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節 台北(一)
作者:素羅漢      更新:2020-03-23 02:38      字數:2159
  連綿的雨霧不停飛過,將磺港籠罩在了一片迷離之中。

  雖說台北在冬季是多雨季,但是夏季雨水同樣不少,來自太平洋方向的季風帶來了無窮水汽,令島北山河經常處於處於風雨交加的狀態中。

  在穿越眾這個位麵,十七世紀的大台北地區,依舊保持了原始風貌。這片被森林和群山覆蓋著的深藍色土地,包括通向台北盆地的整個基隆灣港區在內,依舊是森林地帶。絕大部分地塊還沒有開發。

  甚至唯獨被穿越眾下力氣整改的,則是磺港。

  磺港的位置比較偏,基本上已經在台灣的左上角了。在後世,磺港距離後世最繁華,最核心的大台北地區有點遠,隻是一處不痛不癢的港口而已。

  而在這個時間段,全台北唯一可以稱得上“市鎮”的,恰恰就是此處。

  由於附近的河灘出產高品位的露天鐵砂礦,所以磺港在一開始就被設計成了礦業+海河聯運的工業型港口。穿越眾不但下大力氣建港,還順帶著將此地擴展,建成了一處市鎮。

  其實從理論上來講,台灣是不適合進行大規模開發的,道理很簡單:平原能產生的財富,遠遠大於山地。

  比起廣袤的澳洲平原,南洋群島和北美大地來說,台灣除了台北盆地和台南這兩塊小平原之外,就沒有可供大規模開發的土地了。

  然而在後世,由於眾所周知的一些曆史原因,結果導致了大台北地區的繁華和台灣總人口的暴漲。這個其實就和香港的繁華一樣,都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出現的特例,是不可複製的。

  穿越眾自然無需如此。

  對於穿越眾來說,目前台灣所能提供的,是台北的鐵礦和硫磺,另外還有苗粟的石油和台南平原的糧食作物,僅此而已。

  也就是說,在老爺們眼裏,其實台灣就是一處提供初級原料的大礦場,地位很低,在渡過初期的孵化階段後,這裏肯定會慢慢沉寂下去。

  穿越眾自然不會將資源投資到前途不大的基隆灣乃至台北盆地去建個什麽大台北區,至少眼下就是如此。至於今後......誰愛去誰去,反正地盤都圈下來了,子孫幾百年後真要繁衍到那個份上,自然會慢慢發展起來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之前在基隆灣的少數建築就被全數放棄,譬如從西班牙人手裏買來的聖薩爾瓦多堡,現在已經變成一處廢墟——石塊都被拆下來裝船運到磺港修棧橋去了。

  現在,遠離基隆灣的磺港才是台北的核心地帶。

  三年時間,通過穿越眾的辛苦勞動,原本不起眼的泄湖區已經改天換地,變成了一處包括礦石碼頭,吊車,居民區,奴隸營等等固定資產在內的正規城鎮。

  而磺港區的總人口數,也隨之達到了6000之多。

  除了駐紮在此地的一個正規軍步兵營之外,港口裏還長期駐泊著幾艘小型護衛艦用來控製洋麵——台北外海沒有強力對手,最多的就是福建船和日本貿易船,所以沒必要用大船。

  而磺港鎮的平民來源可就複雜多了。

  除了來自各省的明國移民外,台北本地土人和南洋奴隸也占據了磺港鎮人口比例的很大一部分。

  從一開始就和穿越眾打交道的凱達格蘭族開始,現在已經有不少土人定居在磺港鎮了。

  當然,台北“改土歸流”的過程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磺港這裏和台南不一樣,那邊聚集了穿越眾絕大部分的資源,可以在一開始就用各種有利條件去盡量和平的收複土人。

  而磺港一開始就是個工地,要什麽沒什麽,不可能給土人展示什麽文明先進性,所以手段就要“略微強硬”一點了。

  於是伴隨著穿越眾在磺港周邊的擴張,一係列的戰鬥就發生了。

  真正打起來,土人自然不會是對手。

  當初西班牙人在和淡水的土人打交道時,和他們的荷蘭老鄉一樣,也是先被誆騙偷襲了一把,死了一票士兵。緊接著,西班牙人派出了上百人的“大部隊”,然後淡水最大的圭柔社就投降認輸了。

  失敗者的下場,就是全體遷移,被西班牙人驅趕到了淡水河口一帶。

  穿越眾同樣也是這麽做的。

  一個急速發展,急缺勞力的礦業小鎮,沒那麽多美國時間和土人爾虞我詐慢慢感化,於是一係列的征服戰爭,在穿越眾開埠後不久,發生了。

  最終結果,除了本地豐裏社的地頭蛇,由於打交道比較多算是和平被並入市鎮之外,其餘周邊各族土人,幾乎都是在槍響過後,或者自願,或者“被自願”加入了“文明進程”,得到了“開化”。

  現如今的磺港鎮,周邊已然沒了土著村社。以磺港鎮為中心點方圓十公裏區域,已被徹底清理幹淨,道路也已經修到了附近的鐵砂礦場。

  另外,經過疏浚的磺港溪,也已經和陽明山附近的河流打通了聯結。這樣一來,從陽明山火山群落采集的硫磺礦,就可以順著河道運輸到磺港,再裝船出海。

  整體來看,台北的礦業格局現在已經建設完畢,達到了設計要求。

  那麽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不能少了另外一股重要的力量:奴隸。

  十七世紀的台北,是遍布著森林河湖沼澤的原始蠻荒之地。除了那一點海灘之外,其餘的土地上,茂密的植被幾乎占據了所有地盤,遍地都是吃人的螞蟥和飛舞的蚊子,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修建道路擴大易居地盤,不付出代價是不可能的。

  穿越眾付出的代價自然就是奴隸。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麵,都橫臥著一個愛爾蘭人工人的屍首。

  這句話主要形容的,是當初修建第一條橫貫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時發生的事情。

  在廣袤幹旱的西部平原上,有沒有那麽多愛爾蘭佬被埋下去不知道,但是穿越眾可以保證,為了打通從磺港通往陽明山區區二十裏的礦業運輸線,死掉的奴隸數量是遠遠超過美國鐵路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