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不止一個的包蟲病患者
作者:最愛吃炸土豆      更新:2021-08-24 07:04      字數:2103
  接下來,趙陽和宋海洋一起,將患者的肝髒周圍,都給細細的檢查了一番,確定沒有遺漏任何的地方,也沒有發現蟲卵和成蟲,這才由趙陽將患者的腹部切口給逐層縫合起來。

  待手術結束以後,王一明將所有醫生,包括衛生院的醫生,和從仁和下來義診的醫生,都給叫到會議室裏麵。

  “這麽晚了,還叫大家來開會,是因為現在有一個剛剛發現的,比較嚴重的問題。”

  首先,王一明站了起來,很嚴肅的對所有人說道。

  他這一說,所有人的神情都立刻凝重起來,王一明是仁和的急診科主任,有名的醫學專家,如果他都覺得嚴重的話,那麽情況一定是超過所有人的想象。

  “董院長,你來介紹一下具體的情況。”

  王一明又對大海鄉衛生院的院長董小龍說道。

  “好的。”

  董小龍點點頭。

  “得益於趙醫生這一次發現的這個身患包蟲病的患者,我們對轄區內出現相似過敏症狀的患者,做了一個排查,經過排查,我們發現有這種進食動物蛋白以後出現過敏症狀的患者,不止一個。經過初步的排查,現在這樣的患者,我們一共發現了四十個左右。”

  董小龍也是麵色凝重的說道。

  在大海鄉,一直以來都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就是上輩子或者這輩子打殺了四條腿的動物,就會患上一種怪病,一旦吃了四條腿動物的肉,就會全身發癢,長滿小疙瘩,甚至嚴重的有生命危險。

  對於這個說法,董小龍作為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但是這一次,趙陽卻在這個顯得十分荒誕無稽的傳說之中,找到了這些人過敏的真正原因。

  “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多的包蟲病患者,感染源是什麽?”

  趙陽十分的疑惑的說道。

  “趙醫生,我們這邊,一直都有吃生肉的習俗,在節日裏,為了慶典,都會準備生肉,主要是生豬肉和生牛肉。”

  董小龍解釋說道。

  “是的,這些患者,都是吃了生肉,才感染了棘球蚴蟲。所以,這些人的過敏原因,都是因為棘球蚴蟲寄生在人體內,一旦進食了動物蛋白,就會刺激棘球蚴蟲,分泌某種物質,引起患者的過敏反應。”

  王一明接著說道。

  “這樣的話,就很有必要做一個普查了。”

  趙陽想了想又說道。

  “是的,小趙說的很對,這個事情,我們已經報告了衛健部門,接下來,我們團隊就要配合衛健部門,對這個地區做一個寄生蟲方麵的普查。所以接下來,這就是我們主要的工作了。當然了,義診也可以同時進行。”

  王一明看了一眼趙陽,點點頭,接著說道。

  他這話一說,所有醫生的表情不一,普查,一聽到這個詞,所有人都明白,接下來的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

  而且,在普查寄生蟲感染這個事情的同時,還要進行義診,這樣一來,工作量又大大的增加了。

  接下來,王一明和衛生院的院長董小龍又一起擬定了未來幾天的工作方案。

  很快,這個簡短的會議就結束了。

  “趙醫生,這次真的謝謝你了,這次普查,對這個地區而已,意義重大。要不是你及時的發現首個出現過敏的患者,與寄生蟲之間的聯係,這裏的人,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發現感染了這種寄生呢。”

  衛生院的院長董小龍,很感激的對趙陽說道。

  他是這裏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這裏的人,都是他的親戚朋友,從小都看著他長大的。

  趙陽所做的事情,以及接下來要做的普查,對他來說,對這裏的人來說,意義重大。

  “董院長,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趙陽並沒有居功,雖然隻是來了這裏幾天,但是這裏的鄉民,淳樸、友善,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越是這樣,他覺得,越是不能讓這些可愛可敬的鄉民,繼續承受未知病痛的折磨。

  當然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解放了思想,讓大家不再認為什麽吃了四條腿的動物,就會遭受報應這樣的話。

  董小龍又說了幾句,就忙著出去安排後續的普查事宜了。

  會議室裏麵,就隻有王一明和宋海洋在了。

  王一明此時不禁再次打量了一下趙陽,在這個年輕人的身上,他看到了真正的醫生應該具備的品質。

  熱忱、認真、專業,還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說實話,具備這些品質的人,在社會上做其他的事情,也會成功,而且能夠獲得的東西,遠遠的超過當醫生能夠獲得的。

  這也就更加凸顯了像趙陽這樣的人,是十分稀少的。

  說白了,就是要聰明、能吃苦、心理素質又很強大的人,才最能勝任醫生的工作。

  但是這樣厲害的人,除非是處於內心的某種理想或者抱負,不然從性價比來看,是不會選擇當醫生的。

  ”小趙,好好幹,你很適合醫生這個職業,以後一定能做出一番事業來的。“

  王一明鼓勵趙陽說道。

  ”嗯,主任,我會的。“

  趙陽點點頭,能得到王一明這樣的大佬認可,他心裏還是很高興的。

  站在旁邊的宋海洋,看到這一幕,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他剛剛進醫院的時候,也是像趙陽這樣的幹勁十足,而且,但是的王一明也十分的賞識他,他才能從重重考核中脫穎而出,留在仁和,也才有了他的今天。

  現在看到趙陽,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這是一種薪火傳承的感覺,王一明這樣的專家,其實在醫療圈內,一直是處於稀缺的狀態。

  其實現在醫學院校一直的擴招,某種程度上來說,醫學人才並不是像十多年前一樣的缺少了。

  但是新一代的醫生,現在都很難挑大梁,就像王一明,他已經四十多歲了,一般的單位,這個年紀的人,有些已經開始養老的生活了。

  但是對於醫生來說,四十多隻是一個開始而已。

  很多的老醫生,八十多歲,還奮戰在手術室裏麵,還在上一線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