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恒克兩國商貿談判
作者:雨天下雨      更新:2020-08-03 11:08      字數:3256
  下個月初舉行的兩國貿易會談,大恒帝國這邊的主持人可就不是蔣萬業這個外交大臣了,而是大恒帝國參務大臣之一、分管經濟、民生事務的丁權坤。

  縱然蔣萬業這個外交大臣在帝國裏已經算是高官了,但是和丁權坤侯爵比起來,依舊是小巫見大巫、

  大恒帝國的權力體係裏,真正的核心權力機構乃是參務院,統管著大恒帝國的軍政事務,任何一名參務大臣那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佬。

  大恒帝國參務院,初立時為七人,統一之初一度達到十三人的規模,不過隨後逐步縮減到了十一的規模。

  目前大恒帝國參務院裏,有十一名參務大臣,其中軍方係統有四人,通常有現役陸海軍、近衛軍上將級大佬擔任,設立最高統帥部後,這四人一般都是聯合參謀部部長,也就是聯合參謀長、其次則是陸軍參謀長、海軍參謀長,再過來則是近衛軍司令部下屬的近衛軍參謀長。

  怎麽說呢,武將係統裏在參務院裏的人,就是軍方軍令係統的四個大佬,而軍令係統在大恒帝**界裏非常重要,屬於具體負責調動、指揮部隊作戰的係統。

  不過軍方將領一般不參與參務院的日常會議,一般有啥重大軍務,最高統帥部裏自己開會,內部無法解決就直接呈報禦前了,可是不會和一群文官們商量怎麽發展軍隊的。

  所以更嚴格上來說,參務院裏的日常組成人員都是文官為主,武將隻是掛名,以體現文武一體,一視同仁而已。

  文官係統裏有七人,這七人裏統籌負責了帝國所有民政事務,其中丁權坤是比較特殊的。

  丁權坤之前長期擔任工商部部長,並以工商部部長的身份入值參務院,分管經濟、民生工作,不過後來林子然調整了參務院和政務院之間的關係,明確了參務大臣不再直接兼任某一部大臣,丁權坤升任參務院副院長,分管經濟民生工作。

  和軍方係統職權比較明確不一樣,文官係統的事情非常多,僅僅是政務院的直屬部、司局等機構就有二十多個,而七個文官參務大臣裏。

  有一個是負責司法體係的負責人,這個一般都是由獨立機構裏的都察院或者**院裏輪換產生。

  還有一個則是非常特殊,負責秘書室、武官侍從室、宮務廳、皇室資產科等眾多皇室直屬機構的宮務大臣。

  也就是說,參務院裏一共十一名參務大臣,留給政務院的名額隻有五個。

  但是政務院乃是負責全國諸多政務的龐大機構,內設直屬機構就有二十多個,這意味著五個人裏的每一個人都要分管多個部門,工作強度非常大,如果還要具體負責某一部門的工作,那麽就更忙了。

  林子然看著這手底下的先後多任參務大臣,一個個都是未老先衰,尤其是丁權坤,自從成為參務大臣後,這人是越來越瘦,黑眼圈就沒消過。

  前年的時候他大著膽子找到林子然,說是想要告老還鄉!

  這個丁權坤才四十歲出頭的,沒病沒災的就要告老還鄉……

  再加上其他幾個大臣一個個也是病懨懨的樣子,林子然覺得也不能太為難他們,而且把手底下的大臣活生生累死這名聲也不太好聽。

  所以陸續把他們升為了政務院副院長,同時撤銷了他們的各部部長的職務,算是減輕了他們的工作壓力,同時也能更好的分管各部門。

  至於院長嘛,繼續空置。

  林子然可不想弄出來一個什麽政務院院長,首相之類的架空自己,弄五個副院長這已經是他所能夠接受的極限了。

  這個時候,大恒帝國的核心權力機構才是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構架!

  分管各類政務的政務院五名副院長、獨立的都察院和**院輪流產生一名司法大臣、一名負責皇室事務、宗務、貴族等事務的宮務大臣、負責軍務的四名將領。

  上述十一人乃是帝國的核心權力重臣。

  丁權坤作為政務院副院長,同時又因為他乃是分管經濟民生工作的參務大臣,重要程度比其他幾名參務大臣更甚。

  和丁權坤比起來,蔣萬業這個外交大臣也隻是配角而已。

  而大恒帝國派遣丁權坤到克魯爾王國,參與兩國商貿會議,足以看出大恒帝國對這一次商貿會議的重視。

  丁權坤親自前往,倒不是說為了恢複從克魯爾王國繼續進口頂級工業設備,這事別指望了,隻要是大恒帝國不能從其他國家獲得,也無法自產的高端機械設備,他們都會限製性出口,如果是能夠從可凱爾、瓦利亞兩國搞到手的高端設備之類的,他們本來也沒禁製出口……

  人家克魯爾王國也精明著呢,既要限製大恒的高端工業發展,但是也沒放棄大恒帝國的工業市場!

  實際上,哪怕是克魯爾王國以抬高關稅、廠商提高價格的方式限製高端設備出口,但是大恒帝國從他們進口的商品數額依舊非常大。

  同時大恒帝國每年也會繼續向他們出口大量的農畜產品、初級礦產品以及民用消費品等大量的商品。

  兩國可是互為第一貿易大國。

  隻要現在沒有爆發戰爭,那麽就不可能放棄對方的市場,不然的話,損失實在太大!

  對於克魯爾王國如此,對於大恒帝國而言同樣如此。

  這也是在雙方外交關係出現了裂痕,克魯爾王國對大恒帝國限製性出口高端設備的時候,兩國舉行高級別商貿會議的緣故。

  現在對於兩國而言,其實雙方都無法放棄對方的市場,再出現裂痕之後,雙方都必須修複這種裂痕,哪怕隻是表麵上修複。

  作為打前站的蔣萬業,他在乾聖十年七月二十六日抵達了克魯爾王國尼達姆港。

  尼達姆雖然並不是克魯爾王國的首都,但是他們的首都之前隻距離尼達姆不過數十公裏而已,在尼達姆的城區麵積逐漸擴大後,實際上他們的首都也被包括進去,成為了尼達姆城市群的一部分。

  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尼達姆也算是克魯爾王國的首都了。

  他們的諸多核心官方機構,很多都是設置在尼達姆的。

  這一次雙方的會談也將會在尼達姆舉行!

  蔣萬業並不是第一次來尼達姆了,以前他在工商部擔任副部長,負責國際貿易期間就是多次來到尼達姆,所以他對尼達姆還是比較熟悉了。

  不過再一次過來,依舊對尼達姆的發展而深有感觸,這可是由一個核心城區再加上十幾個附屬城區組成的超級城市群,總人口數百萬之多。

  如此龐大的城市群,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在藍星上是獨一份,哪怕是大恒帝國裏也沒有人口這麽密集的城市。

  這倒不是大恒帝國經濟差,人口少,而是因為大恒帝國的地理氣候優越,加上國土麵積大,而且大恒帝國有著獨特的鄉村經濟,因此傳統上大恒人的城市分部就比較廣泛,圍繞著鄉村地區有著大量的幾千人、幾萬人規模的小城市。

  在一些核心經濟區域則是會有一些幾十萬人口規模的城市,如崇克城、德慶城、安蘇城,但是數量並不多,一般都是州城或者其他重要商貿城市。

  而超大型城市的話,整個大恒帝國也就兩個,一個是京師,一個是羅海!

  但是作為兩羅平原、羅河流域、沙洋灣、帝國南部文化、經濟中心的羅海城,統一之前人口也不過八十多萬,統一後人口有所增長,但是現在也就百萬人口規模。

  而作為帝國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鏡河流域的經濟、文化中心的帝國首都京師,其城區人口以及郊區人口加起來,也就一百三十多萬。

  看似這兩個城市麵積也不算小,但是對比大恒帝國的龐大人口而言,那麽就算是小了。

  而且大恒帝國的城市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那就是城市麵積普遍偏大,城市人口密度相對於與其他國家的城市來說,屬於偏低的水準。

  帝國京師的城區麵積可不小,基本上和尼達姆城市群的麵積相當,不過人口隻有他們的三分之一左右。

  這也是導致了,大恒帝國的城市裏,普遍沒啥高樓!

  但是尼達姆這邊,人口密度高,城市麵積雖然也不小,但是人口更多,為了容納更多的人口,同時因為技術的發展,他們的樓房是越修越高。

  尤其是核心城區裏的一片街區,全都是數十米以上的高樓!

  蔣萬業下榻尼達姆商業酒店,就是最近這些年來尼達姆城最為著名,同時也是享譽全世界的大樓。

  該酒店的建築高度達到了四十六米,一共有十一層之多,並且是安裝了液壓電梯,創造了眾多曆史第一的名頭。

  蔣萬業乘坐電梯入住頂樓的頂級套房的時候,居高臨下可以看見酒店外的尼達姆河,向外遠眺的話還能看見港口和海麵,風景絕佳。

  而這樣的大樓,尼達姆這邊有著很多,甚至還有更高的大樓呢。

  不過蔣萬業並沒有羨慕他們的高樓!

  這麽多人擁擠在一片小城區裏,還能有啥生活質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