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風波又起
作者:令狐蒜      更新:2021-08-22 01:58      字數:4272
  朝廷已經多次下文,要求各地衙門不得苛待流民,但如今太和境內的這些流民非但不是太和人,甚至連鳳陽人都算不上,這些流民對太和百姓而言,算是徹徹底底的陌生人。

  自從西北闖賊作亂以來,每亂一次,北方的百姓就往南逃一次,太和縣百姓的那點同情心早就被一波波的難民給消磨光了,再加上難民大規模湧入太和之後,為了活命,不少流民鋌而走險幹起了無本買賣,更是加劇了本地百姓與外地流民之間的矛盾。

  而且朝廷雖然多次下文要求救災,但光見批文不見糧食,朝堂內的那些大佬壓根就想白嫖,災你們先救著,糧食你們地方想辦法,而且該交朝廷的賦稅一兩都不能少。

  朝廷如此不負責任,那地方上的父母官更加不敢自作主張動用本縣太倉內的存糧,因為即便用本地存糧救了這些外地流民,知縣大人也刷不了聲望,反而把本地百姓得罪了精光。

  畢竟如此亂世,大家夥活的都不容易,如果太和縣的百姓知道自己存的救命糧被知縣大人用去救外地流民,那吳本仁這個縣太爺估計也做到頭了。

  “恩師放心,流民問題錯綜複雜學生是知道的,學生斷不會讓恩師為難。”李煥見吳知縣麵露難色,趕緊補充道。

  “哦,救災就是救糧,不瞞你說,官倉內的糧食不能動,那這救命的糧食從何而來?”吳知縣深知李煥不是言出無狀之人,隻是糧食問題不解決,這救災根本無從談起。

  “恩師,學生壓根就沒想動官倉內的糧食。”

  “那你從哪裏弄糧食?”

  “在咱們太和縣,除了官倉還有哪個地方有大筆糧食?”

  “除了官倉恐怕就數城內的大戶,可這些大戶向來手緊的很,想從他們嘴裏扣出點糧食,恐怕難哦。”

  “若是往日確實比較困難,可如今這個形勢,想扣出點糧食倒不是什麽難事。”

  “哦,你說來聽聽。”

  “此次行動咱們可是應城內大戶的要求對這些流民進行整治,如今人抓了那城內大戶也該出出血不是,再說城內流民有口飯吃,日後城內治安也好管理。”

  “嗯,這理由倒也說得過去,不過光憑這一條恐怕榨不出他們多少油水,到時候錢糧太少怕是堅持不了幾天。”

  “要想讓他們大出血,那咱們還得加加量。”

  “加加量,這怎麽說?”

  “學生這幾日仔細翻閱朝廷下發的塘報,發現西北亂局漸有失控的態勢,恩師不妨借這個理由請城內的大戶到後衙談一談,就說闖賊有南下的可能,咱們太和縣需要盡快整飭城防,若是城內大戶願意和衷共濟,共渡難關,那就一切好說,可若是這些大戶還不肯大出血,恩師不妨說朝廷有意讓淮海道官兵移防太和,以備闖賊南下。”

  吳知縣聽完眼前一亮,李煥這個理由太妙了,塘報是真的,闖賊在西北鬧得凶也是真的,甚至官兵移防太和也可能是真的,這幾個理由一說出來,不由得這些大戶們不出錢。

  畢竟一旦闖賊南下,損失最大的就是這些大戶,至即便這些大戶對闖賊南下還心存僥幸,可對官兵移防太和那是相當忌諱。

  所謂賊過如梳官過如篦,一旦官兵移防太和,那地方上這些大戶可就別想安生了,光這些攤派就夠大戶們喝一壺的,要是碰上軍紀敗壞的官兵,那劫掠百姓,騷擾婦女也是常事。

  所以隻要吳知縣把這幾件事一挑明,恐怕不用多言,這些大戶們就會乖乖掏出錢糧來幫助吳知縣鞏固城防,畢竟這些大戶精明的很,反正錢糧是肯定要出的,與其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要還不如乖乖交給吳知縣,讓他鞏固城防安撫流民,一來可以買個安全,二來也可堵住官兵移防太和。

  “那我剛好趁著這次公審大會和這些大戶聊一聊。”吳知縣略加思量後當即拍板道。

  “恩師能出麵,必定馬到功成,那我先替城外的流民謝過恩師的救命之恩。”李煥不失時機的送上一記馬屁。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些流民雖不是我太和百姓,但總歸是大明子民,能幫還是要幫一下的,再說此事能成這些流民最應該感謝的應該是你才是。”吳知縣撫須長歎道。

  李煥見吳知縣興致頗高,反而壓低聲音說道:“恩師仁者愛人,可此次行動中我發現咱們太和縣衙的部分人員在碼頭上欺壓流民,搞得碼頭上烏煙瘴氣,打架鬥毆時有發生,此次抓了之後有人敢公然到牢裏撈人,被我拒絕後竟然指示衙役殺人滅口,如此囂張跋扈實在不把國法天恩放在眼裏。”

  “竟有此事?你查出幕後黑手沒有?”吳知縣一聽這話頓時怒不可遏,厲聲問道。

  “據我所知,巡檢司的肖麻子平日裏仗著段天德的權勢在碼頭上拉幫結夥,不管是過境的貨商還是碼頭上的腳夫都得給他交銀子,否則這買賣就在太和幹不下去。”李煥既然答應柳如玉三日之內將肖麻子趕出太和縣,自然不是一句空話。

  當然更重要的是太和縣碼頭位置太過關鍵,李煥若想借匯通客棧這隻金雞給自己下蛋,就必須將碼頭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所以即便沒有昨日的諾言,李煥也得把這絆腳石給搬開

  “放肆,這肖麻子不過段天德的一條狗,如今狗主人都滾回家去了,這條狗還敢如此囂張。”吳知縣來到太和縣後被段天德壓的太狠了,一聽到段天德三個字就有點壓不住心頭的火氣。

  “李煥,我早就跟你說過,有些事你要擔起這個責任來,不要怕做事也不要怕得罪人,你懂我的意思了嘛?”吳知縣平複心情後對李煥吩咐道。

  “學生明白,所以學生打算派幾個捕快在碼頭常駐,一來可以震懾宵小維持一下碼頭的治安,二來也能秉公執法,不讓外人在碼頭上魚肉百姓。”李煥乘機建議道。

  “好,有想法就趕緊落實。”

  “隻是如此一來就與巡檢司的職權有所衝突,就怕巡檢司到時候過來找麻煩。”

  “這個你放心,巡檢司那邊我會打招呼,你安心做事就行,還有就是有些人既然不安心在家當個富家翁,那你不妨給他找點事做。”

  李煥等的就是這句話,隻要有吳知縣發話,那肖麻子此次必定在劫難逃,至於賦閑在家的段天德,那就隻好對不起了,不把你小子給整踏實了,吳知縣這口惡氣怕是咽不下去。

  大事商議完以後,李煥留下賠吳知縣吃了午飯,算是對李煥今日所提建議的一個小嘉獎,隻是一上飯桌吳知縣就變回了當年那個教書先生,吃飯間不時考較李煥最近的讀書情況,實在讓李煥有些芒刺在背,感覺又回到了當年被班主任支配的恐懼之中。

  吃完這頓惶恐的午飯後,李煥立即著手準備公審大會,當太和的普通百姓看到平日裏騷擾欺壓自己的牛鬼蛇神一字排開跪成一片時,紛紛大聲叫好,個個稱讚吳知縣是個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爺。

  經此之後,吳知縣在太和百姓間威望大增,好評如潮。

  公審大會結束後,吳知縣借機將這些大戶悉數留了下來。 不得不說大多數人對要錢還是要命這個問題上還是拎得很清楚,

  一開始隻說要出錢出糧賑濟流民時,這些個大戶紛紛向吳知縣訴苦,都說如今這世道地主家也沒有餘糧,雖然城外的流民很可憐,他們也很想幫朝廷緩解一下壓力,可實在沒辦法,實力不允許啊!

  吳知縣嗬嗬一笑也不反駁,隻是將幾份朝廷下發的塘報往桌上一扔,這些大戶們頓時傻了眼,不管是西北的闖賊還是朝廷的官軍,可都不是善茬,隻要他們來了太和,那這些大戶的好日子可就到頭了。

  “首先我表個態,雖然鄙人家中並無多少餘糧,可為了太和縣的這一方太平,我願意拿出稻穀八百石,白銀兩千兩幫助衙門賑濟流民鞏固城防,還請吳大人速速上奏知府衙門,萬萬不可讓淮海道的官兵入太和。”

  隨著其中一人帶頭表態後,其餘大戶紛紛解囊相助,頃刻間就籌集到糧食三千石,白銀兩萬兩。

  當然這些大戶唯一要求就是請吳知縣千萬要阻止外地的官兵進入太和。

  吳知縣見這些大戶們答應出血,立即開始了自己的表演,對著眾人保證即便自己拚著這烏紗帽不要,也不能讓外人把太和縣給搞亂了。

  除非萬不得已,吳世濟這個太和縣的父母官也不希望有人到自己的地盤上指手畫腳,如今錢糧已然到手,吳知縣也就借坡下驢,順勢答應了這些大戶,太和縣決不允許外人插手。

  如此以來,大戶們得了心安,吳知縣刷了聲望,流民們有了一個活命的機會,倒也算是三全其美了。

  有了大戶們的錢糧支持,太和縣的城防修繕工作總算是提上了日程,在這個世道,最不缺的就是人,不過是一天兩頓糙米飯,就引得太和城外的流民們紛紛報名,隻能說這個時代的勞動力確實夠廉價。

  太和縣城頭幹的熱火朝天,李煥這段時間也沒閑著,三天兩頭就讓人請段天德到班房裏喝喝茶聊聊天,如此幾番後,段天德自己就崩潰了,畢竟隔個三五日就得到班房裏去一趟,這日子擱誰誰也受不了。

  受不了怎麽辦?花錢。

  段天德自己也是公門中人,對於衙門裏的手段那是一清二楚,如今要想睡個安穩覺,就得花錢買平安。

  在奉上自己半數身家後,段天德終於能在家睡個安穩覺了。

  至於收下這筆錢的李煥自然不可能把這銀子裝自己口袋,而是找了個空當李煥來到吳知縣的後衙,將這筆銀子送給吳知縣。

  李煥的銀子送上去之後,吳知縣當麵並沒說什麽,隻是回頭就讓李煥準備一份履曆,托人送往南京吏部衙門。

  原來自打巡檢司的肖麻子被吳知縣打發去守驛站之後,巡檢的職位一直空著,吳知縣打算把李煥給推上去。

  李煥一聽心中不禁感慨,怪不得說給領導辦一百件好事不如給領導辦一件壞事,看來此言不虛啊。

  不過李煥的巡檢任命書還沒下來,反倒是太和縣又出事了,原來是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收稅時節。

  剛進七月,吳知縣立即放下手頭所有的活計,專門盯著錢糧催繳的事宜,每晚都要核對稅銀收繳的進度,就想著趕快將錢糧收繳完畢,爭取早日睡個安穩覺。

  可有時候就是怕什麽來什麽,今年太和縣的錢糧非但沒收齊,反而在楊樹鎮發生了稅銀失竊的案子。

  朝廷考核地方官,首要一條就是錢糧的征收情況,若是征收額度達不到要求,不但升官無望,還得被朝廷斥責,如今不但規定的稅銀未收齊,反而到手的銀子丟了,這讓吳知縣如何能忍。

  當吳知縣接到這消息時,氣的連讀書人的斯文都不要了,直接在後衙罵娘,不過罵歸罵,吳知縣也知道當務之急是抓緊時間把丟失的稅銀找回來,丟失稅銀自古就是大罪,如果這事不抓緊時間找回丟失的稅銀,恐怕吳知縣頭上這頂烏紗帽難保。

  “青鬆,稅銀丟失一事事關重大,還望你速速破案。”情急之下,吳世濟立即讓李煥來後衙一趟,剛見到李煥就拉著他的手動情說道。

  “恩師放心,我立即去楊樹鎮一趟,一定將這案子查個水落石出。”相識至今,李煥還是第一次見吳知縣如此失態,雖然不清楚案情更無破案的把握,但此時此刻李煥萬萬不敢透露一絲猶豫,立即滿口答應道。

  “你去我就放心了,還有五天稅銀就要把押解到鳳陽,你得抓緊時間。”雖然有點強人所難,可如今已無再好的法子,隻能寄希望於李煥盡快把案子破了,把丟失的稅銀找回來。

  “學生定不辱命。”李煥咬牙答應道。

  出了如此大事,即便吳知縣不吩咐,李煥也要盡快將這案子破了,如今李煥已經和吳知縣深度套牢,兩人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如果吳知縣因為這案子丟官罷職,到時不光李煥的巡檢夢要泡湯,恐怕這個捕頭的位置都坐不牢。

  事不宜遲,李煥拜別吳知縣後立即在後衙牽了幾匹快馬,領著燕小六一幹捕快迅速趕往楊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