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套筒式槍刺
作者:猛將如雲      更新:2020-03-23 17:22      字數:6532
  在河靜製鐵總辦蘇老四、河靜製造總辦馮默峰、河靜冶金總辦楊天石等人的引領之下,守漢來到了新近建成的兩座高爐前。

  “主公,新近落成的這兩座高爐,同以往的高爐一樣,都是每三日可以出鐵或者是鋼七百噸,晝夜輪換不停歇。”

  負責管理製造冶煉鋼鐵事務的蘇老四如數家珍一般的為守漢介紹這新增加的高爐產量。

  “如今我們接了很多內地的單子,簽了文書收了人家的錢,做生意嘛,講究一個信譽,既然收了人家的錢,自然就要把貨色給人家。”

  如今守漢手中已經有了六座小高爐,無日無夜的向空中排放著粉塵和汙染,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絕對要去坐牢的行為,在這個時代卻是一種興旺發達的象征。

  隨著天氣轉暖,從北方陸續傳來了大量的契約文書,隆盛行分布在各地的商號為河靜製鐵和河靜製造爭取來了重達數百萬斤,為數多達幾十萬件的鐵器訂單。從鍋鏟菜刀,到犁杖鋤頭,舉凡是居家生活的工具都是一應俱全,更有從遙遠的黑龍江來的消息,要鎧甲,要鐵弓,要兵器!

  而遠在東瀛的各位大名、德川幕府的將軍,也是不甘心自己在參覲交代活動中被別人比下去,紛紛派人前來要求訂購各式各樣的武器盔甲,用來支付貨價的方式和種類也是五花八門。

  從硫磺到赤銅,從勞工到女人。一切都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到的。

  乘著手頭官奴數量多,此時不大舉冶煉鋼鐵占據市場,更待何時?

  按照守漢的旨意,大批的官奴被編成五十人一隊的勞工隊,由各處挑選出來的倭人勞工充當。這些倭人工頭,在“完成工量可以積累工分,提前入籍”、“超額完成工量獎勵工分,更快入籍”的刺激誘惑之下,每天拎著生牛皮編成的皮鞭,從啟明星還在天邊開始。便督促手下的勞工起床工作。一直到星星月亮在夜幕中閃爍,同爐火燈光爭輝。

  在倭人工頭的皮鞭之下,這些被抓捕來的土著官奴,從事著最為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礦井下采礦。將沉重的礦石一筐一筐的從深邃黑暗的井下運到地麵上。

  “每一隊每天的采礦數量以運到地麵為準。至少十噸!”

  這是要求完成的額定每日的工作量。隻有完成了這個數字,工頭們才有工錢之外的工分獎勵,可以在工分積累到一定數量的時候要求入籍。

  而為了完成這個夢寐以求的目標。這些來自東瀛三島的矮子們,紛紛的給自己手下的土著官奴們增加工作量。

  你加一噸,我加兩噸!最凶狠的加到了五噸。

  不過,相比較起另外一個角色來,倭人工頭的心腸就如同觀世音一樣慈悲了。

  “我們礦場和冶煉場,在這些犯了罪的土人官奴中選拔了些人手,都是些願意洗心革麵為將軍效力之人,充當工頭的副手、翻譯之類的角色。給他們的條件就是可以每月有一份工錢,不多,五錢銀子,另外,參考主公提出的工分積累入籍製度,也相應的提出了一個工分獎勵升級為正常官奴的法子。”

  這些人為了早日成為可以通過勞動獲得自由身的正常官奴,紛紛對舊日的同胞揮起了大棒。比起倭人工頭的皮鞭來,這些大棒子更是土著官奴的噩夢。

  雖然有著守漢“養牛當然不希望牛死”的信條,為這些官奴提供了能夠充饑果腹的食物,但是,巨大的體力消耗卻也是要命的。每天都從工棚裏抬走至少幾十具屍體,至於說死在礦井下、因為體力不支而被沉重的礦石筐砸死的,更是比比皆是。

  對於這樣的死亡,倭人工頭和土人副手們非但沒有發愁,相反倒是心中暗喜。因為每一隊五十人的編製一旦出現了虧損缺額,便會有新人來填補,這些新人的體力要比那些死去的人強得多了!

  更加令人發指的是,在不分種族、不分信仰的人類共同特點,貪婪的驅使下,來自東瀛的倭人工頭、來自南中島嶼和山林中的土人官奴副手和南中軍的夥夫、管事們,聯合在了一處,打起了土人官奴夥食的主意。

  土著官奴每天規定的油鹽被悄悄的減少,從每人每天三錢油一錢鹽變成了一錢油三分鹽。肉食數量被減少,品種也被更換,原本的三天吃一次燉豬肉,變成了五天吃一次魚肉。連主食規定的米飯都被悄悄的換了。

  番薯芋頭玉米棒子芯混合在了一起,被一個不知道哪位天才的讀書人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共和麵”!取其混合在一起,行周召共和之意。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礦場和工場外麵一座座墳頭不住的擴大著墳場麵積。

  以人換礦!

  這個沉重的口號在倭人工頭之中悄悄的流傳著。

  每天近百人的死亡和傷殘率,保證了冶煉場高爐的需要,一車車的鐵礦石、煤被送到了冶煉場、焦化廠,變成了鋼鐵工業的原料。

  不過,這些事情當然不用守漢操心,他隻管視察自己的鋼鐵工業和軍工製造。

  北上勤王歸來,各級軍官和士兵都提出了這樣的感受。

  “要是火銃兵也能夠參加格鬥,長矛兵一樣可以用火銃殺敵,漫說是兩個甲喇的建奴,便是兩個旗的建奴,也不在話下!”

  一邊要滿足內地各鎮的訂貨,另一麵也要考慮一下為自己的部隊增加一些新的玩具,守漢才有了這次河靜之行。

  昔日的太平洞兵工廠裏,人來人往的熱鬧無比。

  大批的工匠在自己的位置上認真的忙著屬於自己的那道工序,顧不得打量從一旁走過的李守漢一行。

  這座巨大的工棚承擔的任務是將打製好的胸甲進行打磨、穿好皮條等附屬配件之後。上油封存。

  打製盔甲並不簡單,宋時的步人甲,甲葉達一千八百多枚,還有穿孔,細磨多道工序,製造一副鎧甲,需要近月時間。製造一副西方的板甲,同樣要一個月時間。使用了水力對球墨鑄鐵進行一次鍛壓成型後,胸甲的效率提高了不知幾倍,製造成本卻下降了不少。而胸甲內襯的縫製與鑲嵌。更是為蘇三娘的崇拜者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這座長達二百多米的工棚。裏麵便有千餘名婦女在各自的崗位上流水價的為一副副的胸甲加工製作著。

  穿過這座工棚,來到了沿著河邊修建起的一座堤壩旁,這裏是另外的所在,負責打製刀劍的工棚。

  由堤壩上水流帶來的巨大動力驅動著沉重的鍛錘。河水帶起了的水花和熾熱通紅的鋼鐵相互接觸。大量的水汽在這種竹木搭製而成的工棚內彌漫著。

  多年來進行的觀念改造和現實中的地位提高。這裏的工匠們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遠非內地那些可憐巴巴的匠戶可以比擬。人在實現並且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之後,所煥發出來的幹勁是無法計量的。

  雖然不像滿清那樣執行所謂的射甲不入立斬工人的嚴苛法度,但是。如果出現了質量問題被追究回來,那麽按照南中軍多年來形成的製度,處罰起來也是很簡單直接的,“開除!驅逐!”直至遭受牢獄之災。

  自從宣傳隊口中得知內地天災**不斷的消息後,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比珍惜眼前的生活,質量問題和生產成本紛紛下降。

  而這裏的一位工匠,便是從一個宣傳隊員、參加了河西務之戰的火銃兵口中,得知了軍中的議論。便嚐試著打造出了一根可以插入銃管之中的矛頭。

  根據曆來鼓勵創新的做法,在經過試驗認為此物可行的情形之下,這個消息被逐級上報到了守漢麵前。

  守漢到這裏來,便是為了這個東西而來。

  如果將長矛兵全部換裝變成火銃手,那麽火力和一次彈丸齊射質量勢必要提升一個台階。進而會帶來一係列的要求:火銃的增加,勢必要提供更多的火藥和彈丸,輜重兵的數量要增加,原有的戰術和陣型也要進行修改。

  是不是需要改變軍隊的編製和各級編製中的數量,守漢也在舉棋不定。

  但是,看了這柄刺刀的樣品之後,守漢有些泄氣,這完全就是一根短矛的變化,實際上它本身就是一支帶短柄的矛頭,隻不過是三棱矛頭長度做了一些調整,隻有六十厘米左右。使用的時候將短矛自身帶著的短柄塞進槍口並插緊,火銃就搖身一變成為一支兩米多長的短矛。可以供火銃兵們用來拚殺。

  而且插進去費勁不說,拔出來時更麻煩。必須要左敲右擰的好生費上一份氣力,才能將刺刀從銃管中取出,但是這麽一番折騰下來,銃管上便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瘢痕,影響以後的射擊效果。

  雖然沒有奢望搞出來守漢熟悉的卡座式刺刀,但是麵對著這樣的坑爹貨,守漢也是滿腔的熱情變成了一個詞,無語!

  “這位兄弟,你這個短矛,裝在銃管裏,那銃管就被它堵塞了,如果我想在肉搏之前再開一次火銃,應該怎麽辦?!”

  眼下,南中軍中的近衛營、鳳凰營、麒麟營、玄武營中的精銳部隊,已經可以做到火銃兵在距離敵人二十步到三十步之間再開火。如果如守漢所說,在距離即將進行肉搏的距離上再開一次火銃的話,基本上對陣的敵人已經是所剩無幾了!

  但是,這樣的插入式短矛,卻無法完成這肉搏白刃戰前的最後一次射擊,而且,對於銃管也有很大的損害。

  一旁的馮默峰和蘇老四楊天石等人見守漢臉色有些不豫,知道這個工匠研製的這根短矛未必能夠入得了守漢的法眼,正欲想個法子把他打發掉,免得守漢一會發脾氣。

  卻不想,守漢這個時候開口了。

  “兄弟。你過來。”

  他點手將那打造出這個插入式短矛的工匠呼喚過來。

  “我得說你這個想法不錯,把短矛同火銃合在了一處。這樣,使用火銃的兄弟和用長矛的兄弟實際上就合二為一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個短矛,和內地邊鎮上用的叫四子銃一銃劍的很是類似,不過他們的銃劍不如你的這個短矛,短了一截不說,而且那銃劍隻是塞在銃管上,同樣是不能進行射擊。”

  雖然是溫和的誇獎著那工匠。卻亞賽抽了眾位工匠、總辦們一個響亮的耳光。眾人一向是以技藝精湛、奇思妙想不斷而自豪的。不想主公和軍中將士提出的這點小想法卻無法落實。這讓眾人如何能夠過得去?!

  “列位也不要過於自責。”

  守漢目光挨個在自馮默峰、蘇老四、楊天石和跟隨自己前來的黃一山等軍中將領臉上掃過一遍。

  “這個短矛插入銃管的做法,事實上已經完成了軍中將士給火銃兵也配備短矛的要求。不過,是本將軍今日又提出了一個新要求,這位兄弟一時無法做到罷了。”

  他在激動的眼眶裏滿是熱淚的那工匠肩膀上拍了拍。

  “兄弟。行一百者半九十。你已經走了九十裏了。剩下十裏,咱們就一起走完就是了。”

  守漢的目的是要打造出來套筒式刺刀。

  這種刺刀可謂是刺刀界承上啟下的劃時代產品。

  套筒式刺刀的應用可以從17世紀一直延續到抗戰時期的敵後戰場,為了給各式各樣的雜牌步槍都配備上刺刀。敵後根據地的軍工工作者絞盡了腦汁最後還是將這現代卡座式刺刀的祖師爺請了出來,這才為五花八門的步槍統一配備上刺刀。

  與卡座式刺刀的嚴格要求不同的是,套筒式刺刀可謂是模糊理論的身體力行者。不論是采取三棱還是四棱刺刀,在刺刀末端一側都帶有空心握把,使用時握把套在槍口上,並旋轉一定角度,讓槍管外的卡筍卡入握把上的凹槽內,將兩者固定在一起。這種結構中,刺刀刀身偏於槍管軸線的一側,兩者間隔一定距離,使射擊與刺殺互不幹涉。

  這樣一來,刺刀作為輔助作戰工具的地位便告基本確定。

  在守漢的招呼下,馮默峰等人各自在工作台上尋了一個位置圍攏了過來,準備在守漢的帶領下大家集思廣益的把主公提出的這個既可以進行刺殺肉搏,又可以在肉搏前打出一發彈丸的火銃利器給軍中搞出來!

  恍惚中,馮默峰仿佛又回到了將軍府初創業的時候,那時候為了某個事情,將軍也是這樣同匠師們圍攏在一起仔細的研習一番,最後找出最好的途徑和技藝來。

  “但願這次也是如此,能夠為軍中配上這個槍刺,我這河靜重工的總辦當得也可以心安些!”

  馮默峰不住的對天禱告。

  在守漢的提議下,有人取過一柄矛頭來,同那工匠打造的插入式刺刀擺在一起,供眾人在這裏參詳對比。

  “列位,你們看,矛頭這裏留著套管為的是什麽?”

  “主公,您特意的說笑了,這矛頭要是不留著套管,如何在矛杆上安裝?!難道說用繩索綁在木棍上?!”

  “嗯?”馮默峰和那打造銃劍的工匠等幾個人不約而同的發出了一聲質疑之聲。

  “難道我們都走進了一個死胡同不成?忘記了這銃管也可以當做一根矛杆來看待的?!如果說也是像安裝矛頭一樣,在這三棱矛頭上加上一個套管,不就可以很是順利的將主公說的槍刺很是順利的安裝在銃管上?!”

  幾個人都從別人興奮的有些發紅的臉上讀懂了這層意思。

  這一層窗戶紙捅破了,眾人的思路便豁然開朗起來。

  幾個人找來了紙和炭筆,開始在紙上勾勒起草圖來。

  守漢見大家已經有了思路,也不多說,隻管到一旁觀賞著這工業前時代的冶煉廠、製造企業的壯麗景象。

  很快,在眾人的吵鬧聲中,馮默峰手中捧著一張被勾勒描畫的有些紛亂的圖紙來到了守漢麵前。

  “主公,您請看。這是咱們討論過的槍刺設計草圖。”

  六十厘米長的三棱槍刺,槍刺末端帶著一個大約八厘米長的圓柱形套筒,套筒與槍刺之間有一個大約一厘米左右的弧形過渡,充當了連接和變徑的作用。

  “打造出來試驗一下!”

  很快,幾柄還帶著燙手餘溫的槍刺便擺在了眾人麵前。

  拿起一柄槍刺仔細觀看,從手上穿過來的感覺,這用熟鐵打造而成的槍刺還是頗為有些沉重的,從套筒到前方弧起圓滾滾部位,都和守漢內心設計的套筒式刺刀相距不遠。槍刺本身的設計,依舊是與喪門槍的矛頭一樣。采取三棱設計。槍刺整體給人的觀感,便如同一根圓滾滾的鐵棍,逐漸變窄,最後收於一點。形成鋒芒。在整個槍刺三分之二的部分都開有血槽。一旦被這樣的槍刺刺中。便會大量失血而死。

  “怎麽安裝、固定?”

  東西設計的再好,無法再銃管上固定,也是一件無用之物。

  有人拿過一根銃管。不知道工匠們用的什麽法子,上麵一個突起的鐵疙瘩,充當了套管的卡筍。

  “今日主公要的有些急切了,我們打算在套管和銃管上設計兩處卡筍,這樣便是雙層的固定,越發的牢固了。”

  “哢噠”一聲,馮默峰手中的套管已經同銃管牢牢的結合在了一起。他隨手遞給在一旁的黃一山,示意他不妨試用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幾頭豬羊慘叫著被綁到了木柱上,身體上披上了兩重甲胄,一層鑲鐵棉甲和一層鐵甲,都是從遼東反賊身上扒下來的戰利品。除了賣給友軍之外,剩下的除了作為展覽之用以外,便是用來試驗各種武器的威力了。

  “殺!”

  黃一山領著幾個親兵各自舉著銃管很是別扭的朝著豬羊衝殺過去,沒辦法,以前都是手執長矛,現在手裏的銃管要比長矛短了不少,用起來自然不那麽得心應手。

  “噗噗噗!噗!”

  幾股血箭噴灑出來,濺得他們幾個人身上臉上都是。

  “槍刺沒有問題!就是用起來不像長矛那麽順手,力度和重心都要摸索一下。還有,刺出去時的方位也要估算一下,因為這個,”黃一山一邊向眾人講述著自己的感受,一邊用手指著套管上那弧形的過渡部分,“差著有半寸,所以,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差距,才能想刺那裏就刺哪裏!”

  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後,眾人一致同意將槍刺進行試生產,先用熟鐵打造一千柄,供近衛營進行摸索實訓使用。而那最早研製打造出插入式短矛的工匠被授予了套筒式刺刀的專利,並且提升為工棚管事。

  當辦理完這一切,守漢一行人上馬準備離開河靜重工的時候,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被黃一山等人刺死的那些試驗用豬羊,被當做了今天的加菜賞給了下班的官奴食用,官奴們圍著幾口盛滿了肉食和湯水的大鍋就著白米飯埋頭苦吃,幾個官奴甚至為了爭搶一塊大骨頭發生了毆鬥。

  這怎麽也不像是三天可以吃一次肉的人幹得出來的事情啊?!

  守漢決定要了解一下。

  當一個親兵拽著一個官奴從人群中走過來,令那官奴跪在守漢馬前回話時,河靜製造的幾位管事、坐辦們臉色開始發生變化。

  “主公,這廝說他們好久沒有這麽吃過肉了,就算有肉也是些臭魚爛蝦之類的,這樣的大塊肉還是幾個月來頭一次吃到。”

  “我記得我當日定了這些土人官奴的夥食標準了吧?每人每天三錢油一錢鹽,三天吃一次肉,平日裏米飯管夠吃,也曾經令有司每月月底將他們下個月的夥食費用如數按月下撥給你們了吧?!”

  守漢臉帶寒霜語氣有些陰冷的問著幾位總辦。

  幾天之後,十幾個倭人工頭和二十幾個土人副手,被執法隊在土人官奴隊列前斬首示眾,罪名是“不按照主公旨意辦事!”

  而不是貪汙官奴夥食費,不過,夥食倒是按照標準落實了。

  “阿爹,為啥要殺他們?您不也討厭那些肮髒懶散的土人官奴嗎?”

  守漢的長子華宇有些不解。

  “華宇,你記住,他們的該死之處,便是不按照我的意思去辦事,而不是貪汙糧餉,導致大批土人死亡。”

  “那,他們要是貪汙呢?”

  “一樣得死!”

  小華宇有些聽不懂阿爹的意思。(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