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問計二
作者:令狐蒜      更新:2022-02-15 03:05      字數:2402
  “正該如此,沒了災民那這些闖賊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屆時朝廷再派大軍圍剿,何愁闖賊不滅。”李煥當即回答道。

  盧象升聽完不禁搖頭苦笑,原本以為李煥還有幾分過人的見解,可仔細一聊,原來也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

  在盧象升看來,李煥說的這麽多,說的這麽漂亮,無非就四個字:剿撫並用。

  可這法子早就有人在朝廷上提出來了,提出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楊鶴,當然他還有個比他更出名的兒子——楊嗣昌。

  崇禎初年,山西亂匪四起,因為楊鶴大嘴巴得罪了人,山西剿匪的事情落到了楊鶴身上,平心而論楊鶴是個好人,可有時候好人並不一定是好官。

  楊鶴來到山西後,經過一番仔細觀察後上疏朝廷,指出"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這些老百姓之所以造反,就是因為西北發生了大災荒,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就要造反找條活路。

  所以楊鶴向朝廷提出"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戰略,楊鶴的想法很簡單,讓老百姓吃飽飯了,那老百姓自然就不再造反了,這匪剿起來自然也簡單的多了。

  朝堂內的崇禎皇帝一聽,還真覺得有幾分道理,花錢辦事,還不用打仗,最起碼不用打大仗,這買賣劃算啊。

  崇禎當即動用了自己的小金庫,給楊鶴掏了十萬兩白銀,再讓西北的藩王湊了五萬兩,最後讓戶部劃撥了兩萬石糧食。

  十五萬兩白銀和兩萬石糧食,這就是楊鶴招撫反賊們的資本。

  在白銀和糧食的感召下,西北的一票大盜果然放下屠刀做回了老百姓。

  楊鶴見狀頓時感動的稀裏嘩啦,就差大呼一切生命都值得被拯救。楊鶴以為這些大盜是被自己的大義所感動,而實際上這些大盜之所以願意放下屠刀,無非是有免費的午餐吃,

  既然能白嫖,何必動刀動槍呢?

  當這些大盜發現白嫖期過了以後,自然就得重新拿起刀槍,畢竟人活著總得找口飯吃不是。

  楊鶴用崇禎皇帝劃撥了十五萬兩白銀和兩萬石糧食,換取了西北地區三個月的安寧,三個月以後,闖賊重新拿起刀槍,繼續幹起了造反事業。

  遠在紫禁城裏的崇禎皇帝聽到這消息後,鼻子差點都氣歪了,花了這麽大代價就換來三個月的安寧,這幫泥腿子逗大家玩呢?

  崇禎很生氣,自然就有人得倒黴了,很不幸或者說很慶幸,這次倒黴的是楊鶴。

  楊鶴被錦衣衛抓拿進京,最後按罪論死。

  有了楊鶴這個前車之鑒,朝廷內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對待闖賊隻有一個字——剿,將這些造反的亂民殺幹淨了,那這天下自然就沒人敢造反了。

  至於招撫二字就被徹底打入冷宮,如今李煥提出來要賑濟百姓後再派兵圍剿,這不是自尋死路嘛?

  好在盧象升對李煥印象不壞,不忍李煥年紀輕輕就在這種事上栽跟頭,索性就點撥幾句,當即對李煥問道:“賑災?你知道如今的西北有多少災民嗎?你知道這些災民一需要消耗多少糧食嗎?你知道為了運送這些糧食朝廷要征用多少民夫,消耗多少錢糧嗎?”

  李煥被盧象升這麽一問,一時還真沒辦法回答,畢竟這數據可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

  “我告訴你,此時西北的災民不下五百萬,如果全部需要朝廷賑濟,那每日所消耗的糧食不下兩萬石,一個月就是六十萬石,如今中原空虛,如果想要運糧唯有從江南籌措,可從江南到西北,行程不下萬裏,所以這個數字至少要翻三倍,也就是說朝廷一個月要準備將近兩百萬石糧食,一年下來就是數千萬石糧食。”

  “可你知道我大明朝廷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嗎?八百萬兩白銀,就算我大明朝廷所有官員不吃不喝,皇上把所有的收入全部拿來賑濟災民,那也填不滿這麽大一個窟窿。”盧象升見李煥答不上來,當即明道。

  說到底不是楊鶴錯了,也不是剿撫並用的戰略決策錯了,而是朝廷沒銀子了。

  如果有足夠的銀子,那朝廷大不了花點代價養活西北這些百姓便是了,隻要有口飯吃,誰還想著去幹造反這行當。

  可問題的關鍵恰恰是朝廷沒銀子,整個大明朝廷已經陷入到入不敷出的地步,大明宗室、邊軍的費用猶如兩個吞金巨獸一般,瘋狂的吞噬著大明的錢糧。

  對大明這個巨人而言,世上隻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沒錢就是最大的罪過,大明如今一切問題的根源就三個字——沒錢了。

  這個問題大臣們知道,崇禎皇帝想必也知道,但誰都不敢點破,因為大明君臣都還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在君臣的默契之下,朝廷徹底放棄了招撫的選項,隻剩下剿滅這一條道路。

  這也就是洪承疇和盧象升二人能位極人臣的原因,畢竟這二人殺起闖賊來可從來不曾手軟。

  “大人誤會我的意思了,朝廷內的情況我也有所耳聞,確實是拿不出這麽一大筆糧食,不過下官有一竭澤而漁之法,可解此局。”李煥見盧象升誤會自己想要讓朝廷下撥賑災糧當即解釋道。

  “何謂竭澤而漁之法?”盧象升倒是第一次聽此法,示意李煥繼續往下。

  “西北連年幹旱,已經養活不了這麽多百姓,災民們留在西北要麽被餓死要麽扯旗造反,除此之外別無他路,所以為了讓百姓有條活路,何不引導西北的這些災民南下取食?”李煥小心提議道。

  “可這糧食依舊沒有著落啊。”盧象升始終抓著問題得最關鍵的點,糧食就是解決所有問題得關鍵,災民南下取食不過是權宜之計,真要讓災民大規模南下,那很有可能把整個南方給攪亂了。

  “大人聽我細細來,此前我在太和為了安置災民用過一個以工代賑的法子,就是將這些災民集中收攏起來,讓這些災民出賣勞動力換取一定的食物,我覺得此法用在今日的賑災再合適不過。隻要操作得當,西北的災民完全可以被臨近州縣給消化。”

  “災民一旦分散到臨近各州縣,相當於將賑災的壓力也分解到地方。”李煥見盧象升聽得認真,立即繼續道:“當然朝廷也不能光讓這些州縣白白出力,對於這些地方的百姓可適當減免一些賦稅,對於這些地方的官員,特別是賑災得力的官員,朝廷可表彰提拔。”

  既然壓力的總量無法改變,那隻能增大接觸麵積,接觸麵積越大,那單位麵積內受到的壓強也就越,李煥當年的物理成績不差,這點道理還是知道的。

  如今西北有五百萬的災民,若是由中樞統一賑災,那光這賑濟糧就能把這大明朝廷拖垮,但若是把這五百萬的災民分散到臨近西北的數十州縣,每縣平攤下來也就數萬災民,那壓力就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