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不能讓老祖宗的知識斷了根
作者:雲的朋友      更新:2022-02-16 12:20      字數:2079
  “殿下,可別開玩笑了!道衍大師曾經數次來到這裏跟我麵談,他告訴我,殿下有令一定要竭盡全力把這個蒸汽機給弄出來!因為它可以改變整個大明的國運,他還給我舉了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都是殿下您告訴姚大師的!”

  “第一個如果把這蒸汽機裝到車上的話,那豈不是就可以把馬車和驢車給淘汰了?要知道養這些畜生可不是那麽容易呀,而且蒸汽機力氣大,拉的東西也多!”

  “第二個那便是將它裝在船上,有了這充沛的動力,那就可以讓它逆流而行!這樣可以給大明節約海量的人力物力,您想想看這個運河上船全都換上這蒸汽機,那朝廷就不用四處征發徭役,拉老百姓當做纖夫!這樣將會挽救多少個家庭?”

  “用佛教的話來說,您把這東西弄出來,這是無量的功德!所以要想完成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把它做得更加的耐用。連續運行四個月還不夠,我們要讓他連續運行一年兩年了!”

  王永康停下腳步看著朱高熾嗬嗬直笑。眼睛裏麵滿是憧憬。

  “你說的對,”朱高熾看著王永康尷尬的笑了笑。他不知道現在開啟工業革命的大潮會對大明產生什麽樣的影響?但絕對不會像王永康想的那樣的美好,資本擴張羊吃人的慘劇屢見不鮮,他能不能控製局勢,這是個問題!“我們趕緊去看看吧!”

  “好!”

  等朱高熾和王永康來到爆炸的蒸汽機旁時。那裏已經圍了一大群工匠和礦工。

  工匠們手中拿著筆。仔細的記錄著蒸汽機爆炸的情況。他們的年齡非常的年輕,看起來也就十五六歲的樣子。

  “像這種咱們這個還有多少?”朱高熾不敢打擾他們。悄悄的把王永康拉到一旁問道。

  “有五十二人,一半是礦工們的孩子另外一半周邊各個村子送過來學習一門技藝謀生的小孩!”王永康連忙向朱高熾匯報道。

  “這事你幹的不賴!我很滿意!”說完朱高熾便伸手往胸口裏麵掏。

  王永康跟朱高熾待了這麽久,哪裏還不知道朱高熾是什麽意思?連忙伸手阻攔。“殿下~”

  “給你,你就拿著!咱隻是一個小王子而已,沒權利給你升官,咱也隻能用物質上來鼓勵!”朱高熾掏出一大疊寶鈔塞進王永康手中。然後大大咧咧的對著王永康說道。

  “謝殿下賞賜!”王永康不好拒絕,隻能將這點寶鈔收下。然後拱手對著朱高熾表示感謝。

  “謝什麽,不用謝!這些天我一直在規劃一個事情,”朱高熾衝著他擺了擺手,然後背著手一邊往前走,一邊對著王永康說道。

  “敢問殿下何事啊?”王永康連忙跟上去,小心翼翼的對著朱高熾問道。

  “我在應天讀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江南那邊讀書之風興盛,書院遍地的都是,為江南培養了大量的讀書人,本來這是應該是好事,但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教的大多數都是四書五經,其他儒家經典或者雜家之類的他們根本不教。”

  “之所以這樣做,完完全全的就是為了考舉當官!我覺得這種情況非常的不好,這些家夥完完全全就是考試機器,除了四書五經外不識諸子百家也不知民間疾苦。他學了這些東西隻為了做官,說句不好聽一點的四書五經裏麵的東西實在是太空,很多隻是做人做事的大道理,誇誇其談很難落地。”

  “這些隻會四書五經的家夥當了官,真讓他們幹些實事,我估摸著這些家夥兩麵一抹黑啥都不知道。我說句不好聽的話,這些家夥一旦下放到地方去當官。絕對會被手底下的胥吏給架空了!”

  “更要命的是,大家都知道光讀四書五經就會做官,那估計就沒人學雜家了,大家都會覺得你學雜家就是不務正業。就會產生偏見!這很危險的,雜家有很多非常實用的東西,一旦沒有人學,這技術傳承不下來,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比如說農學醫學還有格物!這都很重要!都是上古先賢辛辛苦苦總結經驗傳遞下來的。”

  “咱們作為讀書人啊,咱們就不能為了當官就把上古先賢辛辛苦苦傳承下來的東西,扔到一邊不去看不去管!這是不行的,這是背祖忘宗的!”

  “所以我決定開一家書院,本來是準備在應天開的。結果我的大伯父說不行,要開隻能在北平這邊開,我這次回來就有個心願,準備就在咱們北京這裏開個書院。專門教授這些雜家或者非儒家的東西。我決定把他們整合起來叫做實學,咱們不能把祖先流傳下來的東西給扔了!”

  朱高熾一臉惆悵的對著王永康說道。

  “那殿下準備把學院建在哪裏呢?”一聽到朱高熾要複興雜家。王永康瞬間就來了興趣。他雖然是個讀書人,但學的很亂。而且對機械建造方麵的非常感興趣。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成為工正所的所正。由於工匠的地位低下。他作為管工匠的他的地位,自然在燕王府中高不到哪裏去。經常受到同僚們的白眼。

  但自從朱高熾穿越過來後,不管是搞肥皂還是搞蒸汽機。都需要王永康來進行協助支持,由於朱高熾是燕王朱棣的嫡子,不出意外他將是未來的燕王。也正是因為如此王永康在燕王府的地位也水漲船高。也就沒人敢給王永康白眼。因此王永康對朱高熾也越發的忠誠。

  而現在朱高熾說。要創辦一家專門教雜家的學院。更加讓王永康感到振奮。因為他也擔憂現在的年輕人都學四書五經,沒有人學這些實學,要是這些實學失傳了該怎麽辦啊?像他這樣有這種擔憂的人很多。

  “就在北平吧,現在北平城內人少地方大。之所以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因為我準備玩點不一樣的,這個實學一定要跟儒學所分開,就連學院的建築樣式都要不一樣!”朱高熾看著王永康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