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舉重若輕
作者:庚新      更新:2021-02-21 02:38      字數:3290
  這些東西,若是幾年前,便是讓蘇大為知道,也不會想到這麽多。

  可現在他執掌都察寺,對大唐官製機構運作,了解日益增加。

  也清楚更多內情和細節。

  明白高陽公主告房遺直,這是多麽小概率的事件。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因而更加能確定,這後麵,是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在推動。

  安文生聽著蘇大為說的話,沉默片刻,遲疑道:“就算如你所說,陛下有……就算高陽這麽做了,可當時掌握朝政大權的是長孫無忌,這麽做,對陛下並無好處,反而令長孫將朝堂功臣和宗室一掃而空。”

  “你說得不錯,表麵上看,確實助長了長孫無忌的威勢,但是有一個問題……”

  蘇大為語音平靜,顯然深思熟慮已極。

  “當初‘廢王立武’,朝堂除了關隴門閥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幾乎沒有別的阻力,你覺得正常嗎?”

  “呃?”安文生細長的眼眸一下子瞪大,裏麵爆發出異樣的光芒。

  “廢後這麽大的事,照理說,宗室應該會過問吧,但整個事件裏,皇親宗室幾乎失語,這是為何?”

  “……”

  “宗室還活著的名將裏,戰功最多者是太常卿李道宗、高祖兒子中最長者司徒李元景、太宗兒子中最長者是司空李恪,這三人是宗室裏最有權力和最具威望的三個。

  本來陛下要‘廢王立武’,他們三人才是最激動的。

  有他們三位,再加太尉長孫無忌,大唐最高官職司空、司徒、太尉齊聚,立武之事斷不可能。”

  安文生喉結微微蠕動了一下,說不出話來。

  廢王皇後,立武媚娘這種天翻地覆的事,最大的阻力本來應該是宗室。

  但三位宗室在謀反案裏全被長孫無忌給幹掉了。

  這麽一想……

  要說其中沒有貓膩,誰能信?

  好處是李治得了,鍋是長孫無忌背了。

  若按高陽那事的邏輯,會不會,也有李治在後麵,拉著長孫無忌的手深情的說:“舅舅……幫幫雉奴。”

  “除了宗室,武將裏最厲害的當時是誰?”

  蘇大為問。

  安文生愣了一下道:“太宗晚年曾說,當世名將,唯李勣、江夏王道宗、萬徹而已。”

  “對,很對。”

  蘇大為頷首。

  安文生,感覺自己的嗓子再一次堵住了。

  除了很早就表示支持李治的李勣,另外兩個同樣被長孫無忌在謀反案給滅了。

  再想深一點,除了唐將,那歸化胡將呢?

  左戲衛大將軍駙馬都尉執失思力,並坐與房遺愛交通,流嶺南。

  一個謀反案,將宗室和大將中,最有可能威脅到李治的人,都給鏟除了。

  那麽文臣呢?

  衛尉卿許敬宗、禦史大夫崔義玄、禦史中丞袁公瑜、中書舍人李義府、中書舍人王德儉、大理寺正侯善業,此六人得到封賞。

  這些人裏,看似官不大不小,屬於中上層官階。

  其中有些隻差一兩步就能做到宰相位。

  永徽六年十月,百官上表請立中宮,即立武媚娘為後。

  “為什麽會這樣?”

  安文生沉默良久,憋出一句。

  他很疑惑:“當時中樞由長孫無忌一手把持,可謂權勢滔天,為何除去了宗室和名將後,文臣都上表請立武後?”

  “因為文臣當時與長孫無忌離心離德。”

  蘇大為笑了笑,笑容裏卻有些冷意。

  “別說是你,我也是近幾日才想明白……”

  他伸手,將麵前的殘酒握在手裏,抬起欲飲,到嘴邊又放下。

  “你知道房玄齡對大唐來說意味著什麽嗎?”

  “房相?”

  是時,賊寇每平,眾人競求金寶,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與之潛相申結,各致死力。

  ——《貞觀政要卷二論任賢》

  “從大唐草創,房玄齡就是替太宗收人才的,類似漢朝的蕭何,太宗登位後,也是房玄齡主持裁撤冗餘官員,剩下的那些人,都欠著他一份恩情。”

  安文生緩緩點頭,細長的雙眼微眯:“此事我略有所聞,貞觀三年,太宗曾謂房玄齡和杜如晦:公為仆射,當廣求賢人,隨才授任,此宰相之職也。

  房相在位二十餘年,一直在收羅人才。”

  “房玄齡任左仆射二十餘年,而右仆射在不停的換人,杜如晦、李靖、高士廉等,其中最長的是高士廉,做了五年。”

  蘇大為這番話,點到為止。

  安文生卻是懂了。

  二十年的時間,房玄齡掌握著大唐的人事大權,這要結多深的人脈,施下去多少恩情?

  “而且房玄齡故去,繼任者,也都受過他的恩情,但房家在謀反案中,幾乎被長孫無忌給滅了,你想,長孫無忌還能安穩嗎?”

  “呃,這事,長孫無忌怎麽……”

  “他沒想到,或者說,他太驕傲了,沒想過陛下會成長得這麽快,也沒想過除掉房家人,對他會有那麽大的影響,特別是他與房玄齡本就有舊怨,這也算是陽謀。”

  安文生微微皺眉,設身處地的想,如果自己在長孫無忌那個位置,一向乖巧的外甥皇帝,李治求上自己,而且是一樁謀反案,對象還是與自己有舊怨的房玄齡後人。

  與公與私,這案子都會辦下去。

  擴大一些打擊麵,也都是順手為之。

  哪怕知道會得罪一些官員,在長孫無忌當時那個位置上,也根本不懼。

  想到這裏,安文生心有餘悸的摸了摸自己的額頭。

  “可是長孫無忌身居高位,必然也有死忠,怎麽會倒得那麽快?”

  若說開始與蘇大為說時,安文生還有些不以為然。

  現在他真的是放低身段,在向蘇大為求教。

  人是會成長的。

  蘇大為此時的眼光,見識,已經超過了他。

  “長孫皇後的遺言你記得嗎?曾說過,房玄齡可以重用,無忌要慎用。

  自貞觀二年,長孫無忌的右仆射就被轉成了開府儀同三司,後來又做了司徒、司空、遙領揚州都督,但一直沒掌實權。

  這種局麵直到貞觀二十二年,長孫無忌被授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省事。

  在原中書令馬周死後,長孫無忌才得到掌三省的大權。

  所以長孫是到貞觀末期才掌大權,根本沒機會培植太多親信。

  他的優勢是首席顧命大臣,陛下的舅舅,他沒離開朝堂太遠,但也一直沒太近。

  這種情況下,他動了房家,就是根基動搖。

  隨後那些百官背離他,倒向陛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蘇大為說完這句,終於將那杯殘酒飲盡,將杯倒扣在地上。

  “你覺得如何?”

  “若是……若真是陛下在背後謀劃,這份心機手段,當真有鬼神莫測之機。”

  安文生苦笑道。

  他那張白臉,都透著一絲灰色,臉頰有些僵直。

  厲害的人所做的事,並非一定有多神妙手段,多詭譎的布局。

  隻看最終效果。

  像李治這樣,舉重若輕,借力打力,將錯綜複雜的局麵變得對自己有利,這何嚐不是一種高明。

  “我現在有些相信了。”

  安文生琢磨了一下道:“房遺愛之事,打擊了宗室、大將、胡將,房家,甚至連長孫無忌,唯一得利者,隻有陛下和武後。”

  停了一停,他看向蘇大為:“這事你覺得,有沒有武後在給陛下出主意?”

  “這我怎麽知道?”

  蘇大為掃了他一眼:“我說的這些,都是卷宗資料裏有的,寫的明明白白,稍加推敲,至於陛下後宮裏發生什麽,我又沒有開天眼。”

  安文生輕拍大腿長歎一聲:“我以前覺得你對朝政一竅不通,現在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隻是信息不對稱罷了。”

  蘇大為倒沒覺得有什麽值得誇耀:“在都察寺裏,收羅天下情報,隻要有心想查,都能比別人多知道一點。”

  “什麽信……息?”

  安文生摸了摸自己有些發僵的肥胖臉頰,大臉上現在恢複了幾分血色。

  他眸光一閃:“剛才聽得太入神,你說了這麽多,和眼前的事有何關係?”

  “關係大了……”

  蘇大為黝黑的臉上,雙眼露出複雜的情緒。

  “有了上次的事,你再看這次上官儀的案子,誰得利?”

  “呃……陛下。”

  上官儀被誅,跟著一大批門閥貴族被打壓。

  世家剛剛露頭,想要死灰複燃,掌握朝堂中樞,又被李治給無情的打壓下去了。

  至於武媚娘,雖然後位是保住了,但手下露頭的一些人,也被牽連給打掉。

  李義府被誅。

  武順死得莫名其妙。

  賀蘭敏之也因此失勢。

  武媚娘本人,也被打掉了氣焰,不得不放低姿態,收攏爪牙。

  從這結果看,最大的好處,依然是屬於李治的。

  “一件事,最後誰得利,誰就有最大的嫌疑。”

  蘇大為喃喃自語了一句,濃黑的眉頭挑起來,向安文生道:“我當時也是當局者迷,陛下既然沒有廢太子的意思,怎麽會動武後?”

  安文生點點頭:“說得不錯,母憑子貴,子憑母貴。

  陛下在太子身上花費了無數心血,就算太子病重,也依然疼愛有加,沒有絲毫疏遠的意思。

  而且以陛下的身體,恐怕也再難有這般精力,去重新培養一位太子了。”

  “所以陛下從開始,就沒有真的想廢武後……”

  蘇大為手指在篝火旁輕輕敲擊著,如同演奏。

  “若說演技,陛下才是影帝級的,他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說,就讓下麵的人自己激動起來,一個個極不可耐的跳出來,最後被陛下一掌推平。

  朝局重新洗牌平衡,短時間內,無論是世家門閥,還是武後,都隻能乖乖做人。”

  “是極是極。”

  安文生撫掌道:“陛下果然不愧是太宗之子。”

  他的話鋒一轉,又回到最早的議題。

  “不過接下來,阿彌你打算怎麽做?陛下再厲害,他這身體狀況,咱們也得做長久之計,太子那邊,你是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