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在下有一弟子名喚鄭森
作者:猛將如雲      更新:2020-03-23 17:22      字數:5297
  在幹戈紛擾了兩天一夜之後,南京緩緩的回複了往日的平靜,街道上不再有肩上扛著大捆大捆綢緞,手上臂膀上滿是金戒指金手鐲興高采烈準備找個地方好好享用的光棍混混,卻滿是頂盔摜甲各執兵刃手擎大令的兵士們在街頭巡邏。隨時準備將擾亂留都的暴民就地正法。

  往日裏熱鬧繁華的街市之上,變得到處都是瓦礫垃圾,滿地都是破爛不堪的物件,在偶爾可以看見的血跡映襯之下,顯得越發的令人觸目驚心。

  五軍都督府、操江衙門、守備衙門聯合出了布告,令各街坊凡是參與此次上街鬧事之人務必立刻到地保甲長等處投案,否則一旦發現嚴懲不貸!

  在用黃綢子臨時趕製成的旗幟上,兩個用朱砂寫成的“義民”字樣越發的顯得張牙舞爪。旗幟下,二三十人一隊的鹽漕兩幫幫眾手中拎著棍棒,跟隨著五軍都督府的軍官士兵們在街道上巡邏,不時將幾個不長眼的流氓混混揪到街道正中一頓棍棒招呼,打得這些在別人身後撿拾些殘羹冷炙的倒黴蛋們抱著頭在地上亂滾。

  開國四大元勳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在南京地圖上留下了常府街、膺福街、鄧府巷街名。而徐達的宅子便是著名的大功坊,位置就在瞻園(內政部)旁邊,後來修中華路把大功坊並入其內。如今這裏已經成為了南京城市交通的主幹道。

  在府第的東西兩側路口建“大功坊”,牌坊上刻“聖旨”“開國元勳”“昭明日月”“大功”等大字,以及“旌表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徐達”的碑文。在牌坊兩側篆刻著太祖皇帝的欽賜對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名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在大功坊旁一座桂花開得正是十分茂盛的宅院之內,眼下正是一陣陣的嘈雜喧嘩爭吵之聲。同大功坊相比,這宅院外表普通。內中卻是別有一番天地,幾出幾進,皆裝飾華麗,景德鎮的祭紅,京城的灑線秀。蘇州的金器,看似隨意,實則十分精巧的擺放著。

  此時後堂花廳之上,麵對著隔著一泓池水正在咿咿呀呀唱著昆曲的幾個旦角們,圍著幾張桌案客人們神情各異,周圍則是密麻麻的丫鬟婆子侍候著。諸位客人坐的。也皆是黃花梨官帽椅,黃花梨八足圓凳,上麵鋪墊著毫州貽錦綢,這種氣派,便是內閣的閣老見了,也要甘拜下風。

  這些客人之中。非富即貴,很多人更是本身就有各式各樣的功名在身上,但是,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有著同樣的身份、背景,許多人還是出自同門。

  錢謙益坐在首席上,同同席的幾位長者低聲商議了幾句。站起身團團的向四周行了一個羅圈揖。

  “各位,在座的都是錢某的至交,或為長輩,或為同社社友,幾位小友也是忘年之交,故而錢某便不拘禮數了。在下想問一句,從昨日到今日,這兩天一夜,各位損失多少?”

  他這話引起了不少共鳴,立時廳中一些家族中經營絲綢茶葉生絲桐油瓷器等行業的人開始低聲抽泣。特別那些家中在南京附近開設有機房的生產型商人,更是號啕大哭不止,他們的作坊幾乎被夷為平地。單單是損失了那些織機倒也罷了,大不了花些錢再請人製作一批就是,難得是那些熟練的機戶。很多人竟然是全家失蹤!連帶著欠自己多年的工錢債務都逃之夭夭了!(嗯?又有奇怪的東西出來了!技術骨幹怎麽還反倒欠東家工錢?)

  至於說那些從事茶葉瓷器生絲桐油貿易的,也強不到哪裏去,各處商號之中連三條腿的凳子都被人扛走了,這一下,人欠欠人往來賬目都沒有了,如今正是與山西商人議定的交貨日期臨近,不能夠將今年的秋茶茶葉給人家,這生意可還做得下去?

  看到這些人悲痛欲絕的神情,其餘眾人雖然家業大多不在南京城中,算是躲過一次劫數,但是想起日前商議以大家習慣的罷市法寶來對付李守漢和劉孔昭來,卻未免有些暗自僥幸。但是,看著眼前這些被洗劫的家財一空的同社好友們,卻都未免有些尷尬。

  當日商議湊集各項費用時,大家都是踴躍認捐,也好令人在貢院等處煽動讀書士子,在街市上雇傭閑人,準備重演一下前輩們在蘇州的一番作為,像去年以一張留都防亂揭帖趕走阮大铖一樣,將李守漢和劉孔昭這份江海聯防搞的灰頭土臉的,從而不了了之,大家還可以繼續的大作生意。

  可是如今全都沒有了!

  “沐齋公,休要再提了!此間眾人,哪個不是損失慘重?原本以為可以以民意來驅使這群武官勳貴休要再對商賈之事打什麽歪主意,誰想到局麵竟至崩壞如斯?李某損失的不過是些珠寶、棉布、油鹽糖等物,我們損失可是要遠遠大於他數倍!方才有人給學生傳來消息,守備府責令上元縣、江寧縣要賠償李某的損失!”

  “想不到這群刁民,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收了咱們的銀錢,不光去搶那些南蠻商人的店鋪,搶到後來,咱們的店鋪也受了池魚之殃!”

  “各位社友,那一日在秦淮河邊,在下與侯公子等人基於義憤與擅作威福的李某衝突起來,不想被那李某好生無禮。此人侮辱讀書士子,此其一也!”

  “又假借海防名義,意圖聯絡勳貴武臣對江南大肆搜刮,限製我等出海謀生,這樣一來,江南多少人的生計便要斷絕?!”

  “據在下的幾位相與告知,在李某竊據的地域之內,無不是以重稅病商!什麽增值稅、所得稅,關稅,便是運送貨物的車輛船隻,也要繳納過路費、過橋費和養路費。列位想想,如此之多的苛捐雜稅,若是在江南推行開來,我等的日子還如何過得下去?!”

  “還有,以李某與東奴連番血戰的仇恨。若是被他知曉我等許多貨物便是經過山西相與的手轉賣給東奴,可還有我等的活路?少不得罰得傾家蕩產還是小事,重則就是牢獄之災!依照他製定的酷刑峻法,我等或是在礦山中采礦,或是在老林中伐木,或是修橋築路度過餘生。敢問在座諸位社友。可有誰願意這樣活下去的?”

  大明的商人,以所謂的晉商和徽商為代表,都是號稱儒商。與讀書士子基本上是一體兩麵,從小飽受聖賢書的熏陶。但顯然的,在家族利益與國家利益麵前,他們作出了選擇。

  隻考慮家族。不考慮國家,是他們的共性。以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朝鮮之役為例,若沒有江南徽商通過海上貿易大量走私硝石給豐臣秀吉幕府,隻怕這個外號猴子的天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在朝鮮支持八年。到了明末各地富戶寧願死在流賊與韃賊的刀下,也不願從豐厚的家產中拿出些錢糧來,為國庫作出貢獻。

  而被無數人詬病的晉商與滿清的交易主要經營糧食、茶葉、鹽、步與鐵器、生鐵火藥等各種軍需物資。很多晉商的第一桶金就是通過早期與蒙古走私而獲得。當在嘉靖年間開放邊市後,遼東的建奴卻又悄悄興起。從建州女真到如今赫然稱帝的大清國,晉商們便以張家口、殺虎口為基地,源源不斷的與建奴展開貿易走私活動。

  但是,追根究底,山西並不出產建奴需要的各類物資,他們還是要在大明各地采購,特別是糧食。這些內幕,眼前的這些商人要是說不知道,那才真是見了鬼!但是,看在白花花銀子的份上。他們都故作不知。隻管任憑晉商從自己手中將大批貨物買走,充當流通領域的商人。

  “那我們該怎麽辦?!連韃子都被他打得大敗,我們手中的錢財又遠不及他多!難道要我等招集護院家丁商號護衛莊子裏的佃戶,去到海上跟他的水師拚命,來個葬身魚腹?”

  一個身上有著舉人功名的大茶商絕望的叫喊著。

  “吳年兄。稍安勿躁!”

  錢謙益示意這位茶商坐下,與同桌的幾位長者交換了一下眼神,繼續進行著他的演講。

  “我江南眾人,也不是一無是處!他有堅船利炮,我有公道人心!錢某不才,也曾經被閹黨列為東林點將錄上之人!如今我東林諸同仁雖然年老,然長江後浪推前浪,複社諸位才俊亦是一時人傑!”

  商人們似乎明白了錢謙益的意圖,要利用東林、複社這張看不見摸不著的人際關係網絡來對付李守漢的南粵軍!

  “錢某因為薄有虛名,各處青年才俊便以師禮相待。諸多弟子之中,錢某最為看好的不過兩人!”

  “錢侍郎,那兩位才俊能夠入得老兄的法眼?”

  “一位,便是當日在秦淮河上與錢某一道怒斥權奸的侯方域侯公子,此人大名,列位想來已經知曉。”

  “另一位,諸位便不太知道。”

  “那是何方神聖?”

  “此位小友,老實說,錢某也是隻同他書信往還,神交已久。此人願意拜在錢某門下,如今算是我的記名弟子之一。”

  “何人?”

  “福建南安,鄭森。此子去歲便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如今算是貢生身份!”

  “咿!區區一個貢生?!當得了什麽大用?!”

  “就是!這樣的生員,隻怕還沒有秦淮河上的王八多!值得什麽?”

  幾個人對錢大才子對鄭森的如此重視表示很是不屑。

  “慢來!慢來!”

  倒是那位趙姓茶商眼睛裏滿是喜悅興奮的光芒,“錢兄說的可是福建總兵鄭芝龍之子,南安鄭森?”

  “不錯!正是此子!”

  聽得有人識貨,錢謙益立刻麵帶傲然,用得意的眼神掃視了一番眼前這群隻認得銀子、"biao zi"、園子、兔子的同社之人。

  “趙兄,莫非你與此人熟識?”

  “熟識倒是說不上,隻不過,在下販運茶葉,經常往來於八閩之地。耳邊經常聽得有人議論鄭芝龍此人。此人原本是海上生涯。在熊文燦手中招撫之後,先後擊破劉香,又與荷蘭紅毛夷人大戰於料羅灣,後又剿滅福建各處反賊山匪甚多,屢次為朝廷立下大功。如今已經是福建總兵。麾下兵馬船隻甚多,聲勢浩大。”

  “據說,此人如今依舊以海上行商販運所得養活麾下兵馬船炮,所部兵士數萬,船隻數千。”

  “在下在浙江也曾經聽人說起,鄭氏船隊往扶桑貿易獲利之多。遠非我等想象!”

  “可是,在下的幾位山西相與也曾經提起過,鄭氏與南中李家往來關係之密切,關係之融洽,遠非我等能想象。單是每年鄭氏從南中所購買之軍器、精鐵、糧食、油鹽等物轉手賣與山西商人所獲之利,便至少有數百萬銀元之多!錢大人提起鄭芝龍之子。莫非要請鄭家出來代為說項?”

  在場眾人一時間紛紛就鄭森這個人和他身後的鄭芝龍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花廳上熱鬧非凡,聲音幾乎壓下去了對麵幾個旦角的唱腔。

  “莫要如此失態!且聽牧齋講!”

  長者中有人發聲製止,頓時間令花廳上安靜了下來。

  錢謙益心中一陣意得誌滿,仿佛當年爭奪內閣首輔失敗的缺憾今日這個場合彌補回來了,“若是辦好此事,何愁不能起複。便是入閣拜相,也是意料之中之事!”

  明末的商人,其實就是官商,很多族中子弟做宮不說,又哪家沒有大勢力支持?商人家族出身的人,甚至有做到內閣首輔的。

  他們也向來驕橫怪了,不論文官武將,想找他們麻煩的,小則隻需一罷市,這些官將往往丟官棄爵。大則他們後台出動,彈劾如雲,那些官將,一樣是丟官棄爵。

  更何況,之前的東林、眼下的複社。便是他們用來左右政治格局的工具,若是能夠令江南的這些商人、富豪家族們利益得到了維護和滿足,區區一個入閣拜相,又有何難哉?!

  “列位前輩,各位社友、同年。在下仔細研討李某這個官職差事,始終覺得其中有些蹊蹺,但又一時間想不起其中關竅在何處。突然間想起,如今內閣楊大人也是在留都為官多年,江南各地頗多親朋故舊,以楊閣部之品德,豈能不念舊?豈能不回護?”

  “想到了這點,在下邊如撥雲見日,頓時開朗!李某之官職、差使、爵位,無一處不是朝中大佬們為了羈縻他而設下的陷阱!”

  “牧齋公何出此言?”

  “在下願聞其詳!”

  “其一,此獠之爵位,寧遠伯,以國朝製度,封寧遠伯,寧遠便是他的食邑所在。可是那裏如今又是關寧軍的重地,試問,他是去就封地呢,還是不去?不管他去還是不去,關寧軍,前仇舊恨,早已經視他為眼中釘,恨不得早日去除而後快!”

  濟南戰役,守漢指揮所部擊潰兩白旗,將原關寧軍組成的包衣牛錄殺得幹幹淨淨的事情,雖然沒有正式行文於邸報,但是早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而且還將祖家的重要將領祖寬軍前正法,以關寧軍和遼西將門那種心胸,如何能不恨李守漢?

  想到了此處,花廳上的氣氛頓時歡樂了許多,原來這個家夥雖然實力雄厚,但是仇人更多,若是我們將他的仇人都聯合起來,何愁不能把他趕回南中老巢去?!

  “其二,便是他的這件統管閩粵南直隸海防兼理海上緝私的差事!各位,廣東廣西海麵已經是他李守漢的禁臠,我們且不去管它!可是毗鄰的福建海麵呢?那裏可是在下方才提起的鄭芝龍的衣食軍餉來源!可以這麽說,福建最大的海商,便是鄭芝龍這位福建總兵!列位想想看,一旦鄭芝龍接到了李某以三省海防兼理緝私差使的名義發去的公文,令他不得再行海上私商之事,鄭某如何養活他部下數萬人馬?鄭某豈能善罷甘休?!”

  “以楊閣部對世事之洞明,給李某所定的爵位、差事,實際上是為他在南北兩地各自尋了一個對頭!”

  “牧齋兄,你就隻管說,咱們這些人應該怎麽辦?”

  “就是!你可是閹黨們定的咱們東林這些人中的天巧星浪子燕青!這出謀劃策的事情,還要你多偏勞一下才是!”

  “在下這個法子,說起來很簡單。便是令李某成為天下人眼中的獨夫民賊!天下人共討之!”

  江浙一帶的東林一係麾下財團,雖然和那些晉商們有著竟爭關係,但是因為北方需要的糧食,鹽巴,鐵料,茶葉等可以為晉商帶來暴利的物資,需要從南方輸入,所以那些晉商們,與許多江南,廣東各處的財團們,互為竟爭對手同時,又存在合作關係,可謂同氣連枝,互為聲援。在“與民爭利”這一點上,他們的看法是一致的。

  隻要稍加撥弄一下,李守漢立刻就是與全天下的利益集團作對!而且他們已經行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