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年號
作者:雨天下雨      更新:2020-06-06 11:09      字數:3208
  自從結束登基儀式後,林子然就是忙的腳不沾地。

  登基儀式剛結束呢,林子然就是召集了麾下的核心文武官員,包括陸海軍將領以及各部部長等重要官員進行了一場重要會議。

  這一場會議持續了六個多小時,一直到晚上才結束。

  這麽長時間的會議裏討論的事情隻有一件,那就是確定新王朝的基本體製以及各行政機構框架。

  首先,會議裏第一項通過的事情就是帝國將會繼續沿用恒為國號,國名依舊是大恒帝國。

  其實這沒啥好討論的,因為大恒人一千多年來不管王朝怎麽變,但是以恒為國號始終沒變過。

  當然了,通俗來說,為了區分各王朝還是根據皇室的姓氏稱之為某氏王朝,比如第五王朝就是周氏王朝,大恒人普遍稱之為前周朝。

  第六王朝姬氏王朝,現在也可以稱之為前姬朝了。

  現在的新王朝,可以稱之為第七王朝,同時因為林子然的姓氏,也可以稱之為林氏王朝了,但這隻是通俗稱呼。

  林子然建立起來的國家,依舊是大恒帝國。

  甚至更嚴格上來說,他都不是建立新的國家,而是從姬氏手中搶過了大恒帝國。

  這是一種傳承關係。

  國號雖然沒啥好討論的,但實際上很重要,這同樣是新王朝向外界彰顯正統大義名分的必要舉措。

  確定了國號,就是要確定年號了,林子然的年號實際上早就有人開始琢磨了,有好幾個候選,最後選了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年號:乾聖。

  這個年號是啥意思

  乾指的上天,聖指的是神靈,這合起來就是上天的神靈,而用在林子然身上,就是說,林子然不是人,而是上天下凡的神仙

  而這種一眼看過去就是高大上的年號,但凡是臉皮稍微薄那麽一點點,但凡是心裏頭有那麽一絲要臉之心,都不敢用。

  哪怕羅麻子、梁成磊他們吹的再怎麽厲害,換成正常人登基為帝的話,都是不敢用這種年號了。

  但是林子然卻是用了

  因為他本來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他來自地球,而且還帶著無數的地球先進知識來的,對於這個世界上的人來說,其實和上天來的神仙也沒啥區別了。

  再者,林子然一向來臉皮厚

  所以最後確定下來的年號就是乾聖,後續該年號將會通報天下,在新的曆史王朝內部將會立即開始使用乾聖作為年號,以示改朝換代。

  所以從確定年號開始,後續林氏王朝內部記錄時間的話,就不能再用永昌五十三年了,而是要用乾聖元年。

  國號,年號定下來後,林子然他們接下來討論的就是機構設置的事了。

  這其實還要比較簡單一些,因為在這之前的元帥府,實際上就是一個機構完整的統治機構了,內設有各部,陸軍統帥部,海軍統帥部。

  不客氣的說,一個王朝該有的機構在之前的元帥府都有了,隻不過很多並不怎麽完善而已,部分機構所管轄的業務會有一些重複、衝突。

  所以這一次討論的主要是這些重複,衝突的機構,把諸多事務梳理出來,進而明確各部門的職權範圍。

  當然了,順便改個名字

  比如說大恒統一軍這個名義,就需要改一改了。

  統一軍這個名詞,出於大恒統一元帥府,現在自然是要改的。

  怎麽改

  簡單的很,陸軍方麵稱之為大恒帝國陸軍,海軍稱之為大恒帝國海軍,簡單方便

  警備師則是改稱大恒帝國皇家近衛軍。

  但是這種名稱上的改變,並不影響內部各部隊的變化,陸軍方麵依舊下設十三個步兵軍,三個騎兵軍,四個炮兵旅,此外在各州還有十幾個守備師、要塞海防、河防守備團、旅等部隊。

  海軍方麵依舊下設第一艦隊、第二艦隊、第三艦隊、臨時性的第一炮艦隊則是改稱鏡河艦隊、另留守羅河的部分內河船隻改稱羅河艦隊。

  陸軍和海軍的高級機構,依舊不變,陸軍的最高指揮機關依舊是陸軍統帥部,由皇帝親自統轄,下設陸軍各部、總監、司局等。

  海軍的最高指揮機構還是海軍統帥部,由皇帝親自統帥,下設海軍各部等。

  總體上來說,軍隊方麵的事務除了名字稍微變更了一下,其他的沒有任何實際性的變化。

  現在可是戰爭時期,而且部隊打的也挺好的,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也不能去變動。

  不管出於好還是不好的原因,都不可能在這種關節眼上進行大規模調整變動的。

  軍隊方麵的變動不大,不過其他方麵的變動卻是比較大了。

  首先是設立政務院,下設財務部、工商部、總務部、陸軍部、海軍部等十三部以及海關總局、稅務總局等五個獨立總局,一共轄有十八個直轄機構。

  其中的陸軍部以及海軍部是比較特殊的,明文規定,這兩個部的部長必須是文官,副部長則是視情況安排一名武官或文官,但是不做任何強製性要求,同時這兩個部不負責部隊作戰事務,負責什麽

  比如征兵、國防研究、軍人薪資發放,專業複員,善後事宜等等事務。

  相應的,陸軍統帥部以及海軍統帥部則是撤銷了相應的機構,並改組為陸軍部、海軍部。

  陸軍部和海軍部的設置,某種程度上是讓文官對軍隊方麵具備一定的鉗製權限,免的軍方獨大,最後搞出來各種。

  不過另外一方麵,陸軍和海軍的作戰指揮等事務又單獨向皇帝負責,不向政務院負責,因此軍隊方麵又保持了極大的獨立性。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平衡設置,也是林子然對平衡文武衝突的一次嚐試,效果好不好,等後續看看再說,如果效果不好,或者出現什麽問題,那麽就繼續改進。

  除了陸軍統帥部、海軍統帥部、政務院這三大機關外,林子然又把之前歸屬於巡警部的督察司獨立出來,這個督察司原本的工作任務是專門用於監督官員,反貪汙的,現在則是利用這個督察司進行擴大,補充,最後設立完全獨立的都察院,用於監管百官,反貪腐,同時內設公訴機構,在各州郡縣等設立督察分院。

  該機構同樣嫡屬於皇帝管轄

  另原先歸屬法務部管轄的庭理司,同樣是被獨立出來,補充擴大後成立全新的庭理院,和都察院一樣,在各地設立分院,全麵負責審判事務。

  由此,新王朝也是形成了以巡警部、都察院、庭理院三機構組成的三司機構。

  至於政務院內的法務部,這個機構是研究、建議提出個各類法律條文的,另外還有一個業務就是管理律師行業。

  上述的各機構設置,其實都沒什麽新鮮的,但是還有另外一個機構卻是讓眾人很意外。

  那就是設立了全新的一個機構參務院,林子然在當天會議的最後,親自提出了設立該機構,並親自拿出了手寫的該機構的一應章程。

  該機構無定員無官階無薪資,一應人員由皇帝親自決定抽調,平時需要在禦前值班,以隨時接受垂詢。

  咋一看,這似乎是一個沒有明確人員,看似阿貓阿狗都可以因為皇帝一句話調進來的機構,似乎很兒戲,但是所有人看到了該機構的人可以伴隨禦前,隨時接受垂詢後,但凡有點政治覺悟的人都是很清楚這機構肯定不簡單。

  會議的最後,林子然親自選定了七人進入參務院值班。

  而這七個人入選參務院後,甚至都沒能獲得哪怕任何一個正式的頭銜。

  但是看到這七個人是什麽人後,那麽所有人都能知道,這才是新王朝的核心權力機構

  參務院首批入選的七名大臣,分別是陸軍參謀部部長吳冠林、海軍軍令部段洪曉。

  上述兩人,可是正兒八經的陸海軍大佬,其中的吳冠林,就算是徐中書,梁成磊這些領軍一方的將領在他麵前,也得自稱晚輩。

  吳冠林雖然沒帶過兵,但卻是一手協助林子然建立起來了大恒統一軍。

  段洪曉也是海軍方麵當之無愧的大佬。

  而軍方的第三方力量近衛軍係統,也有人,那就是新鮮出爐的禦前首席武官兼任近衛軍軍長張寒秋,他被林子然調回來擔任新的近衛軍軍長,準備把隻有一個師規模的警備師,擴大到三個師以上的規模。

  除了這三個軍方人士外,還有財務部部長韓浩川,這是掌管著整個新王朝錢袋子的人。

  然後還有工商部部長丁權坤,他不僅僅是工商部部長,同時還是戰時生產委員會督辦。

  此外還有巡警部部長趙七,此人就是前警備師師長,不過此人實在沒啥從軍的天賦,後來林子然幹脆讓他專業去了巡警部當了個部長,雖然說此人當官也不咋地,因為學曆太低,連個正兒八經的文章都不會寫,但是能夠從警備師師長專業為巡警部部長,甚至還進入了參務院,足以證明這人看似不咋地,但實際上精明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