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一桶金的由來(上)
作者:猛將如雲      更新:2020-03-23 17:21      字數:3356
  半個月之後,鹽戶村被整體搬遷,成為了最早的一批搬遷戶,所有的灶戶按照人頭分得了土地,高高興興的走了。

  很快,沿著海岸線,修建起了一片片鹽池、鹵水池、結晶池。用青條石砌築,安裝了抽水車,十幾條健壯的牯牛日夜不停的在抽水車上工作著。

  “整個鹽戶村,所有的海邊土地都建成了鹽田,鹽池占地大約是三千畝土地,用五百俘虜擔任鹽丁,鹽戶村中駐紮著一隊近衛營士兵,加強後將近一百人馬。日夜駐守巡邏。外人絕對難以入內。”在鹽戶村擔任警衛任務的阿金,這個樸實的苗家小夥子,如今是近衛營的隊官。

  按照每十五畝鹽田每日可加工一百噸海水計算,每十五畝鹽田一晝夜可得粗鹽三噸左右。

  經過試驗,得到的數據令福伯和鹽梅兒驚得幾乎舌頭都掉了出來。如果三千畝鹽田都是如此的效率,每晝夜便可得到粗鹽六百噸,合一百二十萬斤!即便是打個對折計算,六十萬斤也是驚人的。

  不過,後麵的事情,更是令人大喜過望。

  “這幾處泉水,我用秤子稱過,後山的這眼泉水最輕,含雜質最少。且又經過了一晝夜的晾曬,雜質都已沉澱。”一邊說,李守漢一邊指揮著鹽丁將粗鹽倒進水缸中,不停地攪拌,令鹽粒盡快溶解。

  而後,將鹽水倒入用棉花壓製的緊緊的棉板上過濾。過濾後的棉板上留下了很多的雜質,黑色的、黃色的。經過幾層棉板的過濾,鹽水已經是清澈透亮。

  “很好!再用木炭!”

  經過木炭,哦,就是活性炭的過濾,基本上,鹽水裏已經沒有什麽雜質了。

  一個鹽丁偷偷的伸出舌頭舔了一下鹽水,已經嚐不到他習慣的那種苦澀的海鹽味道了。“天哪!這個漢人真是神奇!真是天神選定的人物!”

  幾經輾轉,鹽水最終倒入了幾口大鍋中,與其他鍋灶不同的是,鍋中鑲嵌著銅板,防止鹽水對鍋的腐蝕。

  “爾等是我將軍府的商人,日常經營的便是食鹽。你們看看,這樣的鹽,該當如何?”

  李守漢召集了“裕和泰”鹽號的掌櫃蔣益禮和他手下的大夥計,丟給他們兩份鹽的樣品。

  “大人,”蔣益禮仔細看了看潔白如雪,細膩如粉的精鹽,“這樣的鹽,如果進貨的話,應該是一百五十文一斤進貨,二百文以上賣出。”

  大夥計看了看另外一袋鹽,“大人,這樣的鹽,比掌櫃的手裏的鹽略略差一些,但是,也能夠賣到一百二十文以上。”

  “咕咚!”一聲,老成持重的福伯椅子倒在了地上,“唉!老了,腿腳不利落不說,連椅子也欺負人啊!”一邊掩飾著,一邊在心中暗自計算著,鹽戶村的鹽田,如今每個月至少可以出產六萬石,加工之後,至少可以出精鹽一萬石,出濾鹽三萬石。按照精鹽八十文,濾鹽六十文的價格計算,扣除幾乎沒有的人力成本和設施建設成本、折舊成本,幾乎每一斤鹽的利潤便有六十文,如此算來,每個月便有十幾萬銀子的收入。

  有了這樣固定可靠的餉源,少爺的宏圖大業,何愁不成?!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哪個說的?!

  就在裕和泰的掌櫃們大張旗鼓的向各處批發精鹽,收錢收的不亦樂乎的時候,李守漢陷入了沉思。

  有了錢之後,產業革命的啟動資金弄到手了!但是勞動力還是嚴重不足啊,就算是瘋狂的抓人回來也不夠啊,因為勞動力多半都在種田,畢竟生存才是第一要務。不行,必須想法子提高糧食產量才行!但問題是怎麽提高呢?雜交水稻可不是那麽好弄的,有了……

  來人,快叫吳存節過來。

  說道吳存節,其中還有一段軼事。李守漢以雷霆之勢掃除了何天福後,專門貼出招賢布告,作為一個屢試不第的老童生的吳存節,第一個跑到將軍府投效,(其實就是想找一個飯碗!)看到他遞來的名帖,守漢差一點將嘴裏的一口茶噴到鹽梅兒的新裙子上。

  “吳存節,以字行。號南郎。”

  “這狗日的不就是純潔狼嗎?!”守漢心中暗暗好笑,這是他喜歡的一個作家的昵稱。從此,純潔狼、吳老狼,便成了吳存節的外號。當然,除了少數幾個人之外,沒有人敢當麵叫。這吳存節雖然科舉水平很爛,不過卻寫得一筆好字算的一手好賬,於是乎李守漢便讓他給自己當帳房。

  “學生吳存節,拜見東翁大將軍。”吳存節一進門,立刻給李守漢行禮。

  “我說老狼啊,跟我就別這麽客氣了吧。”李守漢一麵扶起吳存節一麵問道,“如今我們治下有多少人丁戶口?田地有多少?”

  “回東翁,前日學生做過統計,如今東翁治下直管的人口有一萬五千多戶,丁三萬五千餘口,田三十八萬六千餘畝。第一季水稻己經收割完畢,共計六十四萬七千石,依照東翁二十稅一的納糧稅率,共有三萬二千三百五十餘石解入糧庫。”

  “恩,不錯不錯。老狼啊,你不覺得我們現在入庫的公糧太少了一些嗎?難道你不想把公糧弄多一點嗎?”李守漢笑嗬嗬的問道。

  吳存節一聽臉色立馬就變了,撲通一下跪倒地上大呼:“東翁萬萬不可啊!子曰:民無信不立。東翁數月前已昭告治下:糧稅取二十稅一。而今東翁若要貿然提升糧稅,日後將如何取信於民?懇請東翁三思啊!”

  這都哪跟哪啊?李守漢有些哭笑不得了,趕緊扶起吳存節說道:“我說老狼啊,你看我像那種出爾反爾的人嗎?我的意思是想法子把產量提上去,比如一畝稻子年產四石,按照二十稅一的話就是繳納24斤稻米。但如果一畝稻子年產十石呢?按照二十稅一的比例繳納的公糧不就有60斤稻米了嗎?”

  “這。。。這怎麽可能?”雖然弄懂了李守漢的意思,但是吳存節仍然是一臉的難以置信。畢竟17世紀,哪怕是中南半島這種擁有水稻天堂稱呼的地方,三季稻畝產也不會超過四石,而李守漢卻提出了年產十石的目標,這能不讓吳存節吃驚嗎?

  正當吳存節在想怎麽弄出十石米時,李守漢繼續說道:“你派人通知一下,十天後每個村派一個既精通種田又精通養魚的人到將軍府,同時把布告也貼出去。另外,準備雌雄大鯉魚各五十尾跟柳樹枝若幹,我十日後有大用。”

  “這。。。。東翁要這個有何用?”吳存節更糊塗了。

  “啜!那麽多廢話幹什麽!”李守漢有點生氣了,“老狼啊,你既然在我手底下辦事就要明白一個道理:我的命令,你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同時在執行中加深理解,明白嗎?”

  “學生明白。”

  “明白還不快去辦!”

  十天後,從四麵八方趕過來的百十個村子的代表齊聚大將軍府,李守漢來到他們麵前,清了清嗓子說道:“諸位都精通種田養魚,這次讓大家來就是我有一種養魚的法子要跟大家夥參詳參詳。”

  說完,遍讓人把這百餘人引到了塘邊,帶大家站定,李守漢又說道:“大家看,這塘裏有我放的柳樹枝和雌雄各五十尾鯉魚,想必各位中間也有人清楚,鯉魚喜歡在水草上產卵,為了便於操作,我就拿這柳樹枝當水草,想來上麵已經有不少魚卵了吧,下麵我就把這柳樹枝撈起來看看。”說著李守漢將手一揮,幾名軍士小心翼翼的將柳樹枝給撈了起來,隻見那柳樹枝條上布滿了魚卵,看上去異常紮眼。

  “這些魚卵應該讓他們留在水裏孵化成小魚啊,大將軍把它們撈起來做什麽?”看到李守漢異乎尋常的舉動,大家自然感到不解,於是一些膽子大的就問道。

  “嗬嗬,諸位又說不知,這魚卵要是放在水田裏,便會被各種東西吃掉,還沒來得及孵出魚苗,便要損失大半。我把它們撈起來,便是要保證魚卵能夠大多數孵出小魚來。”李守漢笑著答道。

  代表們紛紛搖頭,要知道魚離開了水就會死,魚卵也不例外,哪有把魚卵拿到岸上孵化的道理?

  正當代表們不解的時候,李守漢又發話了:“諸位這幾天要忙活一下子了,等下每十人各領一支柳枝,把它鋪開來放在院子裏曬太陽,隔一陣子要往上麵灑些水,一共要延續三天。在鋪開柳枝跟灑水的時候要小心些,別把魚卵給弄破了。”

  “大將軍莫不是在尋我等消遣?”終於有人發出了對李守漢不滿的聲音了,“鄭某種田養魚三十年,從未聽說過魚離開水還能活的事情!”

  李守漢一愣,隨即笑著問道:“不知這位兄台怎麽稱呼?”

  那人拱了拱手答道:“兄台不敢當,在下姓鄭名全芳,賤字馨遠。在下自誌學之年開始遍研習《四月民令》、《四時篡要》、《經世民事錄》、《齊民要術》等書,雖不敢說精通,卻也對農桑漁牧隻是略微知曉,真不知大將軍如何讓魚卵在岸上孵出魚苗?”

  人才啊!妥妥的人才啊!李守漢心中叫道。21世紀什麽最重要,人才!17世紀什麽最重要,一樣是人才!在這個讀書人隻知道讀四書五經的年代,居然能有一個另類讀了那麽多農業技術書籍,這對李守漢而言簡直比中了五百萬還要幸運啊。

  “這位馨遠兄,可否願意與守漢賭賽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