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陪酒
作者:庚新      更新:2020-11-12 02:07      字數:3417
  王伏勝是在李治身前行走的太監,正如王福來伺候著武媚娘。

  他站在殿門旁,向望著李義府背影出神的蘇大為道“少卿,請隨我入殿吧,別讓陛下等急了。”

  “好。”

  蘇大為放下心中猜測,隨著王福來走入殿中。

  遠遠的看過去,見身材胖大的李治,正靠在椅上,似在閉目養神。

  待王伏勝開口通傳後,李治張開雙眼。

  在那張胖乎乎的臉上,細長的雙眼中,閃過一抹精芒。

  顯然他的內心思慮極為複雜。

  不過在看向蘇大為的時候,略微繃緊的身體漸漸放鬆下來,嘴角也微微翹起,似乎心情不錯。

  “阿彌你來了。”

  他伸手招了招,示意蘇大為近前說話。

  “剛接到安西都護府的軍報,蘇定方和裴行儉狠挫了吐番一次,揚我大唐雄威,也讓吐蕃知道,誰才是天下之主,嗬嗬。”

  他的心情似乎不錯。

  蘇大為忙走上前,向李治行禮道“臣為陛下賀,為我大唐軍威賀。”

  “你來得正好,朕要用膳,你陪朕小酌幾杯。”

  “是。”

  一時間,蘇大為竟有一種受寵若驚之感。

  一直以來,李治對武媚娘身邊的人,是嚴防死守。

  對蘇大為,是既用且防。

  蘇大為在百濟才打下倭國列島,李治知道後,大驚之下,立刻將其召回。

  可見一斑。

  就算回長安後,蘇大為也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來自這位陛下的“關愛”。

  借著他被刺一事,最後以查案不利為由,居然將蘇大為發回長安縣繼續做不良帥。

  此前在百麗和遼東半島,浴血奮戰,數次力挽狂瀾,最後還助李勣平定高句麗,如此功勳,最後也隻封了正四品下的武官散秩。

  但眼下,李治居然主動邀蘇大為一起用膳。

  這是一個十分積極的信號。

  蘇大為並不相信,以李治的精明,會做無用的事。

  既來之,則安之。

  蘇大為按著臣子禮儀,向李治再三行禮,才在王伏勝的安排下,在布起的小桌前站定。

  待李治被太監扶著,在桌前一張寬大柔軟的胡椅上坐下後,才裝做誠惶誠恐,受寵若驚的模樣,半個屁股入坐。

  沒辦法,古往今來,打工人在領導麵前,都得裝這副姿態。

  李治眯著眼睛,像是十分滿意蘇大為的態度。

  他拍了拍椅子扶手,讚了一聲“阿彌,聽媚娘說,這逍遙椅,是你發明,敬獻宮中,朕自從坐了以後,就喜歡上了。”

  他輕輕撫摸著椅子扶手,向蘇大為笑道“你這人,頭腦裏天馬行空,不知裝了些什麽,常能出人意表。”

  這話,就不知是誇獎還是提醒了。

  蘇大為心中一刻不敢放鬆,想了想,才向李治抱拳道“些許小玩意,主要為了生活便給,當不得陛下謬讚。”

  “你所作之物,可不止是小玩意。”

  李治看著他,似笑非笑道“除了鯨油燈,聽說近幾年,京中流行一種‘燒刀子’酒,也是你所研製?”

  “啊,是有這麽回事。”

  蘇大為大腦急速運轉。

  本來他入宮,是想提及李義府的事。

  卻沒想,還沒找到機會開口,李治便接二連三的發招。

  李治現在提起酒的事,是何意?

  關於酒,大唐有一個“榷酤之製”,指的是政府對酒實行專賣製度。

  由朝廷,具體來說,是天子手下官署壟斷釀酒技術。

  不僅設立一個專門管理釀酒的部門“良壇署”,而且還有專門的門店來賣酒。

  蓋因為,酒在唐時,也屬暴利行業。

  唐人獲酒,有三個渠道。

  第一種渠道就是購買官酒,也就是良壇署所製。

  但這種酒,其實口感並不太好。

  最好的酒和釀酒師,各家都需要獻給皇帝。

  這種好酒的產量有限,一來全手工製作,二來皇帝和後妃的飲用,賞賜有功的官員臣子。

  還有國家祭祀。

  基本就全消耗掉了。

  第二種獲酒的渠道是私人作坊釀酒,這種坊的格局往往都是前店後作坊。

  也就是後世影視劇裏常出現的酒樓、酒店、酒肆。

  蘇大為的“燒刀子”酒,也是用的這種模式。

  在長安大受歡迎。

  而且他手下工坊所製之酒,通過商貿遠銷草原和遼東。

  可謂日進鬥金。

  當初跟著蘇大為投入製酒的幾家,如李客師和安家,都是賺得盆滿缽滿。

  別看這種小酒坊在長安如螞蟻鋪般,開得倒處都是,竟引無數文人騷客為其折腰。

  比如後來的詩仙李白,就是這些店鋪的常客。

  第三個渠道,便是家庭自釀酒。

  按唐人心目中的排名,官營壟斷的酒,口感最差,其次就是酒肆,因為要量產,隻能說比官酒要強點。

  最好的,當屬家庭自釀酒。

  不會偷工減料,舍得用糧食,也不存在摻水問題。

  當然,蘇大為改良的製酒工藝,燒刀子的酒精烈度和口感,已經完全打敗了所謂自釀酒,在大唐權力輻射之處,都贏得極大的口碑。

  和鯨油燈一樣,成為大唐向外貿易的名片之一。

  這些念頭,在蘇大為腦中一閃而過。

  他立時刻起來,叉手行禮道“是阿彌疏忽了,待我回去,就把製酒的法子整理一下,交到宮裏,若有需要,我家中也有熟練的製酒匠人。”

  “咳,阿彌坐下,坐下說話,你這說到哪裏了,傳到外麵,豈不是讓外人以為朕貪圖你製酒法,不好。”

  “陛下說的是,不過這並不是臣子對陛下,而是阿彌對陛下的敬愛,就如這逍遙椅。”

  蘇大為七情上麵,一臉誠懇的道“若非陛下不棄,給臣施展的機會,哪有臣的今天,臣但凡有尺寸之功,皆陛下所賜,有什麽便給之事,也應該想著陛下。

  這幾年在外征戰,竟忘了將‘燒刀子’交給阿姊,這是我的疏忽。”

  一番話,說得雖不如朝中那些老狐狸圓滑,但意思也到了。

  明明是天子想要此物,但卻不能讓天下人,覺得天子在與臣爭利。

  像蘇大為,就得遞梯子上去,讓李治滿意。

  這便是為臣之道。

  李治笑眯眯的點頭“媚娘當初有你這麽個兄弟,朕初時還覺得疑惑,現在越來越覺得,媚娘有眼光。”

  “陛下這麽說,更讓臣汗顏了,當初在寺中,臣莽撞,多有失禮處……”

  李治揮了揮手“誰還沒有年輕的時候,一會陪朕多喝幾杯,這事不許再提。”

  “謝陛下。”

  蘇大為暗自擦了擦汗。

  終於,終於把這話給說開了。

  這麽些年,雖然李治沒有計較,但蘇大為自己豈能不知。

  當初在救李治時,他的態度有多莽。

  完全沒把當時的李治放在眼裏。

  雖然那時長孫無忌當朝,天下人都以為李治懦弱。

  此後蘇大為在李治麵前戰戰兢兢,多少也因為此。

  今天總算是趁李治心情不錯,借著獻酒的事,把這事暗中說開了。

  “對了陛下,怎麽不見阿姊?”

  “媚娘在太子那邊。”

  李治一句話帶過。

  蘇大為看了看氣氛,感覺現在不適合馬上切入到李義府的事。

  酒菜陸續上桌。

  酒是燒刀子。

  菜則是琳琅滿目。

  蘇大為粗粗一看,竟有數種魚。

  據說李治愛吃魚,這桌上,有一道蒸鱸魚,還有一道魚膾。

  至於別的,蘇大為則是不認識。

  李治似是看出蘇大為的窘迫,提起金箸指著那道魚膾道“此乃金盤膾鯉魚。”

  蘇大為頓時有點懵。

  唐詩中,將鯉魚稱為“點額魚”,典故來自《太平禦覽鱗介部卷八》“魚鮪,鯉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據說此魚極有藥用價值,但好像朝廷禁止民間私自捕殺。

  不過蘇大為很快想起來,禁止捕鯉,說鯉與“李”諧音,那要到玄宗朝。

  現在自無此禁忌。

  鯉乃唐人餐桌上美味之一。

  白居易的《舟行》裏就說“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王維在《洛陽女兒行》寫道“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蘇大為看看眼前的滿桌魚宴,再看看滿麵紅光,麵帶喜氣的李治,心裏忍不住碎碎念魚雖好,但陛下不能貪杯啊。

  中醫裏據說許多魚是有“發性”,不可隨便輕吃。

  比如鯉魚,就是大發之物。

  這個有沒有道理不知道,但至少民間一直這麽傳。

  如後來的孟浩然,《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開元末,病疽背卒。

  據說就是病幾乎好了,但在朋友聚會時,忍不住多吃了點魚,回來後便背疽發作而死。

  像李治這身體,一看就是三高人群,吃大魚大肉,真的是在作死路上瘋狂摩擦吧。

  不過這些也隻能在蘇大為心裏一閃而過。

  他是沒有頭鐵到就飲食問題,和李治爭一爭長短。

  食不知味的陪著李治喝了幾杯,蘇大為頗有些如坐針氈之感。

  他心裏有事,自然坐不安穩。

  但看李治興致正濃,又不好這時候開口壞了李治的興致。

  左等右等,好不容易等李治吃得差不多,開始撤宴上茶。

  蘇大為心裏做了一番建設,正要開口把話題往李義府身上引,就在這時,忽見一名宮女匆匆跑上殿,被王伏勝攔住問了幾句後,王伏勝麵色亦是一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