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作者:庚新      更新:2020-10-16 02:05      字數:3552
  提起武媚娘與李治的長子李弘。

  蘇大為恍然記起來,那個少年郎的臉龐。

  李弘現在應該有十一歲了吧。

  蘇大為這些年雖然在外東征西討,但長安的事情,他執掌都察寺自然是清楚的。

  據聞李弘勤敏而好學,對學問十分重視。

  龍朔元年,也就是前年,他曾以太子身份命許敬宗、許圉師、上官儀、楊思儉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選錄五百篇編集成《瑤山玉彩》,得到李治的讚賞,賜其絹帛三萬段,以資鼓勵。

  李治曾對身邊侍臣稱讚李弘:“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禮節,從不曾有過失。”

  隻不過,李弘後來還是早早離世,成為李治和武媚娘十分痛惜之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李弘後來離世,對於一心想將他培養成繼任者的李治來說,無疑是巨大挫折。

  蘇大為收起思緒,想起此事,終究有些不放心。

  “對了阿姊,前幾年我離京時,聽說太子身體有些抱恙,如今可大好了?”

  提起李弘的身體狀況,武媚娘的眼中浮起一層陰霾。

  她緩緩搖頭:“弘兒自幼染肺疾,請了宮裏太醫診治,但始終不能斷根,這些年斷斷續續,嚴重的時候,我恨不能替他受苦。”

  “阿姊……”

  蘇大為吃了一驚,原本知道李弘的身體不大好,但聽著武媚娘這麽一說,好像比自己想像的還嚴重。

  後世好像說李弘得的是肺癆一類的病。

  若是真的,那可就麻煩了。

  “阿姊,若宮裏太醫不能調理好太子身體,何不請民間的名醫看看,我聽說孫思邈人稱活神仙,醫術出神入化。”

  武媚娘點頭道:“此人我也有聽說,我和陛下早有召賢令,征集各地名醫和名道高士,如今有些已經到了長安,有位道長煉製的丹藥不錯,弘兒吃了以後,身體恢複了許多。”

  “那就好。”

  蘇大為點點頭,心中想起昨天與李治的對話。

  在心中想了又想,向武媚娘低聲道:“媚娘姐,昨天我跟陛下說的事……百濟那邊駐軍太少,實在不足以穩定局勢,現在朝廷對將士的賞賜……”

  “阿彌。”

  武媚娘的神色突然一變。

  眉頭微鎖,麵帶威嚴道:“這等國事,非我所能妄議,阿彌,你若有意見可直接問陛下。”

  蘇大為一時噎住了。

  頗有些詫異的看向武媚娘。

  裝,你就裝。

  連上朝李治現在都帶著你一起,國事你還不能議論了?

  再說現在又沒外人。

  但是下一刻,蘇大為反應過來。

  武媚娘現在十分在意李治的看法,並不想談論這些敏感話題。

  “阿姊你現在……”

  剛想再說點什麽,忽然聽到外麵有內侍通傳道:“皇後,陛下召蘇大為覲見。”

  蘇大為到嘴邊的話,戛然而止。

  昨夜與李治的談話,其實並未有談完。

  隻談了李治最關心的幾點問題,然而還有更多的問題不及深談。

  比如蘇大為想談一下府兵的賞格問題。

  在軍中這麽久,親眼見到基層兵卒的情狀,蘇大為實在想不通,現在府兵製為什麽會這樣。

  若常此以往,隻怕唐軍無法保持住戰力。

  蘇大為並不想,親眼見到那一天到來。

  此外,還有一些諸如後勤問題,戰馬的問題,以及對戰領之地的民生和維穩問題。

  做為前熊津都督,蘇大為認為,這些事,是有必要與李治談一談的。

  還有一點,做為戰功赫赫的大唐都督,初回長安就遇刺,這件事,李治昨夜也沒有提及處理辦法。

  顯然這場君臣的談話,並沒有談完。

  隻是蘇大為沒想到會這麽急,自己和武媚娘還沒聊上幾句,剛下朝的李治便追著召自己議事。

  “阿彌,既是陛下相召,你快去吧,待會正好與陛下,弘兒一起用膳。”

  “是。”

  ……

  大明宮,紫宸殿。

  蘇大為在內侍的引路下,重回到內廷議事之所。

  還沒走進去,便隱隱聽到裏麵有人說話。

  心中立時有了猜測。

  待太監通傳,李治令其入殿後。

  走進去,首先看到坐在上首位置的李治。

  在台階下,隱隱按著方位,還置放著四張胡凳,坐了四人,另外在殿中一側還站了一人。

  蘇大為目光一掃,發現坐著的,是四位老者。

  看起來年紀不輕,而那唯一站著的,卻是自己的熟人。

  大理寺主薄李思文。

  當初蘇大為任不良帥查新羅使者被殺案時,與李思文有過交往。

  現在想來,英國公李勣之所以對自己另眼相待,說不定就有李思文在他麵前提到過。

  李思文此人,外表冷峻,給人一種冰冷之感。

  他雖看著不近人情,但做事嚴謹,斷案清醒,蘇大為私底下也比較佩服。

  當初高大虎到大理寺當差,也是通過李思文的介紹。

  對了,以李勣那種老狐狸的性格,居然會教出這麽“方正”的兒子,也算是一樁異事。

  心中想著這些,蘇大為大步上前,先向李治行禮,然後微向李思文點頭,打過招呼。

  看坐上的四位老者,定是朝中大臣。

  都是大佬級的人物,否則李治也不會賜座。

  蘇大為自覺的向四位老臣拱手,微微鞠躬,然後站到李思文一側,垂手而立。

  殿上四位老臣,再加李治、李思文的目光,此時都落在蘇大為的身上。

  “蘇大為,這四位皆為我的左膀右臂,你應該還是第一次見。”

  李治指了指左手邊,那位看起來最年長的老者:“這位是尚書右仆射,許敬宗。”

  蘇大為心中一動。

  許敬宗,他是聞名已久了,可是從未見過。

  這次算是見到了。

  許敬宗看起來身體富態,皓首白須,看起來神色慈祥,像是個富家翁一樣。

  他的臉色紅潤,臉上皮膚依舊十分光潤。

  一雙微眯起來的細長雙眼都似帶著笑意。

  從外表來看,實在無法將他和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許敬宗聯係在一起。

  他看起來完全是和善的,好似人畜無害。

  但蘇大為心中卻暗自警惕。

  越是這種人,往往城府越深,不可小視。

  當年追查倭人間諜案,查蛇頭之死時,最後有些線就隱隱指向李敬宗。

  而且賀蘭敏之的新宅,就在許敬宗的宅子旁邊。

  總覺得其中有什麽聯係。

  蘇大為心中雖然思緒電轉,麵上卻依舊帶著恭敬,向已經年逾七旬的許敬宗行禮道:“見過右仆射。”

  大唐承隋製,將宰相的職權一分為三,分別為中書省掌決策,尚書省掌執行,下轄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

  門下省掌審議。

  此三部的首領大臣每部都有兩人,所以這六部首領皆為宰相。

  許敬宗此時為尚書右仆射。

  也就是俗稱的右相。

  同時,他還被加封光祿大夫銜,拜太子少師、同平章事。

  榮寵至極。

  李治再向另一位年過半百的老臣道:“這位是東台侍郎,郝處俊。”

  此人的名字在後世並不顯赫。

  但蘇大為卻是心中一動,恭敬向郝處俊行禮:“見過東台侍郎。”

  東台侍郎,即門下侍郎。

  龍逆二年,也就是去歲,李治改門下省為東台。

  不過後來又改回去了。

  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

  郝處俊其人,蘇大為並不陌生。

  之前李勣征高句麗時,在唐廷內,是由郝處俊來協調後勤事宜。

  那時郝處俊還是吏部侍郎。

  在不久前李勣平定高句麗,戰報傳回長安,郝處俊也因功被升為東台侍郎。

  蘇大為暗自觀察郝處俊。

  見此人麵色堅毅,雙目炯炯有神。

  雖然滿頭銀絲,但依舊精神健旺,看似強硬剛直之人。

  與許敬宗恰似兩個極端。

  李治繼續介紹剩下兩位大臣。

  “這位是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上官儀。”

  這句話聽在蘇大為耳中,卻像是一記響雷。

  令蘇大為的精神瞬間集中。

  上官儀?

  好像是上官婉兒的老爹?

  記得曆史上好像此人想整武則天,但最後被武則天給扳倒了。

  蘇大為向上官儀過去。

  這位西台侍郎看上去年約五旬上下,身材不像之前幾位胖大,而像是典型的文臣,比較削瘦。

  他的頷下三縷長須顯然經過精心梳理,顯得光潔潤澤一絲不亂。

  身上的官服也是異常平直,細節處十分考就。

  上官儀的臉頰瘦長,鼻梁高挺。

  在一雙花白的眉梢下,細長的雙眼炯炯有神。

  顯然屬於那種精明強幹之臣。

  蘇大為藏下滿腹心事,向他見禮道:“見過西台侍郎。”

  雖然西台侍郎,聽起來不是門下省一把手。

  但加了同東西台三品,那又不一樣了。

  等於雖無宰相之名,但有了宰相實權。

  並且還加了銀青光祿大夫,仍兼弘文館學士,及太子中舍人。

  當之無愧的大佬。

  “最後這位……”

  李治的目光看向坐在最西省,麵帶微笑的一位老臣。

  “這位是中書令,李義府。”

  果然是他!

  李治為東宮太子時,李義府為太子舍人。

  在“廢王立武”事件中,積極支持李治和武媚娘。

  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李治和武媚娘心腹大臣,進爵廣平縣侯。

  任相期間,廣結朋黨,賣官鬻爵,權勢熏天。

  龍朔二年,李治更改官製,李義府改任司列太常伯、同東西台三品。

  司列太常伯,也就是吏部尚書。

  不過今年,李治已經升李義府為中書令,也即俗稱的“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