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平倭策
作者:庚新      更新:2020-09-20 02:07      字數:2577
  “哦,蘇總管要回大唐了嗎?此事我已知之。”

  蘇大為轉過身。

  劉仁軌的表情立時變得古怪。

  那是一種難以置信,混著震驚,迷惑之色。

  下一刻,他失聲道:“你……你不是!”

  “劉將軍小聲點,這是都督的安排。”

  “蘇大為”向劉仁軌擺了擺手,食指又在唇邊豎起,衝劉仁軌擠眉弄眼。

  眼前的根本不是什麽蘇大為,而是穿著和蘇大為類似衣甲的阿史那道真。

  “你……你怎麽會穿著蘇都督的衣甲!”

  劉仁軌的臉都漲紅了,怒道:“軍中豈可兒戲?蘇都督人呢?”

  “咳咳,劉將軍,我可沒有兒戲,此事是阿彌的安排。”

  阿史那道真有些尷尬的摸摸鼻子。

  經由他一番解說,劉仁軌才知道此事來龍去脈。

  聽完後他立時跳了起來:“什麽?你說蘇都督他,他去九州了?”

  這他娘的,跟誰說理去?

  大唐熊津都督,沒留在百濟,卻悄然去了倭國的九州。

  而且還命阿史那道真假扮。

  現在想來,這半個月都沒看蘇大為公開露麵,原本就透著一些詭異。

  隻是當時誰也沒想到,蘇大為會玩這麽一出金蟬脫殼。

  “不對,蘇都督去九州做甚?”

  “你忘了,阿彌不是說過,倭國和百濟王族有血緣姻親,留著始終是個威脅,既然已經抓到了中大兄,阿彌說,羞刀難入鞘,索性連倭國一並推平了。”

  咳咳!

  劉仁軌劇烈咳嗽起來。

  整張臉都漲成了紫色。

  什麽鬼?什麽叫羞刀難入鞘,聽著和他去倭國九州都不挨著。

  對了,上次與倭國水師在白江口戰後,蘇都督的確提過一嘴,說要把倭國給收拾了。

  不過那時劉仁軌隻當他是玩笑。

  這個時代的唐人,對倭國的認識,還隻停留在紙麵上。

  除了偶爾有僧眾渡海傳法,大唐的官員,都沒見過倭島長什麽樣,對倭王的認知,還停留在史書的記錄上:魏帝封倭島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所以也無法理解蘇大為為何對倭人如此忌憚,心心念念的要平掉倭島。

  “他上次是提過一句,我以為他隻是隨便說說……”

  “你不了解阿彌,他從不隨便說說,一向是言出必行。”

  “蘇都督走了有多久了?”

  “快半個月了。”

  “這半個月,一直是你假扮他?”

  “也不是,我和獅子輪流的,今天恰好是我當值,不然還可以休息一天。”

  劉仁軌仰頭無語。

  還當值?

  你們假扮蘇大為還裝出職業感來了。

  等等,走了快半個月了,那麽說,現在的蘇都督,早已登陸倭島九州了吧。

  “蘇都督帶了多少人?可有說要去多久?什麽時候回來?”

  “他沒說。”

  阿史那道真搖搖頭道:“他隻說會盡快的,這次阿彌帶的人不多,隻有三個折衝府兩千四百人,另外……哎,劉將軍,劉將軍你怎麽了?”

  阿史那道真的話沒說完,就見劉仁軌一臉震驚的瞪著自己。

  那副表情,臉孔都漲成了豬肝色,好像隨時會吐血死掉。

  “劉將軍,幹嘛這樣瞪著我,這可全是阿彌的意思,對了,阿彌還說了平倭之策,他說他有把握。”

  “平倭之策……倭島再小,也不會比百濟更小,憑兩千餘人,怎麽平倭?”

  劉仁軌眼睛都紅了,一副想要吃人的模樣:“蘇總管要回大唐,說明高句麗那邊不樂觀。

  接下來在援兵到來前,我們都會很危險。

  兵力不足以守住百濟全境。

  若是高句麗人侵入百濟,我們怎麽擋?

  這種關鍵時刻,蘇都督非但不在,還跑去九州。”

  劉仁軌聲音顫抖,幾乎可以看到,在唐軍劉仁願和蘇定方退兵後,如潮水般湧來的高句麗兵卒。

  還有百濟叛軍再一次死灰複燃。

  這種局麵,是必然會出現的。

  劉仁軌隻覺得眼前陣陣發黑,渾身顫抖也不知是氣的還是恐懼。

  “蘇都督才帶了兩千多人,他……他如何能回得來?”

  “哦,這個你就不用擔心了。”

  阿史那道真對蘇大為有一種近乎盲目的信任:“阿彌最擅於轉化。”

  “轉化?”

  “當年我跟他打西突厥,在翻躍金山後,阿彌一路攻略小部落,吸收那些胡兵進來,最後集了幾萬人,還和西突厥小王咄嗶打了一仗。

  還殲滅了木昆部。

  所以他的本事,我是很清楚的。

  隻要站穩腳跟,他有本事可以越打越多。”

  噗!

  劉仁軌真的沒忍住,身體一晃,一口血咳出來。

  還越打越多?

  你特麽吹牛逼呢。

  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就帶兩千多人,憑什麽越打越多?

  你拿頭去頂嗎?

  ……

  九州,築紫。

  築紫在倭國九州的北方,在唐初時,為倭國政治中心。

  築紫這個地方,大致在後世日本福岡縣一塊。

  木製的皇宮禁苑。

  數月前,隨著出征的倭軍敗退回來,倭國上下仿佛經曆了一場大地震。

  倭國列島皆陷入極大的惶恐中。

  集齊倭人水師精銳,一戰盡沒。

  六萬多近七萬的大軍,一千七百餘艘戰船,最後回來的隻有兩萬餘人,戰船也隻剩四百餘艘。

  這何止是傷筋動骨,簡直就是挖斷了倭國的根子。

  沒有休養生息二十年,倭國都難再組織起這樣一批強大的水師。

  至於海權什麽的,全數淪喪。

  最可怕的是,倭國此次參與作戰的一百三十七位貴族大姓。

  最後回來的,隻剩五十餘人。

  幾乎一半的人,沒於戰中,或者被唐軍俘虜。

  而一力主戰的中大兄,也失陷入唐軍之手。

  這種政治大地震,比當年中大兄除去蘇我氏,要更加嚴重十倍。

  倭國朝堂上的權力格局,經過白江口一戰,幾乎天翻地覆。

  好不容易逃回一命的倭國大小貴族,現在麵臨的最大一件事是,接下來日子還過不過了?

  不幸之大幸是,高市倭王,幸運的逃出了唐軍的追捕。

  似乎是把幾輩子的運氣都用完了。

  成功的抱著幾片破木板,跟隨大臣和武將們,從對馬島飄回到九州。

  不幸的是,他剛回來,就要麵臨最殘酷的政治鬥爭。

  追責!

  這麽大的損失,必須有人承擔責任。

  不然無法跟臣民交待。

  最重要的是跟各家族大名交代。

  事前承諾的好處一分沒撈到,各家還損失慘重,過半的貴族因為失去家主和私兵,從而跌落塵埃。

  從貴族中除名。

  有的家族甚至徹底消失。

  震動,醜聞,這是倭國列代倭王至此,從未有過的大辱。

  數代之前,倭王猶自能驕傲的寫信給隋煬帝,說是日出處天子,寄信給日落處天子。

  囂張到不一世。

  而如今的倭王,他僅剩的用途,或許就是當替罪羊,替大家背鍋了。

  這件事失敗了,會被記錄入曆史。

  必須有人出來承擔,這也是沒辦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