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張玉
作者:雲的朋友      更新:2022-02-16 12:21      字數:2102
  同樣的感歎也發生在慶壽寺中。

  “若朱允炆繼位,那將國不將國啊!”姚廣孝放下茶杯看著麵前的張玉說道。

  張玉是元朝舊臣。官至樞密院知院,元亡後隨元順帝逃亡漠北,洪武十八年才歸附明朝。在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張玉參加捕魚兒海戰役,因功被授為濟南衛副千戶,後升任安慶衛指揮僉事。隨後又跟著藍玉征討遠順、散毛諸洞。

  洪武二十四年時張玉驅逐犯境元軍,一直追擊到鴉寒山,後被調往燕山左護衛,仍任指揮僉事,隸屬燕王朱棣麾下。

  張玉又是元朝舊臣又曾經是藍玉的屬下,按道理來說,朱棣應該對他非常厭惡才是。畢竟不管是舊元還是藍玉,都是朱棣非常討厭的物事。張玉又偏偏又粘上了這兩點。

  然而朱棣跟張玉一交流之後。立刻覺得張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隨後更是將張玉引為知己。而張玉也投桃報李。對朱棣非常的忠誠。

  由於張玉人生經曆十分的豐富。他比朱棣大了整整17歲。而且在元朝還當過樞密院知院,眼界自然是沒得說。

  隻用了短短的時間。他跟姚廣孝的關係就變得異常親密了起來。一個是朱棣手下的第一智囊,另外一個則是朱棣最信任的將領。看著兩人搞好關係,朱棣也自然是喜聞樂見。

  “是啊,少主國疑!”張玉點了點頭表示讚同。他的人生經曆異常豐富,什麽事情都見到過。在他眼中朱元璋恐怕是昏了頭啊。放著年富力強的朱棣不立。反而將目光放在朱允炆身上。這簡直是朱元璋這一輩子中走的最臭的一步棋。

  “現在陛下有65歲了吧?他是天厲元年生的到現在已經是洪武25年了,經曆過無數災難,創立這麽一個強大的帝國!這一生堪稱輝煌啊!可到這個歲數了,精心培養的太子卻一命嗚呼!真的是天不遂人願啊!即便是掌握天下人生死的帝王,麵對這種事情也隻能無能為力呀!前日我與大王閑聊,談起了陛下,大王說陛下依舊精力充沛,完全就不像一個65歲的老人!”姚廣孝沒有繼續談論朱允炆,而是談論起了朱元璋。

  “老來喪子,這種事情不管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都是悲痛欲絕的事情,陛下雖然是九五至尊,但他始終還是個凡人!麵對這種打擊他還能撐多久,始終是個未知數!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最遲明年!他就要開始動手為朱允炆鋪平道路,因為他年紀實在是太大了,也實在是等不了了!”張玉表情嚴肅的對著姚廣孝說道。

  “你說的沒錯,可是一旦對藍玉動手,勢必要造成朝堂之中文武失衡!文官勢力必將做大,而武將那邊一時半會兒沒有領頭人,根本就沒法跟你文官進行對抗。而為了壓製住一家獨大的文官,陛下勢必要讓朱允炆依仗大王!以大王為依靠與文官做鬥爭,然後同時培養武將一係中新的領頭人!最後重回武將藩王和文官!三方勢力平衡的格局!”

  “可你確定這權利一旦放出去,你有把握收得回來嗎?朝堂上的那些文官哪一個是好相與的?我們既然能夠猜出來陛下想幹什麽?他們何嚐又猜不出來呢?,而且他們距離陛下更近,且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們怎麽會放過獨攬大權的機會!”

  “世間最厲害的殺人方法叫做時間,陛下已經65歲了!而他們呢?年富力強,後繼之人源源不斷!他們有的是時間拖下去。他們也有本事把好事變壞事!”

  “五年不行那就十年,陛下南征北戰受了那麽多傷,而且每日處理堆積如山的政務,再加上朝堂上的勾心鬥角,他還能撐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他們隻需要在朝堂上打壓武將,防止新的平衡形成就可以了!”

  “再然後便更加簡單了,一旦陛下駕崩。新君繼位!但新主尚幼身邊又是團結一致的文官。接下來的事情咱們就不用多說了吧!”

  說完姚廣孝端起茶杯一飲而盡,潤了潤喉嚨。

  而坐在對麵的張玉,隻是苦澀的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事不用說,那就是朱允炆一登基,他身邊的那些文官們。絕對會圍在朱允炆身邊。勸告朱允炆削藩。同時隔絕朱允炆的信息渠道。挑撥朱允炆與藩王的關係。到最後一舉毀掉朱元璋好不容易一手建立的藩王武將文官相互製衡而皇帝居中調和的遊戲規則。最後形成文官一家獨大的姿態。

  而到了那個時候。大明變成南宋那個模樣也為時不遠了。

  張玉並不是討厭那些文官,他知道這些文官中有不少的忠良之士。有才幹的人更是數不勝數,而那些武將和藩王也不都是什麽好人,要是沒有文官的製衡的話。就比如說藍玉,雖然兩個人的名字中都有一個玉字,但張玉對藍玉沒有什麽好印象。

  這個家夥的所作所為在哪朝哪代都是要砍腦袋的。不管是重兵攻打自己的國家的關卡,還有侮辱北元王妃,還有培養死士私自收養義子如此等等。可以說的是喪心病狂。

  要知道朱高熾搞個親衛營。朱棣就緊張的不行認為朱高熾要造反。而朱高熾可是朱元璋的孫子啊。而藍玉跟朱高熾可不一樣。他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跟朱元璋的關係可不如朱高熾那麽的緊密。

  藍玉這樣搞足夠被那些大臣安一個蓄養死士意圖造反的罪名了。

  你說說就這號人物,朱元璋能信得過嗎?而且在中國古代。那些沒有製衡的武人集團對國家的傷害實在是太深了。

  從唐末一直鬧到宋朝。為了製恒這些武將。宋朝選擇了文貴武輕的執政思路。瘋狂的打壓武將而抬高文官。

  結果這個宋朝變成了中國史上最窩囊的一個朝代。阿貓阿狗都可以壓著他打。而那些文官們享受著權力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並沒有付出相等的義務。別說治理國家了。這些家夥天天就在挖國家的牆角。

  整個宋朝時,老百姓起義不斷。幾乎是三天一小反5天一大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