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造船
作者:雨天下雨      更新:2020-09-30 00:26      字數:2141
  曲平海軍造船廠,再加上位於南海州的羅海造船廠,東定州的豐陽海軍造船廠。

  這三大造船廠承接了大恒帝國幾乎所有萬噸以上主力戰艦的建造任務。

  至於其他造船廠,技術暫時還差了點,隻能承接一些中小噸位的軍艦,比如平西級輕巡洋艦、廣林級驅逐艦,這兩級艦之所以能夠在三大主力造船廠任務繁重的情況下,還能夠今年年初就開始陸續服役,並且是短短一年內就先後服役了七八艘之多。

  就是因為這兩款輕型戰艦根本就沒有在三大造船廠裏建造,而是分散在京州造船廠、京州第二造船廠、羅海第二造船廠三家造船廠分別建造。

  大恒帝國在軍艦建造領域,是采取了重點扶持三大造船廠,把主力戰艦的訂單交給三大造船廠來建造,但是也會扶持中等造船廠,把輕型戰艦,輔助軍艦讓一些中等,甚至是民營造船廠來施工建造。

  其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提高整體的造艦水平,確保有更多的造船廠在戰爭時期,擁有建造戰艦的能力。

  畢竟戰爭時期裏,主力戰艦因為建造周期過長,所以戰爭時期裏想要開工建造戰列艦之類的主力戰艦其實很困難,因為大概率仗都打完了,戰列艦都還沒有完工呢……

  但是輕型戰艦的建造周期就短很多了,緊急施工的話,一些幾千噸的戰艦一年多的時間就足以建造完畢並緊急服役,當然了,想要形成戰鬥力還得再訓練幾個月,不過這就不是造艦工業的事情,而是海軍的事了。

  這也是大恒帝國海軍,最近這些年持續把輕型戰艦以及輔助軍艦的大量訂單,交給中型造船廠建造的緣故,這就是為了確保戰爭時期有更多的造船廠能夠保持戰艦,至少是輕型戰艦的建造能力。

  以便為大恒帝國海軍在戰爭時期裏,能夠快速獲得更多輕型戰艦的補充。

  而這些輕型戰艦的快速補充能力,是能夠極大的加強大恒帝國在戰爭時期的實力的。

  畢竟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時候,大恒帝國需要的可不僅僅是那些一萬噸以上的各種主力戰艦,這些主力戰艦很重要,也的確是用來掌控製海權,封鎖或的主力。

  但是在戰爭時期裏,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主力艦。

  同樣還需要大量的輕型戰艦,比如大量的大幾千噸的巡洋艦,小幾千噸的驅逐艦,這些輕型戰艦不單單是用來配合主力艦隊作戰,同樣也是用來進行護航,執行次要戰線的重要艦種。

  而上述,還僅僅是指遠洋戰艦!

  除了遠洋戰艦外,實際上在戰爭時期裏還需要大量的近海巡邏封鎖乃至可深入內河,湖泊作戰的戰艦,用來控衛本國的近海海岸線,港口,深入敵國近海、內河,湖泊等區域作戰。

  還需要大量的輔助戰艦,比如布雷以及掃雷船隻。

  如今水雷已經是成為了各國海軍的標配武器,弱國可以用來封鎖水道,避免帝國戰艦闖入,而強國也可以直接殺上去,在敵國海域部署大量的水雷,徹底封鎖敵國的航道,之前大恒帝國和迦菲亞帝國之間的列季戰爭裏,雙方就是在交戰海域投放了大量的水雷,對交戰雙方都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因此布雷以及掃雷船隻都是必須的。

  再有就是運兵船,各類物資補給船,醫療船等。

  上述還隻是和作戰有直接聯係的各類軍用船隻,而戰爭時期裏為了保障生活生產的正常運營,還需要大量的普通商船,這些普通商船在戰爭時期裏會承擔和和平時期更為重要的運輸任務,同時這些商船也是敵國海軍的重點打擊對象,這個過程裏不可避免會出現損失,甚至大量的損失,因此必須擁有強悍的造船能力,及時的補充商船的損失,以維持海上運輸線不斷。

  而上述不管是軍用還是民用船隻,最後都需要造船工業來提供支持。

  這也是大恒帝國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提升本國造船能力,不僅僅是重點扶持三大造船廠用來建造主力艦,同時還扶持了不少第二梯隊的造船廠建造輕型戰艦。

  此外,還扶持造船業整體擴大產能,提升技術水準,以提升整體的普通船隻建造能力,不過這一般都是通過行政限製,稅收優惠等手段來進行扶持,在一些特殊行業,尤其是石油行業,大恒帝國可是直接通過行政命令,要求帝國石油企業的油輪,必須采用國產,不得進口,確保了油輪這一大塊市場都能夠被國內造船廠家所獲得。

  再然後就是要求各類國家資產管理委員會以及皇室資產管理委員會,這兩大委員會下屬的企業,采購船隻優先采購國產船隻,這也是確保了一大批的船隻訂單。

  而普通船隻的話,則是依靠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加強工業配套等方式來降低造船業的成本,加強國際競爭力。

  而大恒帝國的造船業也沒有辜負帝國上層的期望!

  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以及成本的壓縮,使得了大恒帝國的造船業在總體成本上始終保持了一定的優勢,雖然說在部分技術細節上可能落後於三大傳統強國,但是無傷大雅。

  乾聖十四年裏,大恒帝國建造的各類民用船隻總噸位,占據了全球當年民用船隻總噸位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這已經是超過了克魯爾王國的百分之三十五的市場份額。

  而且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就是,克魯爾王國的這些新增噸位,相當多一部分還是出口的,也就是他們自用的並沒有這麽多,畢竟克魯爾王國的商船噸位存量太大了。

  尤其是風帆商船以及機帆商船以及早期蒸汽商船,其保有量都是非常龐大的。

  但是大恒帝國呢,其商船新增噸位基本都是本國企業所訂購,用來自用的,這主要是因為大恒帝國統一也不過十來年,在統一之前的話大恒帝國的商船保有量是非常少的,並且大多還是老舊的風帆,機帆船隻,純蒸汽船隻還是比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