓,以鼓聲為京營壯聲勢。羅虎指揮人馬攻克城樓之際,又率領人馬與我軍周旋,被俘前還打算跳城自盡!”

  劉宗敏命人將王德化押到了李自成麵前,請他發落。

  “捷軒,他忠心事主,也是忠義之士。不可為難了他。”

  李自成看著被幾個大順軍士兵緊緊看押住的王德化,雖然此人此時身上的蟒袍早已被撕扯的一條一縷的,臉上更是傷痕累累。但是,卻是一副置生死於度外的倔強神色。雖然下巴上沒有胡須,但卻讓人內心不由得發出一聲讚歎,果然是一條漢子!

  “陛下,不但這位王公公是一條好漢,護衛崇禎出城的那幾百個太監也都是有骨頭的漢子。從宮中一路打到了城門口,被我大軍斷了去路之後,猶自苦戰不停,直到最後力竭被俘。”在劉宗敏身後的羅虎說起了這場小戰鬥,卻也是一臉的讚佩。

  這一仗,護衛崇禎的四五百內操太監,陣亡者不下三百餘人,傷重被俘者百餘人,另有數十人見大勢已去,索性便手執已經砍出缺口的刀劍,直撲震山營的火銃隊伍。

  “都是好樣的。”聽完了羅虎的奏報,李自成也是一種讚歎,“林泉,這些人雖然是抗拒天命,但是忠心可嘉,你安排人把他們好生安葬。收集一下他們的家鄉籍貫事跡,日後本朝為前明修史時,此輩忠義之士也是要名垂青史的。”

  “是!臣謹遵聖命。”

  處理了忠義之士,眼前卻是一群衣冠禽獸們在天街上各具袍服冠冕,手中捧著履曆手本,同樣是按照所屬衙門和品級跪倒在地,迎候著大順天子。

  “臣,甲戌科進士,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叩見大順永昌皇帝陛下!”

  “****授首,萬姓歸心。臣,翰林院庶吉士周鍾謹為大順永昌天子賀!”

  跪倒的人群中,兩個不太甘心的聲音響起,令人頗有些意外。

  正在聽劉宗敏、羅虎等先入城的將領們講述著皇城內周皇後跟懿安皇後張嫣自盡,李邦華等大明二十餘名官員,駙馬鞏永固家等勳貴全家或是舉火或是自刎壯烈殉節之事的李自成,聽得了這聲音,轉過頭去,頗有些厭惡的望著黑壓壓跪倒在天街上的這兩千餘名投降官員。

  “是誰在那裏講話?!”

  正聽的羅虎講說如何在竹杆胡同阻擋住勢如瘋虎一般朝大順軍阻擊隊伍猛撲的兩股明軍,聽得興起的李自成,對這不長眼的聲音感到了萬分的膩歪。

  見皇上言語不善,立刻李雙喜、李強等人一個眼神過去,七八名如狼似虎的禦營親兵衝過去,沿途的官員們紛紛閃開一條道路,為這些人讓路,更有那打算表表忠心的,更是為禦營親兵們指點著,就是那個人。

  親兵們將那兩個說話之人從人群中揪出來,按到在天街上聽候皇上發落。

  那邊羅虎繼續為李自成講著竹杆胡同的戰事,渾然沒有發覺牛金星眼神裏不斷閃爍的目光。

  “陛下,如果不是有一部兵馬突然在竹杆胡同口開火阻擊王承恩所部,微臣當真是沒有臉見您了。”說起了當時的情景,羅虎兀自是心有餘悸。

  “陛下,臣向您引薦一個功臣。”羅虎從身後拉出一名身穿哨官服色的軍官。

  “陛下,他是臣部下一名火銃兵哨官王昌順,就是在竹竿胡同最要緊的時候,他的隊伍第一波趕到,阻斷了京營兵馬與崇禎匯合的癡心妄想。”

  “其部下火銃兵驍勇異常訓練有素,阻斷之後迅速列陣齊射,並且一輪攢射之後馬上發動刺刀衝鋒,一時打蒙了京營和太監,給後續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羅虎說得不錯,不過事情遠沒有他說的那麽輕鬆。王承恩和京營反應過來之後,立刻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一時間王昌順的線列猶如風暴中的小船,被兩側的彈雨席卷著推來推去。隊伍當中不斷有人倒下,一開始軍官還呼喊補位,後來都來不及喊,甚至無人喊,全靠士兵自覺補位。最後,阻攔的部隊隻剩下兩列殘缺的線列,但是卻始終如鐵壁一樣阻攔在京營和崇禎之間。

  看了看王昌順身上彈丸洞穿的戰袍,被煙火熏得黑乎乎的臉蛋,李自成也是頗為感動,又聽得此人的名字,頓時心中異常歡喜。

  “王昌順,你很好!讀書人都說撼山易,撼嶽家軍難。朕看,你比嶽家軍更勝十倍!”

  “這麽說,確山伯可以確定,崇禎未曾逃出城去?”在李自成身後冷眼看了半晌的宋獻策,將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丟在了劉宗敏與羅虎麵前。

  “不錯!咱老劉城上看得清楚,也審問了許多人,都說王承恩見無力突圍,便帶著崇禎向宮內逃去了!如果不是這樣,京營兵馬如何肯退出城外?”

  劉宗敏對於神棍宋獻策的發問頗為不屑,這廝無疑是在挑戰他的權威和戰功。

  “皇上,崇禎是否逃出城外,不妨請問一下王德化王公公,他始終在朝陽門城樓堅守,若是他見到了崇禎逃走,再行定策也不妨事。”

  李自成點點頭同意了牛金星的這個主意,示意幾名禦營親兵放開王德化,請他到跟前說話。

  但是,剛剛被鬆開束縛的王德化,腳步踉蹌的衝到了天街上,對跪在街頭的魏藻德、陳演等幾位曾經擔任過大明內閣首輔、閣老的官員,以及兵部尚書張縉彥、給事中光時亨、庶吉士周鍾等人拳打腳踢起來,一邊打,一邊口中喃喃的罵道:“誤國賊!誤國賊,天子何在?汝輩來此何幹!”

  等到王德化狠狠的抽了張縉彥一個嘴巴之後,因為體力不支而癱坐在地上喘著粗氣,李自成這才命李雙喜派人過去把他架起來,攙扶到自己麵前,命人找來一個棉墊令他坐下說話。

  正在詢問王承恩與崇禎等人的去向時,負責清理宮城和金水河附近宮殿的大順軍將士卻有了新的發現。

  他們將在宮中投金水河自盡的百餘具宮女、太監的屍體抬出玄武門的時候,有人發現了崇禎的禦馬吉良乘從煤山的院中出來,出了北上門,左右張望,似乎想進玄武門,又不肯進,抬頭叫了幾聲。這馬,鞍轡沒有卸,連肚帶也沒有鬆。負責清理皇宮兼追查崇禎一家老小下落的李過,恰好正因為尋找不著崇禎的下落,坐在玄武門內休息。得到稟報,立刻來到玄武門外,牽住禦馬打量,心中恍然明白,就在馬身上輕輕拍拍,將馬牽進萬歲山門,說道:“禦馬,你帶路吧,去尋皇上,尋找你的主人!”

  由這匹禦馬在前引路,果然在一個很隱蔽的去處找到崇禎的屍首。

  這個新發現,李過立刻命人飛報李自成。

  消息傳來,天街之上,立刻歡聲雷動。

  當然,歡呼聲不僅僅是大順軍將士發出的,那些急於表明自己棄暗投明立場的官員們所發出的聲音不比大順軍將士低一個分貝。

  “真是聒噪!讓他們安靜些!”

  李自成的這個旨意,立刻得到了李強的重複貫徹執行。他手下的數百親兵,各自舉起刀鞘、馬鞭,朝著兀自在天街上歡呼不已的群臣們猛抽猛打過去。

  看看天街上安靜了下來,李自成這才問這些官員:“你們從天亮就在此,呆了這許久了,想來是又餓又累了。”當即便有人回答道:“微臣肚子雖然很餓,但是心裏特別開心啊!(原話:肚雖饑餓,心甚安樂。)”

  “陛下,此事真假,可令王德化、杜勳等前往辨識,若是當真為崇禎,當以禮下葬才是。”

  李岩的話,頓時讓正在李自成麵前痛哭不止的王德化止住了哭聲,睜大了眼睛看著眼前這位大順皇帝。

  命人帶著王德化與杜勳等熟識崇禎的人前往辨認,李自成等人卻是要將眼前這些前來投順新朝的前大明官員處理一番。

  “陛下,此皆一時文章之士也!望陛下收錄,以開天下之士之路!”對於如何處理這些歸降的官員,牛金星第一個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未完待續。)

  ps:  伯夷叔齊兄弟兩個可是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了。這一章節裏所描述的,是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一幕。明末官員的節操,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