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圖窮匕見
作者:庚新      更新:2020-09-14 02:07      字數:3572
  “隋,大業三年,倭國推古倭王派遣隋使小野妹子至洛陽覲見隋帝。

  隋煬帝楊廣看到有屬國來上貢,原本非常開心,可當他看到國書時,臉都綠了。

  推古倭王這傻娘們完全不顧國力和軍力的差別,竟然在國書中,以‘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為開篇。

  當時隋煬帝的臉就抽了。

  作為華夏宗藩體係中的宗主國,天子一詞一向隻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自居,其餘鄰國隻能以王自居。

  倭人的國書,是對煬帝裸的挑釁,以及對中原王朝的蔑視。”

  大戰的序幕已經拉開,安文生卻在這時,向蘇大為講起了大唐與倭國的恩怨。

  嚴格來說,是倭國與隋的恩怨。

  唐承大隋之誌。

  倭王不自量力挑釁了隋煬帝,現在居然還膽敢主動向大唐發動挑釁。

  蘇大為凝視著海麵上越來越近的倭人戰船,臉上微色變幻,不知在想些什麽。

  安文生看了一眼他的表情繼續道“楊廣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素來脾氣暴躁的他,卻在當時展示了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該有的反應。

  他並沒有當場勃然大怒掀桌子,處死冒犯自己的小國蠻夷,甚至沒有處罰鴻臚寺官員,隻是事後悶悶不樂的吩咐說以後這種番邦蠻夷的無禮之人,不要引來朝見我了(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

  阿彌你知道為什麽嗎?”

  “為何?”

  “事實上大業三年,楊廣太忙了。他改官製、頒行《大業律》、修馳道、防範突厥,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擼起袖子,準備大嘴巴子先抽高句麗了。”

  安文生忍不住搖頭道“若不是隋在高句麗城下折戟沉沙,以楊廣的脾氣,事後定會找倭人報複。”

  “這個我知道。”

  蘇大為點點頭“史書上記錄了隋煬帝相關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隋煬帝特地找了鴻臚寺卿詢問倭國在哪?

  第二件事情,下令江都製造可以出海遠行的大海船。

  第三件事情,在隋煬帝回書推古倭王時,針鋒相對的寫了‘皇帝問倭王’的開篇,表達了自己強烈不滿。”

  安文生撫掌道“說得不錯,那……”

  “所以對小日……小小倭國,我們大唐要臨以天兵,一次把他們打痛打殘,甚至如百濟一般,將倭王獻俘於長安。

  將倭島納入我熊津都督府的治下,如此以來,倭國自然不會再出亂子。

  以後也都不會再成為中國的威脅。”

  中國,即天下之中。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周。

  後世有一青銅器名“何尊”,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

  銅尊內膽底部發現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銘文。

  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

  而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此後的中原王朝,亦皆稱中國。

  順帶一提,白江口之戰後,倭國學大唐學得徹底,把去朝見倭人天皇,稱之為“上洛”,意味上帝都洛陽朝見天子。

  同時倭國也一處自稱為“中國”。

  學得很徹底。

  安文生看了一眼蘇大為,喉結蠕動了一下,張了張嘴,想說什麽又沒說出來。

  他原本的意思,是想勸蘇大為不要在倭人身上浪費太多精力。

  當年隋煬帝都沒做到的事,我們如今不過是熊津都督府,把這些倭人打退也就是了。

  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治理百濟土地上。

  但是聽蘇大為的意思,大有不破樓蘭誓不還。

  好像還想跨海直接打上倭島。

  這……

  安文生不確定蘇大為是一時興起,還是真這麽想。

  大戰即將爆發,此時不是說話的時候。

  他決定,等打完這場海戰,再與蘇大為好好談一次。

  咚咚咚~

  沉重的鼓聲,從大唐樓船上響起。

  蘇大為的坐船上升起熊津都督大旗,並及各色彩旗令旗。

  唐軍的鼓是用二十年的蠻牛皮製成。

  鼓聲雄渾,音如炸雷。

  劉仁軌全身披掛甲胄,向著蘇大為大步走來。

  走到近前,抱拳鞠躬道“蘇都督,敵船已近,請允許末將迎敵。”

  “你放手去做,授你臨機決斷之權,不必事事向我稟報。”

  “是。”

  劉仁軌豹目中光芒一閃,用力抱了抱拳,轉身大步離去。

  一邊走,一邊喝令兵卒,將一道道命令流水般的傳出。

  唐軍樓船上,鼓聲漸變。

  彩旗在望塔上被兵卒按著某種特定節律揮舞。

  激昂的號角聲吹起。

  唐軍七艘樓船開始變陣。

  蘇大為的主艦不動,兩旁各三艘樓船左右張開前出,如同兩翼。

  而圍繞著樓船的大小一百七十餘艘戰艦,駛出白江港,主動迎向倭人的戰船。

  雙方的鼓聲越來越響,眼見著即將接戰,突然,從倭人的船隊裏,飛出一艘小船,如箭一般,脫離倭人船隊,向著大唐樓船駛來。

  行到半途,已經被劉仁軌的水師船隊截住。

  一番對峙盤問,唐軍戰船中的鼓聲稍緩。伍九文學

  隨即由唐船左右夾著倭人小船,來到蘇大為的樓船下方。

  早有唐軍傳報,來者,是倭人的使者,求見唐軍主將。

  蘇大為向左右看了一眼,身旁的安文生和阿史那道真、崔器等人,都是一臉古怪。

  “這倭人,安的什麽心?船都快衝到鼻子底下了,現在還派什麽使者?”

  “先禮後兵,看看他們是個什麽意思。”

  蘇慶節道。

  蘇大為點點頭,向身邊兵兵附耳交代幾聲,然後一抖披風“把人帶上來吧。”

  天空,陰雲漸聚,彤雲密布。

  海麵上風浪漸大。

  樓船隨著波浪,不住起伏。

  一名身穿官袍的矮小倭人,被兵卒領上樓船。

  在上船之前,倭人的刀已被繳了,身上也經過唐軍嚴密搜身。

  倭人的船,在距離船軍水師兩箭之地,暫且停駐。

  似乎是要根據使者傳話的結果,再決定打不打。

  倭人使者年約三旬,身材矮小,一雙細小的眼睛,眼珠卻十分靈活,一上船就左右張望。

  他一眼看過去,在唐軍的樓船舺板上,有一員年青的將領,一身明光甲,身披血紅披風,如蒼鬆般立於船頭。

  這將領年紀實在年輕。

  臉龐上棱角分明,一雙眼睛透著威儀。

  古銅色的肌膚,透出一種野性的力量。

  特別是他的鬢發。

  不像一旁的唐軍將領戴著頭盔,而是一手按刀,一手挾頭盔於腋下。

  隨意束起的黑發,隨著海風舞動。

  如燎原之火。

  倭人心裏一動。

  來之前,他已經得過授意,心知這位必是大唐新任命的熊津都督蘇大為。

  但他卻沒急著上去,而是把眼偷看蘇大為身邊。

  兩邊各有數名大唐將士,如標槍般立於船頭。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年輕。

  看上去都是二十許。

  一個個身上都帶著令人矚目的傲氣,仿佛耀目的陽光,令人不敢逼視。

  倭人還待多看幾眼,身邊南九郎早就喝叱道“來使無禮!”

  按刀立於船邊的一幫大唐府兵,同時大喝道“大膽!”

  倭人臉上露出畏懼之色。

  他收懾心神,小心翼翼上前兩步,又偷眼瞟了一眼站在蘇大為身側稍遠,被唐軍兵卒隔開的扶餘豐等人。

  眼中閃過一抹驚異,忙借低頭掩飾道“在下藤原義人,為吾王使者,向大唐熊津都督傳話。”

  “倭王?”

  蘇大為眉頭微微一動。

  他隨手將手裏的頭盔塞到安文生懷裏,不緊不慢的道“齊明倭王不是死了嗎?這麽快又有新倭王?”

  蘇大為早就通過各種渠道,得知倭國國內正經曆一場權力更迭。

  但是按他對後世曆史的記憶,齊明天皇掛了以後,應該是中大兄掌權。

  怎麽現在又出來一個倭王?

  是自己記錯了,還是又生出什麽蝴蝶效應?

  “新倭王是中大兄嗎?”

  蘇大為隨口一問,卻令藤原義人心中劇震。

  顯然這位大唐熊津都督對倭國內情,相當了解,而且十分關注。

  這可不是什麽好兆頭。

  藤原義人低眉順眼道“吾王名高市,繼位為新王。”

  “高市?”蘇大為皺眉念了一便。

  他記得,高市不是那個天武天皇的長子嗎?

  腦子有點亂,人和時間線對不上。

  算了,也不用去細想,也許正是因為自己帶來的曆史改變,引起的曆史改變。

  蘇大為目光從藤原義人臉上掃過“我聽說你們倭國內有一個大臣名藤原鐮足,不知與你是何關係?”

  蘇大為每說一句,藤原義人的臉色就蒼白一分。

  他的神態越發恭敬,低頭道“藤原鐮足,是我家族長兄。”

  “哦,聽說你們的大化革新,是向大唐學習……”

  倭國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倭王孝德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

  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製,向中國唐朝政治和經濟體製學習,成為中央集權國家。

  這個舉措,才真正令倭王的權力,得到增強。

  蘇大為話鋒一轉“現在倭船雲集於此,是想同大唐開戰嗎?”

  藤原義人的臉色由白轉紅。

  哪怕倭國上下真有此心,也絕不能在此時由他開口說出來。

  否則隻怕不能活著下船。

  他喉結上下蠕動了一下“敝國上下,並不是要與大唐開戰。”

  “既來我大唐熊津都督府白江村,不為開戰……”

  蘇大為冷笑一聲“那便是來向大唐稱臣了?”

  藤原義人身體一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