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京都舊事
作者:庚新      更新:2021-02-21 02:43      字數:3610
  “明崇儼,我看看……”

  李博查找著卷宗資料,他麵前的桌案擺滿了文卷,就如他當年在都察寺裏一樣。

  過了片刻,他喜道“找到了,這個人……咦,他居然頗受武後賞識。”

  蘇大為點點頭,卻並不奇怪。攫欝攫

  這個時代,雖然因為他的到來,有許多時間線變得麵目全非,但大體的脈絡還在。

  明崇儼在正史上,可是能通鬼神,深得李治和武媚娘信重的。

  賀蘭敏之在的時候,對他反倒是一種束縛。

  如今賀蘭不在了,明崇儼被武媚娘賞識起用,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此人現在在武後身邊嗎?”

  “哦,卷宗裏提到,另有任用,但具體委派何職,卻不甚清楚。”

  蘇大為手指在桌上敲了敲“點一支香計時,我們要加快進度了。”

  “一個時辰,要從這麽繁多的情報中,判斷如今長安的局勢。”

  安文生拍了拍自己的臉頰“你總會給自己找難題。”

  “明明白白的麵對,總比稀裏湖塗的要好。”

  蘇大為掃了他一眼,見李博起身,站到帳角,點然了一支線香。

  香是特製的,一支能燒半個時辰。

  也就是說,當兩支線香燒完,就是最終時刻。

  大軍要按原計劃拔營起行。

  那個時候,究竟是與大軍脫離,獨自留在巴蜀,等待朝廷進一步的命令。

  還是……

  這是一個極艱難的選擇。

  蘇大為此時也絕非表麵上那樣平靜。

  他微閉著眼睛,把近幾年自己與朝廷中的事過了一遍。

  怎麽也想不通,李治為何要下這樣一道聖旨。

  莫非真和聖旨裏所說一樣,是為了災情?

  可這種事,屬於民生吧,理當由主持過地方政務,或者熟知民政運作,抗災經驗的能臣來。

  蘇大為雖然處理事情有些手段,但這十年來,一直主要在破案和軍事上,對地方政務可以說從未真正經手過。

  所以朝廷這道任命,的確是十分古怪。

  有違常理。

  也難怪高大龍等一幫人在心中猜忌。

  越是身居高位,越是如履薄冰。

  到蘇大為如今的程度,已經有了舉足輕重的能量。

  朝廷任何一道對他的命令,都不可能是無的放矢。

  不可能沒有緣由。

  問題就在於,這個緣由究竟是善意,還是惡意?

  如果是善意倒還好說。

  但如果是惡意……

  他現在身邊一幫兄弟家臣,上下人脈關係複雜。

  在軍中又有相當的影響力,當真牽一發而動全身。

  深吸了口氣,鼻子裏嗅到線香飄出的檀香氣息。

  蘇大為揉了揉額頭,抬頭看到安文生拿起一本卷宗,向自己快速走來。巘戅妙筆庫≈105aob≈戅

  “有一件事,是上個月收到的,但是當時想著與軍情無關,就沒有跟你說,現在覺得還是要讓你知道一下。”

  蘇大為有些詫異的看向安文生,有什麽事是需要刻意瞞著自己的,直到此刻才和自己提?≈21434≈21437≈32≈22937≈31508≈24211≈32≈109≈105≈97≈111≈98≈105≈107≈117≈46≈99≈111≈109≈32≈21434≈21437

  安文生的表情也有些怪異,不肯詳細說,隻是將手裏記錄情報的卷宗遞過來。

  蘇大為接過看了一眼,在首頁角落裏,以蠅頭小字寫著甲木四。

  這是暗號,甲木代表東邊,而四,代表著倭島。

  東麵蘇大為最關注的四國分別是高句麗、百濟、新羅與倭國。

  前兩者已經被大唐拿下,設下都督府。

  而倭國,雖然也仿百濟舊例,設下都督府,但是朝廷所用之人,蘇大為並不熟悉。

  近幾年,也很少聽到那邊的消息。

  似乎有人刻意想要切斷他與倭島那邊的聯係。

  或許是李治的意思,或許是另有他人。

  蘇大為皺了下眉“倭島那邊,不是一向沒有消息傳來?”

  “這次是事情太大,都察寺的暗樁透來的消息。”

  事情太大?

  蘇大為眉頭又皺了一下,究竟有多大的事,連消息都瞞不住了,居然連暗樁都知道了。

  他翻開卷宗,按著都察寺一套內部的秘諜口令,從混亂無序的字中,讀到有用的信息。

  “倭、島、反。”

  蘇大為心中一震,吃驚的道“倭島被我們拆分成那樣,如何能反?”

  當年高大龍和阿史那道真、安文生他們最後從倭島撤回前,按蘇大為的授意,將倭島拆分成二十七部,故意將它劃分得支離破碎。

  同時嚴令當時歸化大唐的倭國仆從將領,分別執掌一部。

  並且定下製度,四年一輪。

  各將領將輪流更替戎守的防區。

  具體執行下來會不會走樣先不論,哪怕這些將領都成為新的藩鎮,那也是分裂的二十七部,單獨一部,甚至聯合幾部,都絕沒有與大唐在倭國所設都督府抗衡的本錢。

  而要將這些割裂的土地和勢力聯合起來,沒有十餘年的時間,絕對辦不到。

  何況大唐東倭都督府又不是擺設,隻要施行縻羈之策,將最強的大名拆分肢解,這事哪怕給倭人五十年也辦不成。

  蘇大為仔細翻閱手中的秘檔,越看越是心驚,忍不住罵道“朝廷封的東倭都督是豬嗎?”

  “咳咳,阿彌注意身份,不要用這等粗鄙之詞。”

  “罵他是豬都是便宜他了。”

  蘇大為翻完整個秘檔,重重一掌拍在桌上。

  幸虧他還留了幾分力,不然一巴掌下去,這桌案是別想要了。

  事情並不複雜。

  有內和外兩個因素,單獨碰到一個,倭島不可能反。

  但偏偏兩個條件都達成了。

  第一個條件,朝廷任命為東倭都督府都督的人,叫趙敬朗,此人也是貞觀時期舊臣。

  有過一些地方施政的經曆,算是經驗豐富的老臣。

  但唯一有一個問題,趙敬朗此人年老昏聵,耳根極軟,而且還十分好女色,年齡對他似乎絲毫沒有影響。攫欝攫

  去了倭國當了土皇帝以後,被一幫倭國仆從大將哄著,漸漸膨脹得不知東西了。

  又被那二十七部大名輪流送美女,宴請,換著花樣捧著。

  最後被人悄然滲透,連都督府埋下倭人暗樁都不知道。

  趁著趙敬朗昏聵,每日流連酒色,甚少視事,那二十七部倭將,隻安份了兩年,便開始了兼並戰爭。

  對這一切,趙敬朗也不是完全不知情。

  但他覺得,讓這些倭人自相殘殺,對大唐也沒壞處。

  反正倭人再怎麽跳,也難當大唐兵鋒。

  卻沒想,倭人經過蘇大為的調教,其組織度和軍事理念,早已與過去的倭國,有了質的飛躍。

  那二十七部大將和手下的倭人兵卒,可是最早跟著蘇大為的唐軍,以唐軍仆從而自豪,一舉擊破舊倭王的軍隊,解放全倭島的虎狼之士。

  對上蘇大為,他們自然是不行。

  但對上一個小小的趙敬朗,卻不在話下。

  若蘇大為一直在倭國鎮守,或者留下得力大將,這些倭人都不敢生出此等異心。巘戅追文小說網戅

  實在是……

  朝廷派來的趙敬朗一介文臣,鼠目寸光,實在低估了這些軍漢手裏有兵又無天敵時,野心的膨脹程度。

  如果隻是如此,倭國這二十七部將領同,也就是繼續大名之間的兼並戰,還不至於就敢反唐。

  但是另一個小概率事件發生了。

  那就是,倭王高市,回倭國了。

  事情要說到前幾年的泰山封禪大典。

  在封禪之時,各國使者酋長皆敬畏稱李治為天皇,尤其以高市態度最為謙卑。

  李治不知腦子裏哪根筋抽了一下,當時一高興,居然赦免了高市之罪,並派人護送高市回倭。

  這一回倭不要緊,如魚入大海,虎入山林。

  高市回到倭國以後,迅速拉攏願意效忠他的倭將,並以倭王的名號,不斷拉攏和兼並。

  在短短一年時間裏,便占了絕對的優勢。

  高市並且效仿大唐,自稱天皇。

  還召集能工巧匠,仿大唐長安製式,在倭島上修建小長安城。

  直到這個時候,趙敬朗才如夢初醒。

  可惜一切都晚了。

  眼見事敗,高市一不做二不休,把趙敬朗砍了。

  倭國雖然現在還有七八位大名是蘇大為時期留下的倭將,但高市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

  重新統一倭國列島,隻是時間問題。

  雖然高市沒有膽量打出反叛大唐的旗號,名義上還是自稱效忠大唐天皇李治,並詐稱趙敬朗是病死。

  但消息還是被大唐知道。

  據說李治在朝堂上勃然大怒,摔了自己最心愛的一個琉璃盞。

  殺大唐都督,自封天皇。

  這特麽還不是反唐,還要怎麽反?

  “趙敬朗簡直比豬還蠢,他死了也就死了,可惜了我們在倭島經營的大好局麵。”

  蘇大為還能說什麽,除了罵一聲趙敬朗是豬,還能罵誰?≈21434≈21437≈32≈36861≈25991≈23567≈35828≈32593≈32≈122≈104≈117≈105≈119≈101≈110≈46≈111≈114≈103≈32≈21434≈21437

  總不能罵李治的帝王心術,為了防自己一手,把自己調回長安,連自己留下的後手布置也一並撤去,給了倭人自立的機會。

  可惜了,本來想千年之後,世上再無倭國。

  但現在看,曆史不但拐回了原點,親眼見過大唐皇帝李治封禪泰山的高市,還給自己封了個“天皇”的稱號。

  真是莫大的諷刺。

  “上個月的消息?一直瞞著我,怕我有過激反應?”

  蘇大為拍拍秘檔,長歎道“除了一聲歎息,除了說聲遺憾,我還能說什麽,本來……是想留給我們後人的一份財富,如今,煮熟的鴨子飛了。”

  安文生卻是臉色一變,細長的眼眸微光閃動,壓低聲音道“阿彌,你……真的想將倭島留給後人?”

  這話意思可就深了。

  若蘇大為想把倭島留給自己的後人,那是不是代表蘇大為也曾有過野心,想要占據倭島稱王?

  不是沒有這個可能的。

  當年那個虯髯客據說不肯做大唐臣子,便是駕船出海,做了南洋某島的國主。

  安文生甚至在想,之前也曾聽人隱晦提過,以蘇大為的布置,怎麽看都像是預留了後手和後路,是否也準備著有那麽一天?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