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被世人看不起的大恒將領
作者:雨天下雨      更新:2020-05-28 11:11      字數:3365
  不過就算不相信,但是康親王也能夠猜到,此戰林賊軍就算沒有一千門後裝火炮,但是七八百應該是有的,要不然的話,不可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徹底粉碎了己方六萬守軍的灘頭防線以及第二道防線。

  能夠做到這一點,對方必然是靠著數量龐大的炮兵兵團!

  這讓康親王很無奈!

  此戰,人家大恒統一軍根本就沒有用什麽計謀,也沒有玩聲東擊西,偷偷渡江迂回之類的,他們隻是單純憑借著強大無比的炮兵火力,直接粉碎了京州部隊的灘頭防禦,然後強行渡江。

  這種打法,你能讓康親王說啥……

  怪人家火炮更多?

  但是,這可是大恒人打仗的一貫傳統啊!

  第六王朝之前,大恒人堅定的認為:人多馬多才是王道!

  第六王朝期間,大恒人堅定的認為:人多馬多炮多才是王道!

  現在的話大恒人認為人多馬多後裝線膛槍炮多才是王道!

  冷兵器時代,大恒人就是用更多的人和戰馬以及糧食幹掉周邊一群異族的。

  到了槍炮時代,大恒人除了憑借人多馬多外,還憑借著火炮更多,口徑更大欺負別人!

  至於各種精妙的戰術嘛,大恒第六王朝將近三百年,就沒幾個能讓世人稱道的名將,更別說以戰術著稱的名將了。

  五十多年前的恒奧戰爭,大恒方麵這麽多高級將領參戰,但是能被世人熟悉的其實沒幾個,相反奧裏薩帝國陸軍那邊,倒是出現了好幾個公認的名將。

  奧裏薩帝國裏才是玩各種戰術的高手,什麽後坡戰術,近距離齊射後刺刀衝鋒,以縱隊進入,變陣橫隊迎戰,這些玩意可都是奧裏薩帝國陸軍折騰出來的。

  然而他們為什麽名將多?

  因為他們弱啊,需要各種戰術來彌補整體實力上的差距啊!

  而大恒人呢?炮多人多馬多,那裏會跟你玩什麽戰術啊!直接平推完事了,頂多就是玩一玩戰略迂回什麽的。

  大恒人在恒奧戰爭裏打仗,基本戰術其實很簡單的,那就是擺上幾百門火炮,正麵無數步兵列陣,大規模的騎兵在側翼掩護、

  打起來後就是大量的火炮開火支援,步兵正麵列隊硬抗,騎兵側翼掩護,等機會出現騎兵就殺出去就衝上去掩殺,然後基本就完事了。

  偶爾也會玩一玩戰略迂回什麽的,但是玩著玩著,最後基本也會變成大兵團之間的正麵會戰!

  實際上大恒陸軍的軍官群體,普遍被認為是素質很高的軍官團體,畢竟大恒可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建立起職業軍官學校的國家,軍官那都是少年時期就開始培養的職業軍官,他們的戰術素養可是相當不錯的。

  隻是,這種戰術素養,一般是表現在中小規模的戰鬥裏,至於戰略上,大恒陸軍喜歡穩紮穩打,用最簡單粗暴的平推一路平推過去。

  實際上這種穩紮穩打的方式也非常的實用,他們就是單純的憑借比敵人兵力多,火炮多,騎兵多,後勤多,軍官素養更高,士兵素質更高,進而正麵碾壓。

  所以戰爭初期大恒的軍事行動那是順風順水,一直到其他國家開始幹涉恒奧戰爭。

  當奧裏薩帝國得到了南方大陸其他國家乃至其他大陸國家的支持,出錢出兵幫助奧裏薩帝國抵抗大恒後,大恒陸軍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兵力,火力上,後勤上的優勢,戰爭後期的時候,兵力甚至都處於劣勢了。

  平推推不過去後,大恒陸軍就歇菜了……

  以至於戰後藍星各國的同行們,普遍對大恒陸軍的將領們看不起,認為大恒陸軍的將領們全都是菜逼。

  但是戰後幾乎所有國家都學著大恒帝國陸軍建立他們的新陸軍,尤其是大恒陸軍的步炮協同更是一夜之間風靡全球,其裝備的五斤以及九斤野戰炮更是成為了全球陸軍野戰火炮的標準火炮。

  無數國家開始拋棄他們的老舊火炮,開始學大唐人直接在野戰部隊裏配屬大量的五斤以及九斤野戰炮。

  一些後進國家,那更是把大恒陸軍作為自己建立新式軍隊的模板來用的。

  所以啊,其他各國雖然鄙視大恒將領們的指揮水平,但是卻都羨慕大恒將領們所指揮的部隊。

  很多他國將領在研究恒奧戰爭的時候,都會有這麽一種想法:要是給老子一支如此強悍的陸軍,老子早就橫掃整個南大陸了……

  但是,這隻是外人的看法!

  戰後大恒內部對恒奧戰爭失利的反思,卻是沒有任何戰略戰術上的反思!

  大恒人並不認為他們在戰爭裏犯下了什麽巨大的戰略戰術失誤!

  那麽為什麽打了三年依舊無功而返?

  大恒將領們認為,是跨海作戰限製了己方的運輸能力,以至於打成添油戰術,長期導致前線步兵不夠多,騎兵不夠多,炮兵不夠多,最後導致戰爭長期化,而戰爭長期化後又直接導致帝國財政困難,乃至國內動蕩,被迫結束戰爭。

  如果以後再打奧裏薩帝國,前期一定要確保兵力和補給雲雲,提前準備好無數船隻,在戰爭爆發的三個月內就跨海送上去百萬步兵,再來個幾千門火炮,再來個二十萬以上的騎兵。

  直接一波推過去,避免戰爭長期化。

  這想法可不是少數當時的高級將領為了推卸責任說出來了,而是後來的很多將領仔細研究過後得出來,並且是獲得了廣泛認同的一個結論!

  從這些就能夠看的出來,大恒人對待戰爭的方式和看法是有些特殊的。

  如今在康親王看來,對麵的林賊軍,明擺著就是依靠炮多欺負人。

  但是前線部隊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對於他也隻能是深感無奈!

  灘頭防線丟失後,前線烏羽渡口方向的京州部隊殘部將近五萬人進行撤退,因為烏羽渡口被突破,其他兩州部隊防守的另外兩大渡口也是沒有繼續防守的價值了。

  於是乎,密河防線上的一線兵力約十八萬人三州聯軍開始了撤退!

  最後轉進鐵路沿線,在距離密河大約十公裏的地方,重新構築防線。

  密河防線丟了,人員死傷過萬,其實這都不算什麽,最關鍵的是因為戰況惡化的太快,很多部隊都無法攜帶火炮輜重進行撤離。

  以至於前線報告說,鐵路沿線的三城防線裏,僅存後裝炮不過百門,前裝線膛炮不過百五十門。

  為了後續固防鐵路線三城,前線將領請求增援,尤其是火炮的增援!

  說最少也需要緊急補充七十五毫米後裝炮兩百門,一百毫米以上的大口徑後裝炮一百門以上!

  對此,康親王除了歎氣已經無別他發!

  戰前整個密河防線二十五萬大軍,擁有的後裝線膛炮總數也就三百門左右,分散到了各部隊,而密河一線就部署了兩百多門,後方的戰略預備部隊,頂多也就是幾十門而已。

  但是歎氣也沒用啊,他隻能是把其他兩州的副司令也是找過來,緊急商議了一番後,抽調後方戰略預備隊緊急增援前線,同時調去最後的五十多門後裝線膛炮。

  但是這樣能守住南線三城嗎?

  康親王看著地圖上的敵我雙方示意圖,思索著該如何應對。

  南線三城,這並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片地區,甚至之前都沒人這麽稱呼這一片地區。

  該地區其實就是京州鐵路網南線鐵路上的三座小城,這三座小城都不算大,距離非常近,原身其實就是三個南線鐵路上的村莊而已,後來依托鐵路線持續發展,相繼發展為小鎮。

  現在三州聯合軍,就是把這三個小鎮給聯係起來,同組成了一個南北六公裏,東西三公裏的的三城防區,中間有鐵路線貫穿,並在其中的豐榮鎮設有火車站,這同樣也是京州南線鐵路的終點站。

  由此就可以知道,南線三鎮的重要性。

  三州聯軍在丟失了密河一線的陣地後,就是大規模退縮到南線三鎮之中,重新構築防線。

  對於他們的舉動,大恒統一軍的京州方麵軍,也是不會坐視他們穩步退守,最後又建立一座穩固防線的。

  大恒統一軍就算是再擅長打這種攻堅戰,但是如果沒有必要的話也是不會去打的,畢竟打攻堅戰的耗費太大。

  不僅僅是需要耗費大量的彈藥,也會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

  就和之前的強度烏羽渡口一樣,雖然大恒統一軍占據了絕對的火力優勢,從頭到尾都是壓著對方打,而且也推進迅速,但是傷亡依舊比較大。

  當天晚間,梁成磊就收到了初步統計出來的傷亡數字,參戰各部隊,包括海軍在內,一共有一千二百餘人陣亡,三千餘人受傷。

  這些傷亡主要是發生在渡江初期階段,尤其是還在灘頭上的時候,傷亡的比較慘重。

  後期第八師向縱深推進,由於初期缺乏炮火直接支援,隻能是依靠步兵攜帶的輕型武器,同時任務時間又比較緊,所以那個時候也是遭到了一定的傷亡。

  再有就是發動大規模穿插包圍的時候了,雖然整體上穿插包圍的非常順利,但是卻是有個步兵營倒黴的穿插到了敵軍一個主力師的前頭,還錯判了形勢認為敵軍隻有一個團,並且認為敵軍已經潰逃,也沒啥重武器。

  年輕而大膽營長果敢進行攔截作戰。

  結果就悲催了,人家是一整個師,而且還帶著二十幾門後裝炮!