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隨地吐痰引起的罵戰
作者:猛將如雲      更新:2020-03-23 17:23      字數:5304
  一場突如其來的罵戰,便在幾份報紙上如海上卷起的颶風一般猛烈襲來,讓身在乾清宮中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和遠在山東為四處流竄的阿巴泰搞得有點疲於奔命的李守漢等各方都有些知所措。<<頂>><<點>>小說

  事情的起源在鬆江府上海縣。

  經過三年多的建設,這塊在黃浦江邊的蘆葦灘頭上建設起來的租借地已經初具規模,有些繁華地方的景象了。對麵的上海縣城儼然已經有成為商貿區附庸的趨勢。沿著城牆和黃浦江兩岸,到處都是臨時搭建起來的草屋竹棚,還有被當地人稱為滾地龍的毛竹和木片等材料搭建起最簡單的棲身之所。這裏乞丐滿地,流民滿街,到處是餓死倒斃的人群。街巷裏垃圾處處,菜葉灰土滿城都是,無數的人都在等待著通過對岸的檢驗,盡快的登上海船,去尋找自己的命運。

  同流民乞丐不同,商貿區裏進出的人們幾乎都是精神飽滿臉色紅潤來去匆匆的。

  商貿區外與江畔碼頭連接的道路,用煤渣、砂石鋪成的寬大路麵非常平整,為了使其更加堅固,細心的工匠們還在裏麵混雜了一些石灰燒灰,從碼頭到租界坦蕩如砥。雖然道路寬闊,可使數輛馬車並排行走,但卻實行著一種當地人稱為“交通規則”的行駛方式,左來右往,車馬再多,也無需避讓,更不會擁擠,顯得井然有序。

  與上海縣城裏坑窪不平的街道不同,商貿區內的街道盡是用燒灰鋪就的平整路麵。幹幹淨淨,沒有絲毫汙泥糞水,街道兩旁臨街一側的商戶鋪麵門口擺著一些竹筐,用來盛放垃圾等物,城內有專門的環衛局,招募那些年老貧困之人,特別年紀大的,每日定期打掃,收走垃圾,還有專門收垃圾的商販。販賣謀利。

  每天早晨有專門收夜香的人員推著車輛將各家各戶的糞便收走。到區外各處去販賣。這些糞便。不要說對普通農戶,便是對地主士紳,也都是寶貝,鄉間孩童無事。便是出去拾糞。隻是隨著農事廢弛。民戶逃亡的逃亡。拋荒的拋荒,各地糞便,已經好久沒人收了。

  商貿區內幹淨整齊。一切井然有序,光鮮亮麗,已經不輸相鄰不遠的南京、蘇州、杭州等天下名城。

  因為山東的大規模種植棉花,讓鄰近的人們也看到了一條很異樣的商機,催生了專門運輸糞便北上山東的船隻。這些人一麵收了各住戶的錢,另一麵出售這些米田共還能賺上一筆。

  基於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城裏對於嚴格執行不得隨地便溺,還有過往畜車的牛糞馬尿,不得隨意撒在街上的規定。商貿區內各條街道,雖然車馬熙熙攘攘,但是卻再也見不到往日那汙穢的情景,拉車運貨的騾馬,也都在屁股上套上一個草編糞兜,拉下就接住。

  當然,街道幹淨,主要還是巡捕房嚴格管理的功勞,準確的說,是罰款的功勞。我中華上邦,向來不缺少製定的十分漂亮的章程、規則,但是這些章程、規則、製度,說得再好,文字再嚴謹,也是需要人來執行的。而各種各樣的執行手段,最為簡單直接的,當屬罰款來得有效。除了罰款之外,巡捕房還有一項製度,那就是要將違規之人當街罰站,充當所謂的協作人員,直到他捕獲下一個違規之人。幾年下來,商貿區的外來人口,還有本地人口,除了那些從隆盛行和南粵軍之中派駐到此的,若是你不曾被巡捕房處罰過,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商貿區的老人。

  而這些罰款,經過上繳財政後,會照著比例,大抵是罰款總數的六成,撥付給巡捕房。之後會以執勤津貼的形式下發給巡捕,以加強他們的積極性。

  這樣一來不但巡捕房的經費充足了,也充分調動了巡捕們工作積極性,特別小部分選入的舊衙役,舊保甲,舊軍等巡捕的積極性,也讓商貿區內的常駐人口幾乎是被強迫的、成功地養成了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

  但是,風波的根苗也是由此而來。

  “呸!”

  一口黃中帶綠的濃痰被人吐在的馬路的階石上。幾個剛剛在飯攤上用過午飯的人談笑著便要離開。卻被兩名巡捕一臉壞笑的攔住了去路。

  “往哪裏去?!隨地吐痰,罰款!處罰!”

  頭戴黑色帽盔,身穿藍色短罩甲,腰間懸掛著粗大短棍的巡捕,從腰間的皮包之中取出一個黑皮簿子,“照著管理條例,隨地吐痰,需繳納十個銅圓的罰款,然後再在原地協作,直到拿獲下一名違規者為止!”

  這些巡捕也是多年的差役熬成的老油條,一雙眼睛賽過了木匠手中的尺子。通過執法對象的言談舉止神情態度,他們會用比超級計算機還要快的運行速度判斷出對方衣服下麵掩蓋的身份,哪怕是一個披著麻袋片的流民苦力打扮的,也能判斷出他是否是喬裝改扮來檢查流民夥食衛生情況的新來官員。

  眼前這五六個人,一身同樣的青布褲褂,神情彪悍,臉上浮現著營養良好的油光。雖然沒有攜帶武器,但是一望便知,這些人定是某個富商巨賈或是某個到商貿區遊曆的公子王孫帶來的家丁護衛。

  這樣的人,巡捕們一般都是不招惹,但是這樣的人也是他們歡迎的對象,因為他們往往會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拿出比罰款多得多的錢來了事。

  但是今天他們失算了。

  “叫什麽!繳什麽罰款?!”

  為首的一個家丁打扮的人習慣性的咧咧嘴,麵帶譏笑的看著眼前這幾個巡捕。

  這幾個家丁都是老兵油子,多少次從死人堆裏進出了。心裏已經完全沒有正常社會的法度意識了,要麽是他們殺人,要麽是他們被人殺。

  幾句話,雙方便爭吵起來。

  從一旁的酒樓上,這群家丁護衛的主人皺著眉頭看著這一幕。

  “侍畫,下去告訴他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壞了李姑娘的興致。”

  正在與李香君詩酒唱和,吟風弄月的興致勃勃的侯方域語氣溫和的叮囑隨身小廝。

  下麵的那些家丁,乃是他此次從歸德府南下避亂,捎帶著到南京準備參加會試時。侯家的故交、舊部。左良玉派人送來的,沿途護送他們到南京。防止在往南京的路途上,被數以十萬計的流寇和沿途的饑民撕成碎片。

  自古才子愛佳人。何況是侯方域這個以文采風流自命的人物?

  抵達南京之後,眼見得南京城中的“故交”。那些勳貴太監們都在忙著在江海聯防體係下大賺特賺。被他覷個空子。大搖大擺的以一時名動江南的複社四公子之名堂而皇之的進了媚香樓。

  李香君這種文藝小清新風格十足的女孩。遇到了侯方域這種才子級別的人物,如何能夠有抵抗力?當下便是一見傾心。更是趁著李麗貞外出的時機,與數名江南才子一道到這素來以繁華富麗而著稱的商貿區來遊曆一番。(哦。購物加旅遊嗎?)

  但是卻不想手下的家丁與商貿區的這些巡捕發生了衝突。當初在秦淮河邊的那一番折辱驚嚇,至今還是令侯方域每每午夜夢回之後驚出一身冷汗。何況,身邊這個佳人,雖然與自己此刻正是你儂我儂,郎情妾意。但是其母與寧遠伯之間的小**可是幾乎整個江南士林都清楚。以李麗貞此時在江南士子當中的人望,若是被她知道自己等於是將她的女兒拐帶出來,鬧將起來,怕是麵子上不好看。

  忍著那些巡捕們的奚落,侯府的家人塞給了巡捕們一塊銀元,算是將此事平息了下去。

  但是,以侯方域的心高氣傲性格高潔,當日迫於形勢,受了寧遠伯的一番羞辱之後倒也罷了,如何能夠受一群皂隸衙役的羞辱?當晚,當幾個下江才子議論起今日之所見所聞,頗為對商賈工匠與讀書人並列而坐表示不滿時,更是激發出來了他胸中怒氣。

  坐在一品香客棧的房間裏,便是李香君的貼身侍女前來傳信,說姑娘請公子過去用晚飯,侯大才子都是一動不動,腦海裏全是白天那幾個巡捕和城管的嘴臉。

  “爾等如何這般對待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

  “太祖聖諭,小民可撲貪官。沿途有司需提供車馬食宿,爾又是,膽敢對太祖皇帝的大誥不敬?”

  “對!況且,此地之法條律例,乃是本朝崇禎爺所定。你這廝,枉自讀了許多聖賢書,不守大明天子所定之法條,便是目無君父之人!”

  “吾等雖不敢言孝子,然君父教誨卻是牢記在心。此人連君父教誨尚且說不出,必然是大逆之子!吾等當代君父教訓此等逆子!讓他知道天地之間有浩然正氣在!”

  往常都是侯方域等人用君父聖人之道來搶白別人,今日卻是被別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了。這如何能夠讓他咽得下這口氣?當下命書童鋪紙研磨,他準備將數日來在上海縣的所見所聞,寫成文字,在江南時報上發表,“也為世人做當頭棒喝!為天下蒼生鼓與呼!”

  “公子,此等壯舉,如何獨獨丟下妾身獨往?”

  不知何時,李香君俏靈靈的身形站在了書桌旁。“公子須知,若是沒有家母的允可,隻怕是公子的文字便是如兩都賦一般可以一時洛陽紙貴,隻怕也難以登上江南時報的。”

  “那,姑娘有何賜教?”

  “隻要朝宗兄的錦繡文字能夠喚醒江南百姓,令朝廷大佬能夠正視時局,便是我等破家而為,也是值得的!”

  當晚,同侯方域一道遊曆上海縣的幾個讀書士子,也是慷慨激昂,為了能夠讓侯大才子的這篇煌煌大作如黃鍾大呂達到振聾發聵的地步,他們寧可掏出銀子來在江南時報上買版麵。

  “時人以江南為繁華富庶,江南又以杭嘉湖蘇鬆太為膏腴。時下上海縣卻為江南人所公認之富庶繁榮之所在。然學生看來。富庶繁華之後,卻是億萬生民之膏血!”

  侯方域的文字模仿了時下江南時報的半文半白風格,這樣的文字意境能夠引起共鳴。

  “上海之繁榮,皆由商貿區而起,然商貿區內,卻是酷吏橫行,壓榨不定。區外,則是茅簷草舍觸目皆是,蓬首垢麵者嗷嗷待哺。問之曰,皆為長江沿岸各處之饑民、流民至此。”

  “江南之糧價。據聞為中原被災各地所不敢奢望者。上好白米不過數元一石。仆以愚鈍之目觀之,浦江兩岸,大小船隻不下萬餘,若以此等船隻運輸糧米往各地。我大明何懼天災?各地百姓何以有饑餒之虞?然船戶告之曰。吾輩之船。概隻能出吳淞口,在崇明、杭州灣等處接駁轉運糧米布匹沿江販賣。此舉皆為所謂江海聯防協定所致!”

  幾個讀書人抑揚頓挫的聲音在一品香客棧的院落裏傳播,隨著這聲音。侯方域的文字也傳遞到了住客們的耳中。

  “這是哪位才子所做?當真是振聾發聵!我冒襄當以此下酒,浮一大白!”

  跨院裏,一個男人興奮的大叫著。

  複社四大公子的兩位,就此相見。

  不過,此時冒辟疆卻還沒有那位給無數曆史學者和三流小說作家製造了飯碗的董小宛在身旁陪伴。

  “吾輩複社,當效仿前輩東林,以家國天下為己任,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自當為民請命,廢除江海聯防協定,將糧米運至大明各地,以哺嗷嗷待哺之災民。”

  兩位日後都是靠著女人在曆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才子,在書桌前指點江山臧否人物。(似乎這二位不但都是因為女人被大家記住,而且,在節操等方麵,似乎還不如女人。)

  “朝宗兄既然開風氣之先,辟疆自然要追隨驥尾。便也要做一篇拙劣文字,為朝宗兄鼓吹一番!”

  冒辟疆也是說幹就幹。數日之後,一篇充滿了人文情懷的文字,便同樣出現在了江南時報的版麵上。

  “餘自上海縣遊曆,常有天上人間之感。毗鄰之間,咫尺之遙,上海縣城外江濱,與商貿區一步之遙。然卻令餘有莫大之惑,常有天台桃源謫落凡間之感。商貿區間,道路寬闊坦蕩如砥,房舍幹淨整潔自不必說。然一出商貿區,江濱之畔,觀看遊民之居所,頓時令人啞然。”

  冒辟疆很是詳細的描寫了在商貿區外等候著甄別與體檢的那些流民的生活狀態,那些四麵透風,隻能勉強遮擋雨雪的滾地龍房子。

  衣服隻能說是勉強遮住身體,勉強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說合體、樣式、美觀等要求,完全沒有人去考慮。無論是女人還是男人,都幾乎完全是一個樣式和尺寸,用黃麻和棉花混合在一起織成的紡織品,製造出了這些流民的幾乎統一服裝。

  吃的東西,在冒才子筆下,更是豬狗食都不如。蔬菜不新鮮,而且胡亂切上幾刀便下鍋加工。草草的煮一煮便成了桌上佐餐的菜肴。主食是用質量很壞的陳米煮成的粥飯。用來炒菜的豬板油是發臭的,偶爾有些鹹魚醃肉也是又瘦又陳又硬,都不知道是什麽時候製成的肉。冒才子甚至擔心,這些東西人吃下去會不會被毒死。

  最為令冒辟疆痛心疾首的是,在商貿區內,種種現象,聖人見到了勢必慟哭於九泉之下。原本應該世人恥於出口的利字,在這個滿是銅臭氣味的所謂商貿區內,幾乎是司空見慣的了。

  在秦淮河上,若是與某個青樓女子相好,勢必是人品、名聲、詩詞歌賦相貌舉止等等綜合指數都能達標之後,才能入得了姑娘的法眼,然後大把的銀子撒下去,才有可能一親芳澤。

  可是在這商貿區內,隻要有孔方兄和趙公明的幫助,任何一個青樓女子都可以施施然的滅燭留賓,讓客人體會到欲仙欲死的樂趣。

  兩位才子在報紙上遙相呼應,對於商貿區大加指責。在侯方域的筆下,更是將江南、中原等處糧價過高,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甚至強壯者從賊,老弱者填於溝壑等現象,直接歸罪所謂江海聯防協定和海關的關稅。

  “餘觀之上海,幾乎無一物不稅,江麵海上之船舶,無一船不懸掛海關特許貿易之旗幟。嗚呼!我太祖皇帝所手製之各項法度,竟無一條留存於世。餘甚疑之,今日之上海縣,究竟為何人之土?為何人之治下?我大明耶?寧遠伯耶?抑或為其他不足為外人道也之勢力?”

  因為一口痰而引起的各方罵戰,就此揭開了序幕。

  一時間,因為侯方域的這篇煌煌巨著,將矛頭直指南粵軍與南京勳貴集團的共同利益——江海協防以及與皇帝的切身利益——海關關稅製度,而引起了軒然大波。

  各方勢力,各色人物,紛紛跳上舞台來做一番表演。其激烈程度,不亞於此刻在遼東、在山東、在河南的戰事。(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