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我強我也奪
作者:羅戰秦      更新:2020-03-23 13:32      字數:4082
  馬伯文本就左右為難,見石堅又拿出一瓶精血,雙目立即放出喜悅的神色,立即問道。

  “不過什麽?

  石師弟你快說,不論是丹藥還是靈石。

  我一定要按照坊市中的價格與你交換,絕不會占你半分便宜的。”

  聽聞此言,石堅才放心的說道。

  “馬師兄,在下想要能夠精進煉氣六層修為的丹藥。

  這種丹藥,在五島的坊市中極為少見,想必師兄手中應該還有一些。

  我想要用這精血換取兩瓶精進修為的丹藥。”

  馬伯文聽了石堅的話,皺眉思索了片刻。

  隨後,立即在儲物袋中一陣翻找。

  須臾,掌中出現了兩瓶丹藥。

  瓷瓶上刻著“養元”二字。

  “石師弟,此乃養元丹。

  此丹對於你現在的修為來說,正好合適。

  我打算用這兩瓶養元丹換取你手中的精血,你覺得這樣如何?”

  養元丹乃是內門養石院每月下發的丹藥。

  此丹對煉氣七層至九層修士的修煉都有作用。

  石堅思考了一會兒,覺得並不吃虧,當即一拜道。

  “既然如此,馬師兄,就依你說的辦吧。”

  二人當即交換了東西。

  石堅聞了聞瓶中的丹藥,裏麵果然傳出一股藥香。

  此種藥香,比之飛石院的歸元丹,更加濃鬱了幾分。

  見此,石堅的臉上才露出滿意的神色。

  單手往腰間一拍,將其中一瓶丹藥收起。

  上首的馬伯文也查探完了精血的真假。

  他滿意的點了點頭,也終於放三人離去了。

  石堅立即轉過背,往內殿之外走去。

  轉過頭的瞬間,他臉上平靜的神色瞬間消失了。

  臉上的神情,一時間變得有些陰沉。

  他們離開內殿後,當即走出了秦家堡。

  接著,又穿過了廣場,來到階梯前。

  三人馬上施展出禦風訣,沿著鐵木峰的階梯,一路飛奔到峰底。

  又一連飛奔了十數裏。

  直到身後山峰越來越模糊,他們才停下了腳步。

  此刻,夜風習習,吹拂著三人的後背。

  他們的後背,已被冷汗浸透。

  濕漉漉的。

  石堅邊走邊想。

  方才,若是沒有那瓶紫目雙瞳鼠精血。

  哪怕有秦楚秀為他們求情。

  三人與馬伯文的這場衝突,也不會如方才這般輕鬆就可以了事的。

  若是真起了衝突。

  恐怕,最後那瓶環眼青紋蟒精血,還是會落在馬伯文手中。

  不過,此事的緣由倒也無可厚非。

  原因無他。

  我強我也奪。

  修仙界本就是這套弱肉強食的法則。

  比之凡世間,有過之而無不及。

  石堅想到今日這事,始終覺得心裏像是擱著一塊沉重的石頭。

  他一邊走,手中握著瓷瓶的拳頭也微微握緊。

  強者為尊。

  誠不我欺。

  就連修仙界,亦是如此啊。

  三人就在這不愉快的氣氛中,緩緩往前走去。

  很快,他們走到了碼頭上。

  湖麵月色優美,卻無人欣賞。

  頓足在碼頭上之後。

  孫淩飛朝著兩人一拱手道。

  “石兄,尚兄。

  此次外出,在下的確長了許多見識,也多些兩位的相助。

  日後若是來碧水島上,在下一定會盡地主之誼的。

  告辭了。”

  他說完,祭出一張飛行符。

  踏在符籙表麵,往鐵木島的北側飛去。

  石堅望著孫淩飛離去,直到對方的身影消失在湖麵盡頭。

  接著,他單手一甩,將手中的瓷瓶飛向尚青天。

  尚青天伸手一接,張開手掌。

  露出一個瓷瓶。

  瓷瓶上刻著“養元”二字。

  正是從馬伯文手中交易而來的兩瓶養元丹之一。

  尚青天看著手中的這瓶丹藥道。

  “師弟,你這是什麽意思?

  養元丹可不便宜,我估計五島之上,也很難找出一瓶出來。”

  石堅勉強露出一個笑意,說道。

  “師兄,方才我在殿內欠你一個人情,現在我還了。”

  尚青天收起了瓷瓶道。

  “既然如此,我可就不客氣了。

  此次屠蟒,也算的上圓滿。

  恰好我也需要一些用來精進修為的丹藥。

  師弟,我們回雙瞳島閉關吧。

  我想要盡快提升修為。

  哼,那種被人脅迫的感覺,我可不想再遭受第二次。”

  他的眼中閃過一道寒光。

  石堅也是如此,他也將眼中暗藏的那股寒意收起。

  接著,單手往儲物袋上一拍。

  飛出一張飛行符。

  “師兄,咱們走!”

  石堅率先躍上了飛行符,尚青天緊跟而上。

  兩人一符。

  在漆黑的夜空中,朝著鐵木島西側的雙瞳島飛馳而去。

  不久之後,二人踏上了雙瞳島,又回到了東側碼頭的居所。

  不過,居所的原主人郭景已然隕落。

  石堅召來負責雙瞳島事務的秦鐵,將郭景之事簡明的與他說了一番。

  接著,他們將島上的一切事務都交給秦鐵處理。

  二人則宣布開始閉關,還下了命令。

  若無要緊事,決不可前來打擾。

  而隨著兩人的閉關,環眼青紋蟒已被獵殺的消息也傳了出去。

  前來尋找機會的外來修士自然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數日之內,一批批的外來修士不斷離開鐵木島。

  五島之上,似乎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但是——

  潘陽湖是個永遠都不會安靜的地方。

  在潘陽湖的外湖之上,或許會有片刻的寧靜。

  可是,在被濃霧層層包裹的內湖,卻暗藏著許多低階修士見不到的機緣。

  而機緣,最會起風波。

  若說起潘陽湖的廣闊。

  內湖最起碼占了七分。

  而要論到潘陽湖的神秘,內湖恐怕要占八九分了。

  在普通的低階修士眼裏,潘陽湖的內湖常年被濃霧包裹。

  即便是煉氣期高階的修士,也不敢輕易入內。

  原因無他,隻因每年都會有的數量不少的高階修士,傳出隕落或者是失蹤的消息。

  其中,不僅有煉氣十一二層的高階煉氣修士。

  甚至還有一些築基期的前輩。

  如此一來,就更給內湖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或許,隻有金丹期的高人,才可以有這個膽氣,在濃霧重重的內湖之中馳騁吧。

  這一天清晨。

  豔陽高照。

  金色的朝陽掛在天際,正放出萬丈金光。

  金光閃閃,卻依舊無法刺破內湖的濃霧。

  忽然,濃霧之外。

  一道青光從高空飛過,猛的紮進了濃霧之中。

  如此高度,別說是煉氣十層的修士才能施展的高空禦器之術。

  就算是築基期的高人,也沒有辦法達到。

  而且,看那青光中器物發出的閃閃寶光,恐怕也不是法器可以擁有的。

  這青光器物,怕是得進入金丹期的高人,才能煉製的法寶。

  而在這青光之內,乃是一柄飛劍。

  此劍通體呈青綠之色,表麵銘刻著一條栩栩如生的蛟龍。

  此蛟生有四爪,四肢張牙舞爪的,好似有生命一般。

  青色飛劍施法漲大到了有四五丈的長短。

  遠遠看去,好似一艘青色快艇,在迷霧重重的內湖飛速穿梭。

  飛劍的劍尖上,束手站立著一個青袍道人。

  此袍正麵繡著一個太極八卦圖。

  後背卻銘刻著一條威風凜凜的青色蛟龍。

  青袍道人的臉上波瀾不驚。

  隻有添了幾道皺紋的眼角,才會偶然閃過一道道的思索。

  青袍道人的兩道目光,盯著青光外的濃霧。

  雙目如炬。

  高深莫測。

  似乎,要透過濃霧,看穿什麽一樣。

  飛劍的尾部,卻站著五個白袍修士。

  白袍之上,也繡著一幅太極八卦的圖案。

  若是此刻飛劍上有淩州的修士在,必定能夠認出此圖案代表的意義。

  這個圖案,正是蜀地五大宗門之一,正道宗的弟子標記。

  正道宗與石劍門齊名,都是蜀地傳承久遠的大宗門。

  而在正道宗裏,白袍弟子一般都是未築基的修士。

  這五個白袍修士站在劍尾之上,不時往飛劍四周張望。

  不過,他們的臉上始終都帶著一幅恭敬的模樣。

  偶爾將目光掃向劍首的青袍修士,也都是麵色鄭重,絲毫也不敢大意。

  看來,那個青袍修士應該便是此飛劍法寶的主人了。

  說明此人的修為,至少也有金丹期了。

  至於五人白袍修士,修為也是高低不一。

  五人之中,修為最高的修士。

  一身的功法,已臻至煉氣期十二層巔峰。

  修為最低下的,卻隻有煉氣期七層。

  五人進入濃霧之後,臉上的表情顯然變得更加興奮。

  原先麵孔上的平靜,也沒辦法再保持下去了。

  最終,由一個看起來比較憨厚的青年率先開了口。

  此人名為吳缺土,因他是五行靈根缺土的四靈根,才得此名。

  吳缺土掃了眼身旁與他差不多修為的一人,試探性的問道。

  “李師兄,咱們趕了數月的路程,終於從淩州來到了這潘陽湖的內湖。

  聽聞巴州乃是三水三山四畝田之地,這三水指的就是潘陽湖了。

  師弟愚鈍,對這潘陽內湖不甚了解,還望師兄賜教。”

  這位李師兄名為李子木,一身功法修為也是七層,算是五人當中修為最低的了。

  不過他入門早些,資質也比吳缺土要好上一分。

  因此,一路以來,吳缺土與他倒是挺相熟的。

  李子木聽了對方的話,摸了摸下頜的胡須,略有幾分賣弄的說道。

  “吳師弟,這你就有所不知了。

  為兄我雖然自小定居在淩州,未曾到過隔壁的巴州。

  但曾聽一位師伯提起過,巴州的潘陽內湖在上古時期,乃是古修留下的一個禁斷大陣。

  雖然關於此陣的用處和布置方法都已經失傳了。

  但此陣的大部分功能還是流傳了下來。

  更為重要的是,潘陽內湖由內而外,都暗藏著一些秘寶之地。

  而且越靠近核心大陣的地方,秘寶之地的寶物就越珍貴。

  傳聞內湖核心之處,甚至有散仙都垂涎的寶物。

  如此一來,從上古時期到千餘年前,不斷有修士進入內湖探險,也不斷的有珍貴的寶物被取出。

  傳聞咱們正道宗的祖師正一道人與石劍門的祖師石劍仙未結嬰之前,也曾進入過內湖探險。

  並且,兩位祖師都在內湖得到了不小的機緣。

  這才雙雙結嬰,繼而開宗立派。

  千餘年傳承下來,傳下兩派如此大的根基。

  正因如此,咱們正道宗與石劍門千餘年下來,素來交好。

  這也是兩派友好的淵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