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會議
作者:庚新      更新:2020-08-28 02:05      字數:3176
  “他們去了周留城。”

  “周留城在哪?地圖呢?”

  蘇大為將地圖攤開。

  薛紹義和劉仁願,及唐軍一幫將領,紛紛將腦袋湊過來。

  這是一次軍事會議。

  參與人是唐軍如今在泗沘城所有重要將領。

  “在這在這,靠近海邊,靠近南麵。”

  薛紹義用手指在地圖上戳了戳。

  “輕點,地圖戳破了你賠啊!”

  蘇大為瞪了他一眼。

  薛紹義訕訕的將手收回,一臉尷尬的笑。

  他有時候容易上頭,就是容易興奮。

  不過此人也是一員有能力的猛將,否則也不會坐上折衝府都尉的位置,成為劉仁願在百濟的左右手之一。

  蘇大為眼光盯著地圖,越看越像,忍不住道“這裏靠近白江?”

  “對,從這裏一直往西,是白江口,可通海船。”

  薛紹義道。

  白江口?

  蘇大為多看了兩眼。

  從地圖上看,倭人若來,必是從對馬島乘船,然後沿著百濟沿岸,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駛。

  最合適,最近的一處港口,便是白江口。

  難怪,難怪會在這裏與大唐那場著名的“白江口之戰”。

  蘇大為心裏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這一仗,看來是倭國中大兄皇子,為了支持扶餘豐,所以命倭國水軍,傾巢而出。

  扶餘豐與中大兄,看來是一對好基友啊。

  “阿彌。”

  劉仁願的聲音打斷了蘇大為的沉思。

  “什麽?”

  “你怎麽看?”

  可惡的劉大胡子,最近越來越往狄仁傑大兄的方向發展了,動不動就來句阿彌你怎麽看。

  什麽你怎麽看,我又不是元芳。

  等等,狄仁傑大兄身邊好像沒看到一個叫元芳的人,下次見麵時問問他。

  收回散亂的思緒,蘇大為清咳一聲道“百濟叛軍現在以扶餘豐為旗幟,但他們沒去別的城,而是去距離泗沘並不遠的周留城,依我看,有兩種意圖。”

  “說下去。”

  “一則,扶餘豐是百濟王族派往倭國的質子,他本身就有極強的倭國烙印,扶持扶餘豐對倭國大為有利,所以倭人肯定是全力支持。

  周留城,沿白江瞬息可至,這是方便倭人從海上補給支援扶餘豐。”

  “嗬嗬,這些百濟人倒不笨,倒和我們的想法相似。”劉仁願摸著大胡子,一雙圓眼微微閃動,似在冷笑。

  不過他的胡子太大,實在看不清他的嘴型究竟是向上,還是向下。

  “正是。我們占住泗沘,便可立於不敗之地,哪怕百濟人真的把全境封鎖,背後的大海他們封不住,靠著大唐水師,我們還能獲得一定的補給。”

  蘇大為指了指地圖上的周留城“我看百濟人選周留做據點,倒與我們的方略一模一樣。”

  這擺明就是個抄作業的。

  就好像兩人下棋,百濟人見唐人走了一步,便學著也來這麽一步。

  可見,百濟人心裏還是沒底氣啊。

  也對,任何國,被大唐十五天內給滅了,脊梁骨隻怕都打斷了。

  別看他們現在鬧得歡,心裏對大唐還是怕得要命。

  “你隻說了第一個意圖,還有第二個呢?”

  “第二個就是近。距離泗沘城近,這擺明了他們迫不及待,想以此為前進基地,待開春後,就要展開對泗沘的攻勢了。

  不過這些百濟人意誌不堅定,據點放在白江口這個位置,就是給自己留了退路。

  萬一不成,還想著從白江出海,逃往倭國吧大概。”

  “是有那麽點意思。”

  劉仁願摸著大胡子點點頭。

  停了數息,帳內所有將領一齊大笑起來。

  這倒不是輕視百濟人,而是建立在大唐赫赫武功上,自有一番傲氣。

  從百濟人這種布署裏,細微不可察的對大唐的怯懦,學生抄老師作業的效仿,令唐將們忍不住發笑。

  雖然,現在的局勢十分惡劣。

  但在場的將領,顯然沒什麽畏懼之情。

  “百濟人,現在號稱有二十萬大軍吧。”

  “二十萬對咱們一萬。”

  “開春後,倭人肯定也會出兵。”

  “高句麗人想必也不會閑著。”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

  劉仁願摸著大胡子,眯起眼睛,向眾將臉上掃過“諸位覺得咱們一萬,對上數十萬賊軍,可怕嗎?”

  “不怕。”

  “為何?”

  “咱們能滅他們一次,便能滅二次!”

  薛紹義抱拳大聲道“隻怕他們不敢來,若來,屬下求為先鋒。”

  “壯哉。”

  劉仁願拍拍他的肩膀,以壯其誌。

  將屬下們的神情紛紛收在眼裏,心道諸將精氣尚在,軍心可用。

  他的目光又落到蘇大為身上。

  見他不像其他將領那樣表現興奮,但麵容沉毅,顯得不焦不躁。

  心中不由讚許每逢大事有靜氣,蘇大為此人,身上有名將之姿,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又想到此前蘇大為提議唐軍收縮至泗沘,進行戰略收縮。

  眼光也是卓然。

  其實退守泗沘,絕不是蘇大為一人的決定。

  而是唐軍上下,已有這種共識。

  包括劉仁願心裏,也有收縮戰線的想法。

  我軍人少,叛軍勢大,此時再將本不多的兵力分散出去,殊為不智。

  拳頭隻有握緊了,才有力量。

  不過蘇大為是第一個將其提出來的人,還是讓劉仁願十分欣賞。

  劉仁願為人粗中有細。

  表麵大大咧咧,可他是軍二代,也是入過弘文館進學的。

  若真把他當一員莽將,那就錯了。

  平時軍略會議,他習慣讓屬下發言,他再擇優而用。

  這是他用人的思路。

  令屬下人盡其才,人盡其用。

  “幸虧當時咱們退守泗沘,如果現在還在熊津,四麵皆是叛軍,斷了水路補給,情況不堪設想。”

  將領中有人道“如今背靠大海,進可攻,退可守,補給不斷絕,便立於不敗之地。”

  “不,還得提防一事。”

  蘇大為開口道“我軍不熟悉百濟的氣候,不知道嚴冬究竟有多酷寒,這個冬季,要提防因凍傷或風寒大量減員。”

  這話一說,劉仁願心中一凜,點頭道“阿彌所言甚是,這件事我會交由軍中醫生去辦,還有冬衣得多備一些,炭火柴薪都不能斷,薑湯也多備些,給巡邏和守城輪換下來的將士,喝點薑湯去去寒。”

  劉仁願的決定,自然是一片擁護。

  可以讓下麵的士卒舒服點,開春後大戰時,能多幾分戰力,自然是極好的。

  “我現在才知道,為何蘇定方大總管,要在戰後一個月,便匆匆帶著主力返唐。”

  蘇大為看著地圖,忍不住感概道“若是再晚一些,大雪落下,大軍就不方便行動了,現在咱們一萬人,光靠海路補給都吃力。

  如果當時是十幾萬大軍留下,隻怕會活活拖垮。”

  這話自劉仁願以下,皆深以為然。

  如果蘇定方不帶大唐主力撤離,可以想像到,因為凍餓而減員,會是一個極可怕的數字。

  因為入冬,季風不對,海路大船想運糧過來也極困難。

  就算能運,也運不了供十幾萬大軍的糧草。

  到那時,不是把這支唐軍拖垮,便是把大唐的後勤補給線給拖垮。

  皆是陷入戰略被動。

  將會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

  說直白一點,大唐常備軍,如今不過二十五萬人。

  十幾萬大軍,已經是大唐一半的常備兵力。

  若這批人折在半島。

  別說收服百濟和高句麗。

  隻怕大唐本土,都會出現劇烈動蕩。

  沒錯,按折衝府的兵力配置,除了二十五萬常備軍,還有五十萬預備役。

  在極端情況下,這些青壯也可以征召入伍,進行緊急動員。

  可那是在國家遭到滅國威脅的情況下才會這麽幹。

  正常的情況,折衝府兵三年一輪值,常備軍二十五萬,剩下的青壯要在家種田的。

  不然糧食從哪來?

  常備軍征戰數年,也得退下去休整,讓預備役頂上來。

  這樣的交替循環,才能保持唐軍的戰力不失。

  所以,如果一但大唐損兵十萬,就要出大問題了。

  蘇定方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每一步都踩在節點上,處處以快為先。

  快若閃電。

  半月滅百濟。

  一月鎮撫,然後迅速撤離,隻留一萬唐軍鎮守。

  剩下的靠百濟地方自保。

  看起來十分倉促,好像白白給百濟人反叛的機會。

  實則正合兵法,先為不可敗,而後求勝。

  百濟王族都被綁回長安了,建製和地方全都被打散了。

  就算反叛,其力量,也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

  大唐能滅百濟一次。

  就能將這些複國之人,再滅無數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