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公襄若宧
作者:繁朵      更新:2020-03-01 23:58      字數:3348
  叔侄倆為扶陽王一脈嗣子的爭執雖然一直沒放到明麵上,但暗地裏的較勁就沒停過。

  攝政王屬意的嗣子人選當然是越平庸老實越好,血親那邊也千萬別有什麽厲害人物,反正就是掛個名,不惹事也擔當不了什麽事情的那種。

  但淳嘉沒有兄弟扶持,卻是想用這機會搞個宗室裏的同盟的。

  隻是天子年輕,雖然經年以來頗占上風,但在周王漢王這種老字號強勢藩王眼裏,還不足夠讓他們下定決心投注——由於國朝親王郡王就藩之後,無詔基本上就沒有歸回帝京的可能,他們這種太宗時候封的王,沒意外的話世世代代都在封地過日子,中央的爭鬥,再怎麽鮮血淋漓,跟他們關係也不大。

  除非就是孝宗那種情況:嫡支絕嗣,需要從他們的子孫裏頭挑選過繼。

  然而這種挑選也往往輪不到他們做主。

  故此扶陽王一脈的爵位雖然很吸引這些子嗣昌盛的藩王的注意力,若要他們因此卷入皇帝跟紀氏之間的爭鬥他們卻有些遲疑了。

  主要是他們什麽都不做的話,紀氏也好,淳嘉也罷,都不會對這些藩王怎麽樣。

  一旦站隊,成功了也還罷了,若是失敗,後果可想而知。

  貶位去爵那都是小事,一個不好,不定這一支都要玩完。

  這代價不免叫他們有所遲疑。

  淳嘉此刻趁勢提起來定下嗣子人選,不無委婉勸攝政王服軟的用意:如果天子挑了,攝政王不反對,這個人選是肯定能通過的。

  然後其背後的藩王就算本來不怎麽想趟渾水,也不可能沒有表示了。

  這其實就是一種裹挾。

  “……陛下想讓誰繼嗣扶陽王一脈?”攝政王沉默片刻,緩聲問。

  淳嘉幹咳一聲:“朕以為周王之子公襄若宧,性情敦厚,一表人才,純孝謙遜,可為扶陽王一脈嗣子。”

  公襄若宧與攝政王同輩,是周王的小兒子,嫡出,不過是繼室嫡出,今年不過十七,尚未婚配。

  這一代的周王元妃生下七個子女後病逝,因為已有世子,對於嫡子的需求不那麽強烈了。周王再娶時就比較放飛自我——他的繼妃林氏出身不算高,但美貌非常,而且能歌善舞,善解人意,將周王哄的特別開心,幾近寵奪專房。

  隻是這林氏子嗣不豐,膝下統共出過二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還夭折了,公襄若宧是她碩果僅存的孩子,林氏當然是愛若珍寶。

  但周王世子乃正子嫡孫,一早封了世子,地位穩固,又有諸多同母所出的弟妹為羽翼,更有年長的庶子輔佐左右……林氏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得罪周王世子,嗯,確切來說,她還得討好這個繼子,好讓世子多照顧些自己的親生兒子。

  這種情況下,如果淳嘉

  立公襄若宧為扶陽王一脈的嗣子,可想而知,林氏為了親生骨肉的前途,也會想方設法將周王拉上淳嘉的船!

  攝政王快速思索了下周王在宗室裏的地位,這位是太宗幼子之後,論輩分是攝政王的堂伯父,數代下來將周地經營的滴水不漏,算是國朝最有實權的藩王之一。

  對於攝政王來說,最關鍵的就是他的輩分。

  畢竟,攝政王跟淳嘉的爭鬥裏,他本身的輩分就是一個優勢,關鍵時刻很方便倚老賣老。但若周王站在淳嘉那邊,回頭攝政王端著王叔的身份對天子指手畫腳之際,周王也出來對攝政王說長道短呢?

  雖然周王年紀不小了,可看公襄若宧的年紀,也能猜到這位必然是老當益壯的。

  他要是在淳嘉跟攝政王撕破臉的時候還在世,這真的就太麻煩了。

  而且就算到時候周王沒了,這不還有林氏在?

  林氏的出身再讓人詬病,她也是周王正兒八經娶的續弦,是攝政王見了也要稱一聲“王伯母”的長輩。

  周王年紀大了,她可是還年輕的。

  如果隻是個王伯母也還罷了,關鍵到時候她站淳嘉,淳嘉也護著她,就跟如今的袁太後差不多,那麽宗室裏就沒人能夠輕忽她,不能不看著這位“王伯母”各種發話了。

  “公襄若宧沒有同母兄弟,其生母娘家子嗣也不算昌盛。”攝政王就說了,“他如今尚未婚娶,怕是成親之後子嗣緣分也不一定好。這人選未免不大合適。本來扶陽王一脈就是子嗣單薄,如今才沒了嗣子。哪能再找個這樣的?萬一過兩年扶陽王一脈又沒人了怎麽辦?”

  “國朝藩王繼嗣的規矩,無嗣國除。”

  “但扶陽王一脈畢竟是陛下的出身所在,破例為其過繼嗣子、保留封國也還罷了。”

  “可一而再再而三,怕是其他宗室都要有意見。”

  “以孤來看,不如選建昌伯的侄孫罷,那公襄霂也是才貌雙全的純孝之人,而且兄弟子侄眾多,必然能夠興旺扶陽王一脈。”

  隻聽伯爵這個爵位就知道,建昌伯是宗室之遠支,乃是連王爵都沒保住的那種。而且還是侄孫,那就更遠了。

  這公襄霂淳嘉有所了解,是攝政王大力推薦的嗣子人選,人的確純孝,對父母言聽計從千依百順……衝著這一點淳嘉也不可能選他。

  畢竟人對親爹親娘那麽好,等過繼到扶陽王一脈,誰知道會不會拿著扶陽王一脈的好處去倒貼血親?

  淳嘉就算不指望扶陽王一脈給自己幫上多少忙,總也要替他照顧好袁太後曲太後以及昆澤郡主,這麽個郡王爵才不算白給出去不是?

  他溫和的說道:“叔父,公襄若宧尚未成親,其生母雖然子嗣不昌,但生父周王卻子嗣眾多。到時候

  給他選個宜生養的正妃,料想不至於沒有嫡子的。如朕乃是數代單傳,如今膝下還不是有了四子一女,且尚有妃嬪懷孕在身?”

  “而且公襄若宧乃親王嫡子出身,郡王該有的禮儀規矩,他自幼耳濡目染,不難適應。”

  “倒是公襄霂,不過是伯爵侄孫,與咱們嫡支血脈疏遠,縱然與伯爵府走動頻繁,學的也不過是伯爵那一級的東西,一時半會的哪裏撐得起郡王府的體麵?”

  “兩位皇太後已經臥病在榻,若這會兒嗣子還要她們提點操心,豈非雪上加霜?”

  “再者,當務之急,乃是鏟除紀氏。”

  “王陵事變乃紀氏所為,若是拖久了此事,恐怕他們又要生出風波。”

  攝政王挑眉道:“正因為紀氏狡詐陰狠,才不能選公襄若宧,此人年少,怕是應付不來。到時候,還不是叫兩位皇太後跟著勞心勞力?”

  淳嘉慢條斯理道:“叔父難道忘了前兩日王靈來之事?王靈來乃狀元出身,豈是沒見過世麵的主兒?卻還是為紀氏所驚,主動上表請求退婚!公襄霂出身太低,若為嗣子,怕是會步上王靈來後塵,被紀氏稍作恐嚇,就亂了陣腳。”

  “倒是公襄若宧作為親王嫡子,其母又深得周王寵愛,自來膽大,可不是紀氏容易左右的。”

  “而且其乃周王嫡親血脈,紀氏縱然想對他做什麽,也要考慮是否會激怒周王與周王妃……叔父,咱們如今跟紀氏角力之際,扶陽王一脈乃是突發之事,難道還要專門為此耗費精力,去保護這一脈的嗣子?”

  攝政王沉著臉,心道你說的好聽,其實還不是想拉攏個幫手?

  他定了定神,說道:“但那也沒必要選周王子,其實漢王膝下的一些子嗣也是可以考慮的。”

  就算他最看好的人選公襄霂已經沒理由繼續舉薦了,那也不能讓淳嘉太過如願以償了——雖然漢王跟他關係也不親近,未必會站在他這邊,但怎麽都比公襄若宧這人選強吧?

  這壓根就是淳嘉精挑細選之後敲定的。

  “漢王膝下諸子孫也有合適出繼的,隻是……”淳嘉笑了笑,淡定的告訴他,“漢王世子前些日子收了底下孝敬的兩個美人,卻與紀氏有些關係。”

  攝政王麵色微變:“當真?”

  “這是皇城司報上來的。”淳嘉安然說道,“叔父不信,回頭一問便知。”

  這種事情的確回頭問下就曉得了,皇帝總不至於當麵撒謊……攝政王臉色很難看,說道:“漢王世子好歹也是我宗室子弟,豈不知當初皇兄為何英年早逝?!他怎麽敢做這樣的事情?!”

  淳嘉歎口氣:“也是朕無用,叫宗室都覺得紀氏勢大,不好得罪。”

  攝政王知道他故意這麽說的,不過是裝模

  作樣好煽風點火,激起自己對紀氏以及漢王那邊的怒火——但他真的按捺不住!

  前麵說了,攝政王對孝宗是有真感情的。

  當初孝宗與紀氏鬥得死去活來,可孝宗的生身之母是紀氏女,皇後是紀氏女,宗親凋敝,諸臣離散,偌大宮闈,幾乎沒有人站在他這邊。可以說,那個時候,孝宗最信任最倚重的,就是攝政王。

  不然也不會拒絕活著的時候過繼嗣子,一心一意立皇太弟了。

  這位天子抑鬱而終時,攝政王悲痛的幾乎摧心裂肝。

  淳嘉再怎麽讓他羨慕嫉妒恨,再怎麽讓他怨懟,怎麽也比紀氏強——如果攝政王一定要輸的話,輸給淳嘉他興許是不服氣,輸給紀氏他怕是死了都無法瞑目。

  “……”沉默良久,攝政王終究還是妥協了,“既然如此,請兩位皇太後上表,擇周王嫡幼子為扶陽王一脈嗣子,盡快前往扶陽郡告慰先人。”

  考慮到這一刻的心軟,日後不定帶來什麽樣的麻煩。

  他頓了頓,又補充了一句,“王陵坍塌是大事,嗣子若是當真純孝,不若在王陵之畔結廬而居,守孝三年,既全了與嗣父一脈的情誼,也能安撫先人九泉之下的魂靈,為宮中兩位皇太後祈福。”

  如今叔侄倆跟紀氏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掩飾,基本上不太可能拖下去了。

  公襄若宧守孝三年的話,到時候紀氏應該不再是首當其衝的大敵……攝政王應該能夠騰出手來收拾淳嘉,以及周王漢王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