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紫宸問對(中)
作者:庚新      更新:2020-10-13 02:06      字數:3470
  紫宸殿外,無數人猜測著天子李治和皇後武媚娘,在與蘇大為說些什麽。

  紫宸殿貴為內殿,等閑人一般沒資格進入。

  除非是李治親信重臣,又或者是武媚娘這邊的重要親族。

  更何況今晚,是單獨召見蘇大為。

  意義非比尋常。

  跟殿外無數人猜測著內景不一樣,殿內十分的安靜。

  殿角的香爐煙氣嫋嫋,一種能寧神和舒緩疲勞的香氣,在紫宸殿飄動。

  淡淡的白煙如仙鶴,如異獸,又如傳說中的仙家洞府一般,寧靜而深邃。

  李治沒說話,蘇大為也是恭敬站在階下,靜靜等待著。

  在禮數上,絕不會有任何不周道。

  哪怕是真的親戚,對麵的是天子,做臣子的也不能有任何失禮。

  何況自己隻是武媚娘認的“弟弟”,並無血緣之親。

  李治眯著眼睛,透過香氣打量著蘇大為,似乎終於將呼吸調勻,不像方才那樣喘了。

  他像是想到什麽有趣的事,嘴角微微翹起“阿彌,你聞這香如何?是吐穀渾的蕃使進貢給朕,據說出自大食,最能安神,朕用了感覺頭痛都好了許多。”

  武媚在一旁,伸手握住李治的手,關切的看向他“陛下為國事操勞太多。”

  蘇大為不知道李治為什麽要特地提到河西進來的香料,但他猜李治提起這個,必有他的深意。

  果然,李治下一句就是“去歲的時候,天山南疆又有外蕃叛亂,好在薛仁貴及時將其平定……多虧了大唐的將士們浴血奮戰,朕才能不斷開疆拓土。”

  說著,他深深看了蘇大為一眼“替朕穩定百濟的局麵,阿彌你有功。”

  “身為大唐子民,陛下的臣子,這些都是我份內之事,全靠眾將一心,阿彌不敢居功。”

  蘇大為忙抱拳道。

  開什麽玩笑,領導說你有功勞,你不能真沾沾自喜啊。

  先謙虛一下看看風向。

  究竟是真心實意誇獎,還是欲抑先揚,得看清楚了再說。

  李治看了看他,繼續說道“你在百濟待了快三年,熟知那邊的情況,朕今天就是想問問你,對百濟那邊的看法。”

  蘇大為沒有立刻回答,目光先是掃了一眼武媚娘,然後重新落回李治的身上。

  這位大唐的天子,雖然身材胖大,有時候甚至連氣都喘不勻了。

  但蘇大為絕不會對他有一絲的輕視。

  李治的雙眼依舊明亮銳利。

  代表著就算這位大唐皇帝正被家族遺傳的疾病所困擾,他的頭腦依舊清醒。

  蘇大為知道自己不能猶豫太久,他略一思索,拱手道“陛下既然問起,臣就鬥膽了,但臣年紀常輕,眼光和見識定然比不上英國公和邢國公,僅為在下一點淺見,願陛下察之。”

  對不住了,李勣老狐狸,還有師父蘇定方,隻有抬出你們兩尊大神,替我分擔一下了。

  蘇大為暗自想。

  他這番話,還是在做伏筆,哪怕一會話說得不合李治聖意,那也是他“年紀輕”,眼光見識不如李勣和蘇定方。

  李治可不能拿這話來治他的罪。

  這話說出來,李治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錯愕,隨即搖頭,指著蘇大為喘氣道“你……你這猾頭,放開了說,不管,不管說了什麽,朕都不會計較。”

  “謝陛下。”

  蘇大為這才放下心來,稍微斟酌了一下道“陛下問百濟之事,那就得和高句麗、新羅一起說。”

  李治沒說話,扶手上的食指微動了一下,示意蘇大為說下去。

  “前年蘇定方大總管雖然僅用不到一月時間,便攻下了百濟,盡擄扶餘王族回唐,並於洛陽則天門獻俘,但是百濟內的叛亂力量,卻沒有徹底消除,僅數月之後,百濟扶餘豐便在倭國的支持下,潛回百濟,並打出扶餘王的旗號。

  當時天氣甚寒,我軍在百濟僅有一萬人,糧路又不暢,原本歸降我們的各處城主皆反,情勢危急。

  後來臣與劉仁願議定,收縮兵力,守住故百濟都城泗沘。

  其間大小數十戰,幸賴陛下神威,我們守住了泗沘城。

  待到來年,臣被陛下拔為代都督,命劉仁願守住泗沘,臣依據情報,率兵奇襲高句麗買召忽城,奪得一批糧草,解了我軍缺糧之急。

  返回泗沘城時,適聞扶餘豐的叛軍正在攻打泗沘。

  臣於是與新羅金仁泰、劉伯英將軍的水師援軍,及劉仁軌,合兵大破之。

  其後一鼓作氣,反攻叛軍的周留城,並一舉擒獲扶餘豐等人。

  然倭國居心叵測,早已率領水師數萬人,跨海而來,欲沿白江口登陸,偷襲我軍。

  最後臣與劉仁軌在白江大破倭軍。”

  一口氣將整個百濟用兵的過程,大略說了一遍,蘇大為這才喘了口氣道“以臣觀之,守百濟,非止百濟一處,高句麗、新羅這三韓之地,同氣連枝,都需要上下看顧,穩住高句麗和新羅,則百濟之事不足慮。”

  李治聽得入神。

  食指隨著蘇大為的話,暗含節奏的一下接一下在扶手上輕輕敲擊著。

  等蘇大為說完,停了片刻後,李治才開口突然問了一句“聽說你在百濟十分重視民生?”

  蘇大為抱拳道“回陛下,經過數次清剿,百濟那些叛軍首腦基本已被清除,縱有漏網之魚,也不足為慮,臣唯一所慮者,便是經曆過持續用兵,百濟地方百姓難以維生。

  一但衣食不繼,若被有心人煽動,隻怕又重新燃起叛亂。

  為此,臣在任熊津都督期間,除了平定叛軍,也十分重視恢複農桑和耕作。”

  李治聽了,不置可否。

  他沉吟著,食指在扶上時輕時重的敲擊著,停了片刻又問“你對高句麗怎麽看?”

  蘇大為本來想說,但是話到嘴邊,又停住。書吧達

  看了一眼李治和武媚娘,吸了口氣,向李治拱手道“不知陛下問的是哪方麵?”

  高句麗怎麽看?

  那要看大唐皇帝陛下,您想知道的是哪部份內容。

  李治眉頭微微一揚“你來說說,如何減少高句麗叛亂。”

  看來李治還是清醒的。

  連百濟這種一個月內就亡國的小國,都不斷掀起叛亂,像高句麗這樣雄霸東亞百年的霸主,又哪會那麽容易屈服。

  縱使高句麗王室和重臣,包括泉蓋蘇文的兒子都已一網成擒。

  但是高句麗的百姓還在,那些貴族和地方勢力都還在。

  可以想像到,隻要一有機會,高句麗的叛亂就會如野草一樣瘋狂生長。

  而大唐做為宗主國,皇帝做為天可汗,總不可能把高句麗那幾百萬人全部殺光吧。

  那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也無法從高句麗人中甄別,誰會效忠大唐,誰會叛唐。

  所以開疆拓土聽起來很威風,但征服土地隻是一個開始。

  如何長久的保持大唐的存在,保持治理,並將新拓之土完全消化,成為大唐一體。

  才一個更嚴峻和長久的課題。

  蘇大為與李治的談話到現在,其實雙方都很清楚,這並不是一場屬於“家人”的閑談。

  而是屬於“君臣問對”。

  蘇大為做為執掌百濟熊津都督府的都督,這兩年都在鎮守百濟,立下汗馬功勞。

  從某方麵來說,他會比打下百濟的蘇定方,比打下高句麗的李勣更了解三韓之地。

  畢竟論前兩者隻是在半島作戰,而蘇大為有長達兩年的治理經驗。

  李治也急需從蘇大為這裏聽到一些有用的東西,能幫助他牢牢握住這塊飛向大海的半飛地。

  減少半島的叛亂,減少唐軍的精力牽扯,以用到更多需要大唐投注精力的地方。

  這兩人之間,君臣的對話,絕非表麵上那般平靜。

  看似祥和之下,也有暗流潛藏。

  首先就是蘇大為的話,表麵上隻是在說自己鎮守百濟發生的事,但實則已經提了許多意見。

  比如唐軍在百濟隻有一萬人。

  這點人,想鎮住人口百萬的百濟,簡直是一個玩笑。

  再比如,就這一萬兵馬,居然還糧草不繼。

  這是打誰的臉?

  最後逼得大唐熊津都督,不得不親冒矢石,衝殺在第一線,親自率軍去偷襲高句麗的糧草重鎮買召忽。

  再比如,百濟的百姓,衣食不繼。

  為何不繼?

  劫掠太重。

  為何劫掠太重?

  這又牽扯到唐軍府兵的待遇問題。

  朝廷對府兵的獎賞太薄……

  可以說,蘇大為雖然沒有主動提一句朝廷的不是。

  但他話有話,仔細一品,這裏麵處處都是問題。

  而這些問題,既是指向朝廷,更是指向李治。

  這些話,顯然不是蘇大為臨時起意。

  而是一直就在他腹中,不吐不快。

  隻不過借著這次機會,以隱晦的方式說出來。

  他已經不是二十歲的年紀,遇事沉穩了許多。

  在說這些之前,也替自己埋了伏筆,李治縱然不滿,也難遷怒於他。

  現在蘇大為已經把自己的意思委婉轉達了,就看李治反應。

  李治會說些什麽?

  會如何反應?

  蘇大為現在還猜不到。

  他不相信李治不知道自己提的那些事。

  更不相信李治是昏聵之主。

  所以他更加不能理解,李治在某些事上的做法。

  他希望大唐在李治的手中,能一直進取,一直開拓下去。

  希望大唐的武德,依舊光芒萬丈。

  大唐的府兵,能一直勝利下去。

  但是我的陛下啊,你究竟在想些什麽?

  蘇大為看向李治。

  這位大唐的天可汗,臉龐隱沒在香氣煙幕裏,若隱若現,晦暗難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